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数学 > 正文

外商在中国FDI的动态投资抉择|股权投资项目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直接投资(FDI)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FDI的流入会从资本、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经验四个方面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FDI引资大国,2010年吸引境外直接投资为1057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当中已有470多家来华落户,FDI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FDI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外国投资者的动态投资抉择受什么因素影响呢?下面以外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FDI为例来加以说明。
  境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汽车工业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汽车工业不但产品数量不能满足要求,产品结构也以中型载货车为主,“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这就为外资流入提供了契机。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境外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汽车产业,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纵观整个汽车产业FDI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至90年代中期以前,相关境外企业几乎没有对中国汽车产业的FDI规模有过大的调整,其生产规模也没有大的提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市场需求增长与调整成本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在90年代中期之前,受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我国居民对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对汽车的消费还算做生产资料的消费。同时,在那段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汽车产业工人人数较少,且生产效率不高,与汽车生产高度相关的汽车零部件、钢铁、生铁、汽油、柴油、轮胎、钢化塑料、工程塑料、油漆等行业的发展也较为缓慢;相关的管理经验落后,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网络和方便用户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技术研发能力低下,这一切都加大了外国投资者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的难度与成本,从而制约了外商扩充生产规模的积极性。
  从1996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对汽车的消费逐渐进入到居民的日常消费当中,我国居民对汽车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有关研究预测,2011年我国潜在的汽车需求量可望达到1900万量,轿车需求量则为90万辆;到2015年汽车和轿车潜在需求量可望在2500万辆和150万辆以上。由此可见,从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自然扩张趋势看,我国正在经历着由汽车私人消费的导入期向增长期跨越的阶段,这也就为外商投资者扩大在我国汽车行业的FDI规模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从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投资力度。“八五”期间是汽车工业的投资高峰期,全行业投资额达756亿元,约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18%。“九五”前三年(1996-1998年),继续保持强劲的投资势头,三年累计投资达594.8亿元,建成了几个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大规模的汽车产业工人群体已经出现,1997年我国汽车工业职工人数为197.8万人,在2003年更是接近至300万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在产品品种满足率已达到6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已高达70%以上,一般产品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此外,中国政府对在汽车行业的FDI的态度逐渐明朗化,逐步删除了诸如国产化率、产品出口率等规定,提高了外商投资者调整FDI规模的自由度,上述这些条件的变化都为外商扩大对汽车产业的FDI规模提供了保障。自此,已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外资企业纷纷扩大在中国的FDI规模,提高当地化产量。德国大众汽车计划到2012年将在中国的产能扩大到200万辆,通用汽车的这一目标是130万辆,现代也将达到100万辆,丰田公司拟通过一汽丰田(60万)和广汽丰田(36万)两家企业使产能达到百万。
  由此可见,外资企业对在中国的FDI的动态调整大体呈现出随着市场需求增长与调整成本的变化,进行非连续的、且较为陡峭的发展路径。这就要求各有关方面注重从宏观上调控与外资企业调整FDI规模相配套的相关行业的建设与发展,从要素供给、制度供给等方面切实降低外资企业进行生产规模调整时所遭受的成本,进而激励其不断扩大FDI规模,转移先进的生产技术。
  (责任编辑:佳 豪)

标签:中国 外商 抉择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