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数学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历史主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总体上经历了初创、形成和发展等几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一个涉及历史主体的存在基础、表现样态、精神实质以及最终使命等内容的完整而科学的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形成;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04-04
  
  
  历史主体指的是有效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的总称,而历史主体理论就是对历史主体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历史主体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从现实的感性活动出发来理解和阐释历史主体并构建历史主体理论,才真正地实现了传统唯心主义历史观向科学历史观的革命性跃迁,最终创立了唯物史观。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初创阶段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初创阶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政治批判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角来探索历史主体存在方式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之中。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入批判了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绝对理念”视为历史创造主体的唯心主义错误观念,认为不是政治国家等上层建筑决定和制约
  找
  
  
  
  市民社会等经济基础,而是恰恰相反,即“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1]强调创造历史的主体蕴含在市民社会之中,蕴含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历史主体的存在:其一,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历史主体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是创造历史的“第一前提”;其二,生产和制造工具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第一个历史活动”[2]79;其三,人自身的生产是历史主体的重要创造性活动。由此可知,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初创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历史主体存在及发展的现实基础或者说物质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阶段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形成阶段指的是通过创立唯物史观来揭示历史主体存在及发展规律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之中。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层面来论证历史主体的存在及发展样态。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现代历史主体在创造社会生产力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强调这是“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另一方面,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32-33也就是说,历史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跃迁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发展阶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人学整体性的理论视域深入探索历史主体存在及发展样态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晚年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之中。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入探索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和价值性,以便实现社会发展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主体完全可以利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1881年3月8日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指出,“在欧洲,只有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770在恩格斯看来,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其决定因素不是唯一的经济因素,而是由包括历史主体的意志在内的综合力量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第一,“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5]696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5]696-697可以看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历史合力论”等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主体理论的深化。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科学内涵
  历史主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着历史主体的存在基础、表现样态、精神实质及其最终使命等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历史主体的存在基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自然内在地包括了‘历史主体’――引者注)去理解。”[2]54尽管费尔巴哈在面对感性活动时较好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78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一涉及到历史领域就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从而不能发现一个真正的、现实的历史创造者即历史主体,更不用说去科学地揭示出历史主体的存在基础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出发,科学地揭示出了历史主体的本真存在样态和客观基础,强调“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6]恩格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人的需要被严重地扭曲和异化了,演变成为“卑鄙的贪欲”,而正是这个“卑鄙的贪欲”构成了“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5]177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2]66-67而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3]32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历史就是由这批充满各种欲望和需求的“现实的人”所创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67由此可知,人的基本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条件构成了历史主体的存在基础。
  (二)历史主体的表现样态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中,历史主体有几种典型的表现样态,那就是作为基本表现样态的“现实的个人”、作为政治表现样态的“阶级”、作为普通表现样态的“人民群众”以及作为特殊表现样态的“英雄人物”。前文已经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进一步说,“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即历史主体。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有生命的个人”不是虚幻的想象中的“个人”,而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现实的个人”,即“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71-72可以看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事实上也就是历史主体的主要表现样态。
  然而,“现实的个人”不是纯粹的孤零零的个人,这些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玄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2]119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个人”总是从个人的基本需要出发,去同别人发展关系,由此形成了利益基本一致的政治同盟――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众多的个人之所以结成并隶属于阶级,一方面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要消除阶级就必须彻底消灭私有制。“单个人所以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为反对另一个阶级进行共同的斗争;此外,他们在竞争中又是相互敌对的。另一方面,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2]118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因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272可以说,“阶级”实质上就是历史主体的政治表现样态。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可以用经验的方法观察到的历史主体除了“现实的个人”以外,还有一种作为普通表现样态的历史主体――“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发展的常态,是普遍的历史现象。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就曾指出,人民群众在推动革命发展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生命力;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4]95后来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与作为普通表现样态的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相对应的是作为特殊表现样态的历史主体,那就是“英雄人物”。恩格斯就曾指出,时势造英雄,即“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5]733当然,伟大人物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本身也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主体表现样态,恩格斯指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4]719可以说,伟大人物或英雄人物是创造历史的引领者和主导者,是特殊的“现实的个人”,是作为特殊表现样态的历史主体。
  (三)历史主体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主体的精神实质在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步,扫除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当然,历史主体彰显其精神实质不是通过单个具体的个人的意志显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合力体现出来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5]696“同一运动规律”指的是在历史主体创造性活动的推动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或者说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这一客观规律致使“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的,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5]696可以看出,历史合力的形成彰显了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历史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推向前进的。
  正是因为历史主体的精神实质有着这样的特点,即总是将个人的意志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这就存在一个历史进步的代价问题。所谓历史进步代价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因为历史合力的作用与取舍,以牺牲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甚至有益的因素作为代价。可以看出,历史进步代价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伴生现象,它与“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即“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也没有离开代价的发展,代价是在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当中产生并且是主体为换取某种进一步发展而做出的某种必要的牺牲。”[9]在马克思看来,“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为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10]当然,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历史进步代价形成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历史进步代价如生态代价引发的生态危机等,则要求我们引以重视。恩格斯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383为此,我们就必须正确发挥历史主体精神的作用,并加以综合治理。
  (四)历史主体的最终使命
  如果说历史主体的精神实质在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步和扫除生产力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那么,历史主体的最终使命则是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包括人的发展、自然发展、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等在内的整体性发展。在人的发展上,历史主体的最终使命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最终状态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1]在自然发展上,历史主体的最终使命就是建立并实现生态文明,这就要求历史主体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要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上,历史主体的最终使命就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2]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主体的最终使命就是不断推动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革命性转变,即“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88当然,作为历史主体最终使命所实现的人的发展、自然发展、历史发展、社会发展等都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文明、世界历史、共产主义都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最高目标和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0-2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7]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9]范燕宁.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6):661-66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责任编辑 龙达云)
  
  Form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ical Subject and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
  WANG Hao-bin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subje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Marx and Engels’in-depth criticism on historical idealism, which has several stages such as initial stage, stage of formation and stage of development, etc. Marxist theory of historical subject contains rich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t is a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system containing contents like historical subject’s existing foundation, forms of expression, spiritual essence and ultimate mission, etc.
  Key Words: Marxism; historical subject theory; formatio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标签:马克思主义 主体 理论 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