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数学 > 正文

论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内需与外需关系

时间:2019-03-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本文首先对内需与外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需与外需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剖析了我国内需不足与外需扩张的根本原因,即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适应追求高增长目标的需要,最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我国当前外部失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内需不足外需扩张经济增长出口导向战略扩大内需战略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经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增长高峰,从2003年起我国GDP增速连续四年达到10%以上。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与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失衡。内需增长乏力,而外需则飞速扩张,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国内经济结构畸形发展、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始终无法消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内外需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国民经济将难以健康、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究竟内、外需的含义是什么?内、外需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当前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内外需之间的矛盾?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做出回答。
  
  一、内需与外需的概念辩析
  
  从短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增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包括政府购买、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前三项加总就是国内的总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内需,即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总和(由于政府购买具有稳定性与强制性的特点,一般不做讨论)。而外需则是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总和,表现为一国商品向国外出口,即总需求中的出口需求。
  在我国,由于财政职能还不是完全的公共财政职能,其中很大一部分职能属于国有资产投资职能。因此,政府投资占我国投资需求的相当大一部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投资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投资(私人投资)的比例逐渐提高。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性质是不同的,政府投资往往体现政策意图,而民间投资则反映企业家对未来投资前景的预期。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但政府投资具有效率低下和受制于财力的特点,是一个外生变量,因而我们讨论中的内需一般不考虑政府投资。
  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和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社会保障体系越健全,或者说,对未来就医、子女教育、养老越不用操心,人们就更乐于当期消费。
  外需水平取决于国内商品与服务的竞争能力、贸易与外汇管制、汇率制度,以及国际环境等。商品竞争力越强,出口能力也越强;贸易与外汇管制措施越少则越有利于出口;长期维持偏低的汇率水平有利于本国企业的出口;自由贸易环境既方便进口,也便利出口。
  总之,内需应指不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外需则用一国的出口量来衡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需与外需都很重要,但究竟二者的关系怎样呢?
  
  二、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因此,内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外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内需是基础,外需是条件。在短期内,也许外需起重大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内需是一个国家保持持久增长的动力源泉。
  从我国来看,内需的重要性更体现在:(1)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经济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一个小国如果碰到粮食危机,从别国进口一些就可以解决问题,而我国如果出现粮食危机,恐怕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向我们出口粮食都无济于事。我国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要靠挖掘自身潜力,利用本土资源,开拓国内各种市场。(2)过多依赖外需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靠外需支撑的经济增长经不起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一旦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出口的大幅减少,如果没有相应的内需做补充,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3) 过度依赖外需会造成国内畸形的经济结构。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引下,大量资源用于生产满足国外居民需要的产品,而国内居民急需的产品却得不到供应。
  总而言之,在内需与外需这对矛盾中,内需是主要矛盾,外需是次要矛盾。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这一对矛盾,一国经济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忽视这一对矛盾或者过多地依赖外需,国民经济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影响到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三、内需不足与外需扩张
  
  然而,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内需与外需这一对矛盾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从1997年东南亚危机之后,我国一直处于内需不足的状态,虽然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仍然无法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最后无奈地通过外需的扩张来维持国内经济的高增长与高就业。
  1.内需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内需不足表现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2%以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什么增长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消费品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旺。(2)储蓄率居高不下。多年来,我国储蓄率始终维持在40%以上,储蓄率高一定程度上表明居民不是没有购买力,而是受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不敢花钱。(3)投资需求不旺。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难以有效启动。
  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占总人口70%的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扩大趋势。(2)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富裕阶层及低保户群体都在增长,使边际消费倾向很难提高。(3)转轨过程中市场化过度而公共品提供不足。在住房货币化和教育产业化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广大农民甚至城市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仍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4)正常的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对民营与私营企业限制太多,它们的发展受到资金与机会的双重制约。
  2.外需扩张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在内需不足的客观条件下,出口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当前我国外部均衡遭到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外需过度扩张。外需过度扩张的主要表现是:
  (1)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伴随着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大幅度攀升,外贸依存度达到了近80%。外贸依存度的增长反映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外需的扩张。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只能靠国际市场来消化。(2)出口增速快于GDP增速。近十年来,我国出口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字,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76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远高于10.4%的GDP增速,显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3)持续的外贸顺差和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近十年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2006年1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外需扩张的原因在于:(1)片面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奖出限入,外贸优先”的政策,这种政策没有随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因而造成现在过分依靠外需的局面;(2)汇率制度改革滞后。1994年汇改以后一直到2005年7月,人民币始终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制使汇率的调节功能失效,从而无法遏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大量出口。(3)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压力使然。如果内需不足,要想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就业率,就只能寄希望于外需。
  外需过度扩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最突出的是,外部失衡愈演愈烈,外汇储备快速上升。靠实际资源的出口和吸引高成本的外资来积累过高的外汇储备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机会成本过高,以及由贸易摩擦而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增加扩大了基础货币投放,为了防止国内流动性过多,央行被迫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吸纳过多的流动性。由此造成货币政策困境,在经济出现过热苗头时,由于担心外资内流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敢提高利率。
  
  四、内需与外需的协调发展
  
  要想破解当前的经济困局,必须摆正内需与外需的位置,理清外需与内需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内需,遏制外需过度扩张。在此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打压外需引起国民经济的震荡。应在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降低外需的比重。
  1.改“出口导向战略”为“扩大内需战略”
  当前出现的“内需不足,外需过度扩张”一定程度上是多年来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结果。为了最终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扩大内需战略”上来。通过内需的扩大来降低外需的比例,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外需扩张的状况。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说到底,国民经济发展最终要满足国内居民的需要。
  2.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政府职能。
  扩大内需不是简单地增加居民收入或平均分配收入,而是要消除制约人们收入增长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各项制度与政策。具体来说,一是改革分配制度,比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家庭的转移支付等;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这两项制度的覆盖面,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如教育,消除人们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预期;三是推进汇率市场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选择既能防范货币危机又能促进国内经济均衡的汇率制度;四是改革投资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环境。重点包括逐步降低政府投资比重,消除针对私营企业的一切不公平的政策与措施。
  3.积极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上差异很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促进工业化,一方面要改变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消除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另一方面,从当前来看,工业化也是扩大就业机会的一条途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只有就业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促进消费。
  城市化(或城镇化)则是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必由之路。农民问题既是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的机遇。说它是挑战,原因在于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年仍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参与国际竞争。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市场,那里有九亿人口,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欲望。如果能通过城市化转移一部分农民从事工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将大大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而留下的那一部分人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将会大大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望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农村市场将成为一个特大的市场,可以吸纳城市工业化所生产的大量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4.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就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为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根据收入高低可以把社会分成三个阶层:高收入者(富人)、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或无收入者)。这三个阶层有共同的需要也有不同的需要。对富人而言,他们有能力进行奢侈品消费,国家不应限制奢侈品的生产 ,否则他们就会进口消费;对中等收入阶层而言,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促使他们敢于花钱,建立信用制度,让他们可以提前消费;对低收入者或无收入者来说,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社会保障网要尽快覆盖这些人群,为低收入者创造教育与就业机会,为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内需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