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物理 > 正文

2018年中考湖北武汉卷满分作文【湖北卷满分作文(4篇)】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湖北考生
  
  何谓“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笔者认为:做事既要纵观全局,整体分析,又要深入内部剖析,挖掘本质;做人既要顾及大局,全面把握,又要真诚相待,用心付出;涉世既要抵御外界诱惑,不随波逐流,又要能深入社会,追求理想。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信?还是看看几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铸成了庄子千古的“情美”圣像。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于里之外”――旷世奇才诸葛亮横空出世,作战用兵,巧用妙计。他出乎其外,从整体上把握战局,准确布阵施略;他又入乎其内,深入挖掘战争本质,协调军中一切,齐心参战。诸葛亮知出知入,光辉四射。博望用兵,曾使十万曹军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再观其用智,面对东吴群儒,他尽显风流,极尽潇洒,更不用说三气周郎,其从容之状令人赞叹;他七擒孟获,刚柔兼济,留下千古美名……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成就了诸葛亮万世的“智美”传说。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任长霞,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济贫,顾及人民大众利益;“入乎其内”,她除恶扫黑,铁面无私,将一颗真心奉献给人民大众。“入乎”他人,全心呵护每一个有难的人,让伟大的奉献之花开在每一个人心坎里;“出乎”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为家人谋私利。任长霞知出知入,让人永世难忘:她走了,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里流动着的是人民心中的爱戴。是啊!正因为她心里装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才有百姓的挽歌吟唱和衷心礼赞。
  “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树立了任长霞不朽的“心美”丰碑。
  浏览几位“精彩”的人生,不觉顿悟:做事、做人、处世都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只有知出知入,才能既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分析全局,又能从微观上剖析本质,融精神、情感、思想、品质为一体。这样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精彩。
  点评:
  文章语言流畅,事例典型;围绕中心,由古及今,逐层深入;紧密围绕主旨娓娓叙事,精彩说理,这就是一种善于读书,善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会贯通的表现。作者能在考场这一特定而有限的时间内,用自己的作文实践,生动有力的诠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诗论世论人的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真谛,真是难能可贵。(唐仕伦)
  
  近观与遥望
  □湖北考生
  
  庐山需要近观,近观其清溪怪石、七彩洞岩千姿百态;庐山需要遥望,遥望其烟云环绕,水雾缭拨。麦田需要近观,近观朵朵麦穗饱满欲坠;麦田需要遥望,遥望滚滚的麦浪,向蓝天泼撒金黄。生活需要近观,阳光的绚丽,小鸟的欢鸣,路人的微笑,点点的细节让生活那么快乐美好;生活需要遥望,当你站在命运的山巅上,遥看那曾经让你无比痛苦的挫伤――原来它们是那么渺小。
  当你哇哇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的亲吻让你带着他那宽厚的仁慈,开始你的人生旅程。你便从此进入了近观生活,父母的呵护,亲人的关爱,朋友的支持,无一不让你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和美满。一如近观庐山的泉水山石让你心旷神怡;田野的饱满稻穗让人感到丰收的喜悦;阳光普照,人丁兴旺让你有世外桃源般的感受。这些快乐使人生之舟风帆张满,使生活充满希冀,使人们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向往。
  但是,没有人会是上帝永远的宠儿,有时你头上光环失色,挫折苦难相继降临。事业的挫折、学业的失意、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每一个情景都会让你痛不欲生,让你的生活忽然暗淡无光。当你觉得你人生兵败如山倒时,当你觉得生命不幸被卷入苦难的漩涡时,当你觉得未来毫无意义时,朋友,请你跳出来,跳出来吧!站到生活的圈外,站到足够高的心境边缘,遥望生命的长河,在她那蜿蜒曲折的身躯中,你现在所遭遇的种种磨砺,仅仅只是河床中一颗颗滚动的砂石,只是你漫长的人生路途上可以忽略的一个细节。那些可怕的黑暗,那些汹涌的漩涡,都仅仅是失意中的你臆想出来的“灾难”。要明白啊,从你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来看,所谓的“灾难”,都渺小得不足挂齿。霍金在他事业的顶峰时期,却连遭病创,沉重的打击足以使他的精神崩溃,然而他跳到了“灾难”的圈外,看到了病痛的可逾越性、人生的坎坷性,终于战胜了病魔,飞越了坎坷。他那伟大的毅力被世人所景仰,他那伟大的成果被世人所珍重。越王勾践承受了亡国之痛,扛住了数十载的非人的屈辱,他坚守复国信念,是因为他在圈外遥望到了生命之光,他看到了胜利复仇的希望,最终他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历史奇迹。试问,如果他没有逃出身内的“心魔”,遥望生命的本能,哪里会有力量支持他东山再起?是啊,遥望给人以清醒的头脑,让人更懂得生命的美好;遥望给人以勇气,让人因看到希望而不畏艰险;遥望给人以信心,让人重整旗鼓,远离过去,面向未来。
  近观人生细腻,充满温馨的感动,点滴甘甜渗进心头;遥望人生壮阔,带着既往不咎的豪迈,收获信心迎接更多的美丽。如此的近观与遥望,和谐统一,它让我们快乐永恒,痛苦消逝,生命的美丽尽收眼底!
  点评:
  作者深刻领悟了文题的旨意,站在人生的高度,紧紧扣住“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去观宇宙人生之生气,去悟宇宙人生之高致,从而展开精彩的论述。由于作者观察得真切,领悟得深刻,所以论述得也深透。文章切合题旨,观点鲜明。用例证,事例典型,议论有力;用喻证,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由于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呼告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文采斐然,极具亲和力。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唐仕伦)
  
  大隐隐于市
  □湖北考生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看来,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参透了禅意,方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淳朴的生活。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抵御不了意志的消沉。“出世”有之,“入世”亦有之,所以又有许多“英豪”浮出水面,大隐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洒脱!他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更不被朝廷重用。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一个仙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必去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于市。
  点评:
  本文立意别具一格,对“出”与“入”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给身在尘世“大山”中彷徨的人们指出一条出路:大隐于市。认为“出”是“入”的最高境界。用不能“入世”而“出”者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能“入世”而“出”者的浪漫诗人李白为例,揭示“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万物归乎一心”的现实意义,从而准确地把材料的精髓进行了形象的外化,其论证思路清晰,自然流畅,散文化的语言,有遮不住的才气,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折服。(徐延春)
  
  人生的“出”与“入”
  □湖北考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能看出这位国学大师独特的为文之道,而且能感悟到其中深蕴的人生智慧:入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进去”;做事时全身心的投入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成事的决心和做事的效率。而浮于表层正是成功的死敌。浅尝辄止的结果是使我们像寓言里的那只鼹鼠,门门懂却样样瘟,终究做不好一件事。
  有―个故事大家都不会陌生,说的是罗丹在工作时差点把他的客人茨威格锁在工作室里。从这件小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罗丹对工作的投入到了何等的程度,他“钻进去”工作,竟忘掉了整个世界。后来茨威格回忆说,那天他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多。这种“入”的境界和知识同样重要。纵观古今凡成事者无不有“入”的决心。“入”才有王羲之写完的18缸墨水,“入”才有玄奘取经跋涉几万里的行程,“入”才有陈景润演算的几十麻袋的稿纸。有了“入”,一切才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这里所说的“入”并不代表一味蛮干而是要与“出”相协调的。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出”的必要作了最好的阐释。我们做事是由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的,而人的想法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丝纰漏。荀子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我们出现失误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可能误入歧途,等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哀叹“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在做事为人时,跳出主观的圈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的。科学是容不下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有人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数量,却能提高它的质量。我们要把握好“入”和“出”,用“入”来增加人生的深度,用“出”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出入之间,创造成功的人生。
  点评:
  作者能准确地感悟到材料所深蕴的人生哲学:“入而为事,出能观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本文成功的基石。在论述“入”与“出”的过程中,思路很严密,论证充分有力,选用了大量较为典型的事例,用广博的知识,信手拈来,出入中外,挥洒自如。论证语言平实流畅,显示出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结尾对人生的认识水到渠成,意味深长。惟一不足的是对“入”与“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得不够。(徐延春)

标签:湖北 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