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英语 > 正文

【辉煌事业寂寞时】寂寞与辉煌作文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商品大潮的猛烈冲击,文学已成为寂寞中事!而在文学领域,与小说和诗歌的辉煌相比,散文多处于陪衬和边缘状态。在散文中,创作者多,评论者和理论研究者少,而由散文家来做批评和研究者则更少。可以说,散文评论和散文研究是边缘中的边缘,寂寞中的寂寞!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也仍有人不言放弃、艰苦跋涉、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韩小蕙即是其一,她新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新散文十七年追踪》最有代表性。
   自上世纪90年代始,韩小蕙每年写出一篇散文述评,虽长短不一,但这一工作竟然坚持近二十年,反映了作者对散文事业的热爱,也映照出她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更为学界留下了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今天重读这些评论,仍能感到有一条散文之河在内心流淌,它有时翻滚、激荡、跳跃,也有时微笑、舒展、平和,还有时忧患、焦虑、叹息。这是一条灌注了作者真诚、热血和生命的河流,它在新时期文学中犹如一条飘带,钤印在十七年的历史变演和生命沧桑中。在有关散文和序跋等部分中,更多的包含了作者的“散文观”,这是她对散文进行理性和自觉思考的集中体现,其价值意义也是不可忽略的。
   如果将本书看成是韩小蕙为我们绘制的一幅新时期的中国散文地图,并不为过!不过,我认为,在这本地图中,最有价值的主要还不是所谓的“知识性”,而是其立足点、着眼点、转折点和支点等,这就牵扯到韩小蕙的人生观、文学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问题。
   始终紧紧贴近大地,关心时代、普通民众和世俗人生,以文学(包括散文)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灵高度,这是韩小蕙的一个强有力的根系,由此,她获得了坚实稳定的价值观与生命活水!不论是为文做人,还是选择作品,抑或是谈自己的文学观和散文观,韩小蕙都坚守这一标尺,这就与许多所谓的“贵族文学”划清了界线!如她明确表示:“凡紧紧追随时代脉搏的作家,都必然归向深省,归向结果,必然是赶走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无关时代的浅吟低唱、雕琢藻饰的文字铺排、小情小景的吟风弄月、毫无意义的悱恻缠绵、一己情调的情波恨海。”(P16)她还说过:“作为作家,略萨主张文学首先是对社会的发言,其次才是文学本身。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文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也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作家应该向世界文坛学什么?’散文只有具有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才能深刻和厚重起来。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是第一位的。”(P79)在一般人看来,尤其是在后现代意识浓郁的作家看来,韩小蕙的这一观念有些陈旧甚至不屑一顾;但我认为,正是具有这样的责任担承和价值理念,才使韩小蕙能够坚如磐石、正气充盈、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当然,不是谁都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因为它需要有博大的爱作为支撑,没有博爱与仁慈,人生、生命、文学就会失去附丽。韩小蕙有这样一段话,读后令我感动,她说:“不单散文,任何好文章(也包括做任何事业),都是用生命灌注的,就像我们人类繁衍子嗣,上一代人将自己的血肉精气神儿徐徐注入到下一代的肌体内,孩子慢慢吸吮营养,长大起来了;大人渐渐输干了、衰老了――物质不灭,生命永恒,天宽地厚,万物德馨。文章的烈焰必须是用生命的火花点燃的,君不见常常有一些文章,文辞俊美,华彩四溢,可就是不感动人,此疾也。”(P103)以此“天宽地厚,万物德馨”的博爱情怀做人为文,方能感人肺腑、生命绵长、光被众生。
   与许多善变者不同,韩小蕙总体上是一个有“守”的作家,即坚持一些自古不易的原则与大道;但是,她又绝对不是一个“保守”者,更不是一个墨守成规者,而是在“守”中求“变”,希望散文(包括文学)当随时代,并根据各人之不同,有所变新!从此意义上说,韩小蕙是新时期以来呼吁散文变革最迫切者之一,她希望散文能够“吐故纳新”、“洗心革面”。在她看来,“既然生活的列车已经驶入转型期的隧道,那么从前那种外在的脱离人生内容的写景、状物、抒情的传统散文,就承载不起引领生活的责任。”(P8)那么,如何进行散文变革呢?作者认为:“这种超越,不仅应是内容的突破,也应是表述方式的更新和变化;不仅应是境界的、思想的深化,也应是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变化;不仅应是遣词造句的新尝试,也应是文字表述、行文节奏、音阶音韵、构成方式甚至标点符号的空前驾驭,等等。它应是尝试散文之无限可能性的根本性变革。它应是全方位的整体的革故鼎新。”(P86)当然,韩小蕙对于散文创新,取的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态度,即允许它的不足、错误甚至失败存在,她说:“所有这些探索和努力,包括不一定十分成功的试验,都是可尊敬的,因为散文要发展,别无他途,只有剪断所有束缚翅膀的罗网,自由自在地舒展心灵,振翅翱翔,直冲云霄!”(P44)她还进一步说:“为了推动当前这场散文革新大潮,我主张要具有如下精神――宁愿因探索偏激而走了弯路,也不因循守旧止步不前;正如为治病救人而宁愿遍尝百草,也不无所作为地坐以待毙一样。”(P193)这种看法是很有价值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因为对比小说、诗歌等文体,散文的包袱一直太过沉重,可谓举步维艰!
   在散文领域,往往存在这样的局限:散文作家多远离散文理论,而散文研究者又少有散文作家,这就造成了“散文创作”和“散文研究”之间的巨大沟壑。由于这一原因,致使散文创作缺乏坚实的理论根基,而散文研究又少有创作的体味。韩小蕙二者兼备、相得益彰,她既是著名的散文家,又对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多有研究,所以才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这本散文研究著作而言,由于具备了批评家和学者的眼光,所以能够做到去粗取精、择善而从、思理明晰、论述有力,从而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现代文化眼光。如《90年代散文的八个问题》确实抓住了散文存在的症结所在,尤其对于“真实与虚构”、“文体”等的分析较见功力。又如,韩小蕙强调随笔理论之于创作的重要性,她说:“为了使新随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应当加强对它的理论研究。随笔创作,有许多问题都亟待提出和讨论,比如随笔的基本特征、创作特色、思想深度、文化意蕴、创新意识、发展趋向以及它与散文、小品文、杂文的趋同性和不同性,等等。不能小视这些基本理论的建设,中外文学史都曾证明,创作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如同断流的渠水,不出三天就要干涸。”(P27-28)显然,这样的分析离不开问题意识和现代意识。另一方面,由于身为作家,韩小蕙能体验到写作之甘苦和规律。有灵敏的悟性和想象力,有审美的趣味和优雅的文字,这就容易摆脱一般散文评论和研究的离题千里、言不由衷、干枯无味、生搬硬套等毛病!这也是为什么,在韩小蕙的散文评论和研究文字里,往往充满真知灼见、灵性、自由、生命的飞扬以及感觉的花开,总之,是一种贴近文本和作家心灵的自由与浪漫书写。如她这样评论道:“张抗抗的随笔写得极有感觉,她自己写的时候也觉得笔底生风吧?”“张抗抗随笔的特点是以思想见长,在见解上与男作家不分轩轾,因而可说是阳刚的,但在行文上又有着女作家特有的阴柔美,所以也很耐读。”(P66)又如她还说:“女作家们的生活内容有多丰富,胸襟视野有多广阔,心灵律动有多强烈,感觉思维有多敏锐,思考钻研有多深入……全在她们的笔下汩汩流淌出来。涓涓细流,无喧哗,不惊人,却渐渐汇合起来,奔涌成一条壮阔的长江。”(P39)这样的文字和见解非常贴切精到,可谓深入骨里、水乳交融,是不写散文的学者永难企及的。
   屈指算来,我与韩小蕙相识已经有年,那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1995年吧?多年来,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不少优秀品质,而善良的包容心为其一,这在本书中也多有表现。表面看来,韩小蕙个性很强,其实她内心有着根深蒂固的善意、温暖、纯粹与包容。在《自序:大实话》中,作者表示:“现在,这些文章都在这里了,请诸君检验。如果能对写作者、研究者以及更广大的读者提供一份微小的帮助,就算我这十多年的呕心沥血没有白费,也算是对我认真负责做事的肯定和最大回报。”这里,没有自鸣得意,也没有张扬吹嘘,更没有自恋狂妄,而更多的是谦虚守真、自律责己、平和通明,这是较少有人(包括许多著名作家)难以达到的高度和境界!另一例子是“关于港台散文与内地散文的比较”,其中,对于港台和内地争相吹捧港台散文,却极力贬低内地散文的做法,韩小蕙给予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尤其对于龙应台的批评毫不留情,并表示她“还是看好大陆散文”,还举了四条理由为佐证。然而,她又写下这段话:“当然,港台也有很多好作家和好作品,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比如他们对传统文学的重视、学习和继承,就比许多大陆作家自觉得多,修养和功力也深厚得多,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感慨尤其强烈;再比如龙应台女士文章中的奇绝剑气,也常常是寒光一闪而天下惊,为大陆作家所弗如。从共同一个祖先来说,这也是对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建设。”(P82-83)这样的评说中正平允、超凡脱俗,其中不乏深深的理解与同情,更有一种阔大超拔的包容心与高尚的境界与品位在!我认为,人生在世,尤其是作家、学者的为人为文,最要者是承认自己和整个人类的局限性,我们都是大千世界的一点微粒,因此,任何人对于世界人生的观照都是“管窥蠡测”的一孔之见!也都可能受到遮蔽。
   当然,作者主要不是专家学者,她的散文批评和研究也有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问题提出来了,但没有条分缕析的论证和阐释;第二,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的概括力相对薄弱,这就导致有时分类的标准不统一,逻辑的周延性不够。如在《90年代散文的八个问题》中,第八个问题是“关于港台散文与内地散文的比较”,就与前面的七个问题有重叠处,因为第八个问题同样包括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文体”、“创造精神”等内容,分类标准的不统一给人以模糊之感。又如,作者强调散文创新的重要性,并全力呼吁大胆创新,这是对的;但她高度赞扬女作家“什么都可以写,无拘无束地写,无章法,无规矩,‘无法无天’,‘不成文章’。在有意识突破甚至故意颠覆、离经叛道的背景之下,创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什么没走过的路都敢?一?,可说是达到登峰造极”,这一看法就值得商榷。因为散文贵“散”,但应散在“心”,而不在“形”和“神”,更不能“无法无天”、“不成文章”和“登峰造极”。散文与其他文体和事物一样,一切变化都不能失“度”,更不能无视“道”与“理”以及散文的本性。
   本书的正题是《太阳对着散文微笑》而书的封面装帧是大红的色调,我愿将此理解为朝阳献给大地的金碧辉煌,因为这是作者积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辛勤耕耘的结果!它是新时期和新世纪散文评论和散文研究的一个重大收获!而在书的右上方则是一枝倒垂的柳叶,它仿佛悬于月夜之上,散发着淡淡的余晖,也包含了一份寂寞的心境!在颇为寂寞的日月,一个人沉浸于散文的研究和思考中,不为外物所扰所动,于是创造了属于她自己也属于文学的辉煌。基于此,我对本书作者及出版社都深表谢意!

标签:辉煌 寂寞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