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语文 > 正文

2016年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武汉九年级元调语文试卷(含答案)

>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袅娜褶皱蹂躏(lìn) 膂(lǚ)力 ....

B.驰骋浩瀚自艾(yì)黏(nián)膜 ....

C.葳蕤雾霭无垠(yín) 濡(rú)染 ....

D.秀颀顿挫磕绊(pàn) 虬(qiú)枝 ....

2.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 美, 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这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时尚。

②事后总结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谋划,可惜大多数经营者均未能 到这一点,等到错误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如梦方醒,结果往往是下再大的功夫也 。

A.崇尚追求观察一事无成

B.崇尚追求认识无济于事

C.追求崇尚认识无济于事

D.追求崇尚观察一事无成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发现改造基因能创造超级智能人后,科幻小说变成现实已为期不远了。

B.未来,武汉市民在享受城市交通便捷的同时,也能在家门前享受大自然美景。

C.在“每天都不一样”的今天,能鲜明地揭示出时代特征是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备受市民关注的环东湖绿道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和郊野道四条主题绿道构成。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昨日,光谷中心城的核心部分——“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全线开工。

B.重度污染天气期间,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尽量待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

C.一年来,习主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一股“中国风”。

D.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交通拥堵、工作与生活功能区隔分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致暴雨内涝……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的弊端

你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化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却缺乏逻辑的关联,它们大量简化了推演的过程,或者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简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接受碎片化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

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臵,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这样的结果是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朋友圈,还是在读书,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在接受碎片化信息时,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些信息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些内容,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就能避免碎片化认识。具体的方式是:先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把你能够说出的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阅读、学习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网络。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了路径,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这个知识点就真正属于你的了。

5.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信息”特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碎片化信息往往是一些没有逻辑关联的事实或观念的集合体。

B. 碎片化信息因为降低了认知成本,所以在传播中易于习得。

C. 碎片化信息通过简化推演过程,减少表述路径,让复杂事物简单化。

D. 碎片化信息往往只是呈现出事物外在的联系,而忽略事物内在的原理。

6.下列对“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弊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接受碎片化信息只是在接受一堆孤立而无联系对提升思维能力没有帮助的“事实”。

B. 接受碎片化信息只需付出很少的精力,就能获得大量新东西,易让人们沉浸在虚假的喜悦中。

C. 由于长期接受碎片化知识导致获得的新信息过多,从而造成大脑“提取”这些信息困难。

D. 因为无法扩大“知识网络”,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自己的思维变得肤浅而狭隘。

7.下列对如何避免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伤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微博、朋友圈是碎片化信息的来源,应多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尽量远离碎片化信息。

B. 在接受碎片化信息时,应尽量思考信息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

C. 养成拔高一个层次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将接受到的碎片化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D. 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主动将接受到的碎片化知识纳人到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之中。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王释先王之礼乐 释:解释 .

B.臣请辟矣 辟:离开 .

C.遽召掌书曰 遽:立刻 .

D.此得失之本也本:根本 .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A.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B.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C.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D.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宣王要建造的宫室超过一百亩,光是厅堂就能住很多户人家。

B.春居借楚王的事来作类比,目的是批评齐宣王大兴土木。

C.齐宣王不满春居反对自己,责备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劝谏自己。

D.作者认为齐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失去了春居这样的臣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14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12.填空。(10分,每空2分)

①,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瞑》)

③二者不可得兼,。(《〈孟子〉两章》)

④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中诗人“自许”的是 ,在这一诗句中,诗人发出了的感慨。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感 恩

邻里有个上了些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城来小住,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俗称苏子叶,叶面呈油紫色,且有药香,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细丁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人道:“苏子叶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一如不忍惊破美梦。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苏子叶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健旺。”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人脸一红,说:“够了。”

怎么就够了呢?他不知道,施予者的注视会让承享者失去坦然的心情。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里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了,却看到它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便一下子明白了。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人的欣喜。

欣喜之余,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尊重——端午节有人给他送粽子,中秋节有人给他送月饼,重阳节有人约他到河边公园看蹬高跷,元旦、春节有人请他喝好酒。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慢长秧棵快长叶,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高矮不一,比对着就有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于是,杏树就栽在了紫苏的空隙里。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快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年年果实满枝,红绿相间,看着就让人欣喜。且兀自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我出生于山地,是吃山杏长大的,楼前杏树,便让我看到故乡余影。读书写作到了月阑星稀,不由自主地踱出门外,在杏树下漫步。桠间杏果,一如夜之眼,多情地闪烁,不禁心热,摘食数颗,叩齿生津,文思如潮,踅回房间,笔底通畅,一如神助。

因为一片紫苏、两棵白杏,让我虽身居市井,却情系乡关,想到草木性格——草木虽卑微,却兀自生长,不惮冷暖,不计荣辱,坚韧、隐忍、沉静、皮实、忘我,活得本分、自适、自足——虽被磐石挤压,也能钻隙而出,向上生长。即便瘠瘦与旱涝加身,只要你播下种子,它就没心没肺地生长,供奉出果实。

此种雅意,两位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但他们的种植却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一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卖大白菜的农车一驶进小区,便有人告知左邻右舍,备下冬储;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互通款曲;亭阁之下,对弈恳谈,大话家常……亲情融融,和乐一片,香气满楼,全不见别的小区那种不相往来而生成的心灵隔膜、人情冷漠。

因为,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可以蔓延开来——小区居民都觉得,凭空坐享其成是很不体面的,多少也是要尽些义务的。这不禁让我想到古罗马的圣哲西塞罗所说:“受人善行后的首要义务是回报——土地所提供的,远远比它所接受的要多,所以,没有什么义务比对他人的感激更重要。”

哦,紫苏和杏树,温暖的感应,一如爱情——在爱中爱,在感恩中释放感恩!

13.“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一句中以“节制”来补充说明“掐”这一动作,请依据上下文,简要说说“掐得很节制”所包含的两层语意。(4分)

14.从老家归来,看到紫苏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老人“便一下子明白了”,老人明白了什么道理?(4分)

15.文中的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简要概述。(6分)

16.本文揭示出了“感恩”所具有的特殊效果,请用精练的语言将这种效果表述出来。(4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学校想与图书城联系,利用图书城的国学图书资源,在学校举办一次“国学经典图书展”的活动。

17.为了顺利举办此次活动,学校要招

2016年武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聘一批志愿者。在招聘志愿者之前,需要在招聘启事中对招聘的志愿者的条件作些说明。请你基于这次活动的特点拟写四个条件。(4分)

18.假设你就是这次活动的志愿者,需要你在班级里宣传这次活动,请你以简明而得体的语言讲讲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同学们应注意的事项。(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到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

师傅见状对他说:“悟远,雨有声吗?”

悟远说:“当然有了,师傅,你听这雨声,噼里啪啦的,多壮观呀!”

师傅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拦,砸在了屋檐上,砸在了雨棚上,才反弹出了有力的声音。所以,你听到的不是雨声,而是雨遇到阻拦后发出的声音。”

悟远听后,豁然开朗:“师傅,我明白了。只有遭遇挫折,才会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响。”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篇二:2016年武汉市四月调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已排版)

lass="txt">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禁锢 冗(rǒng)杂 鄙薄(bó)瞬息万变

B.斟酌 骁(xiáo)勇拮据(jū)重峦叠障

C.显赫 镂(lòu)空窈窕(tiǎo) 大彻大悟

D.轮廓 殉(xùn)职 蜥(xī)蜴风尘仆仆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坐船游玩的人们而言,这一段是惬意的。崎岖的海岸线上满是蓝宝石般的峡湾,翠绿的山峦间散布着精巧的农家小屋,这里不断的景色都让游客们到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A、旅游 变换 领略 B、旅途 变换 领会

C、旅途 变幻 领略 D、旅游 变幻 领会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

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成一致。

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职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国家疫苗监管有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这些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麦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在旅游网上,吉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网上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

D.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启动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简称ICH),目在促进新药的同步自报、审批和上市。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与自然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

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

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

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

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

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境统一在一起。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O题。

郭文,少爱山水。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旬忘反 弥:满

B.苫覆其上而居焉 居:住

C.文以语人 语:告诉

D.复何异乎 异:惊异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C.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D.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文自幼喜爱山水,到山林中游玩,很多天都不回家。父母最终也无法让他留在家乡。

B.郭文在山中倚树搭建草棚,当时猛兽常常进入草棚中伤人,而郭文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C.郭文在山中种植菽麦,采摘野生的售物换职食盐,生活极为贫穷匮乏,常被别人救济。

D.郭文被王导请出山后,朝中官员都来看望他,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四、(14分)

11、将第三题文言材料中画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12、填空。(1O分,每空2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②咏梅》

③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④夏完淳《别云间》一诗中,“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的“泉路”意指,这一诗句抒发了诗人 之情。

五、(18分)

阅读读下面文章,完成l3-16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

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3、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这一刻”指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篇三:武汉市九年级2016年元月调考语文试题和答案(word文字版)

>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袅娜 褶皱 蹂躏(lìn) 膂(lǚ)力

B.驰骋 浩瀚 自艾(yì) 黏(nián)膜

C.葳蕤 雾霭 无垠(yín) 濡(rú)染

D.秀颀 顿挫 磕绊(pàn) 虬枝(qiú)

2.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______美,________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这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时尚。

②事后总结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谋划,可惜大多数经营者均未能____到这一点,等到错误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如梦方醒,结果往往是下再大的功夫也_____。

A.崇尚 追求 观察 一事无成

B.崇尚 追求 认识 无济于事

C.追求 崇尚 认识 无济于事

D.追求 崇尚 观察 一事无成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改造基因能创造超级智能人后,科幻小说变成现实已为期不远了。

B.未来,武汉市民在享受城市交通便捷的同时,也能在家门前享受大自然美景。

C.在“每天都不一样”的今天,能鲜明地揭示出时代特征是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D.备受市民关注的环东湖绿道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和郊野道四条主题绿道构成。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昨日,光谷中心城的核心部分——“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全线开工。

B.重度污染天气期间,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尽量待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

C.一年来,习主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一股“中国风”。

D.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交通拥堵、工作与生活功能区隔分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致暴雨内涝??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的弊端

你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化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却缺乏逻辑的关联,它们大量简化了推演的过程,或者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简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

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接受碎片化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这样的结果是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朋友圈,还是在读书,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在接受碎片化信息时,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些信息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些内容,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就能避免碎片化认识。具体的方式是:先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把你能够说出的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阅读、学习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网络。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了路径,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这个知识点就真正属于你的了。

5.下列对文中“碎片化信息”特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碎片化信息往往是一些没有逻辑关联的事实或观念的集合体。

B. 碎片化信息因为降低了认知成本,所以在传播中易于习得。

C. 碎片化信息通过简化推演过程,减少表述路径,让复杂事物简单化。

D. 碎片化信息往往只是呈现出事物外在的联系,而忽略事物内在的原理。

6.下列对“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弊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接受碎片化信息只是在接受一堆孤立而无联系对提升思维能力没有帮助的“事实”。

B. 接受碎片化信息只需付出很少的精力,就能获得大量新东西,易让人们沉浸在虚假的喜悦中。

C. 由于长期接受碎片化知识导致获得的新信息过多,从而造成大脑“提取”这些信息困难。

D. 因为无法扩大“知识网络”,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自己的思维变得肤浅而

狭隘。

7.下列对如何避免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伤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微博、朋友圈是碎片化信息的来源,应多把时间用在读书上,尽量远离碎片化信息。

B. 在接受碎片化信息时,应尽量思考信息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

C. 养成拔高一个层次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将接受到的碎片化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D. 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主动将接受到的碎片化知识纳人到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之中。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王释先王之礼乐 释:解释

B.臣请辟矣 辟:离开

C.遽召掌书曰 遽:立刻

D.此得失之本也 本:根本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A.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B.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C.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D. 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宣王要建造的宫室超过一百亩,光是厅堂就能住很多户人家。

B.春居借楚王的事来作类比,目的是批评齐宣王大兴土木。

C.齐宣王不满春居反对自己,责备他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劝谏自己。

D.作者认为齐宣王之所以亡国,就是因为失去了春居这样的臣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14分)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12.填空。(10分,每空2分)

① 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瞑》)

③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孟子〉两章》)

④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中诗人“自许”的是____,在这一诗句中,诗人发出了 ______________的感慨。

五、(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感恩

邻里有个上了些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城来小住,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俗称苏子叶,叶面呈油紫色,且有药香,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细丁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人道:“苏子叶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一如不忍惊破美梦。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苏子叶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健旺。”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人脸一红,说:“够了。”

怎么就够了呢?他不知道,施予者的注视会让承享者失去坦然的心情。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里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了,却看到它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便一下子明白了。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人的欣喜。

欣喜之余,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与尊重——端午节有人给他送粽子,中秋节有人给他送月饼,重阳节有人约他到河边公园看蹬高跷,元旦、春节有人请他喝好酒。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慢长秧棵快长叶,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高矮不一,比对着就有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于是,杏树就栽在了紫苏的空隙里。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快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年年果实满枝,红绿相间,看着就让人欣喜。且兀自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我出生于山地,是吃山杏长大的,楼前杏树,便让我看到故乡余影。读书写作到了月阑星稀,不由自主地踱出门外,在杏树下漫步。桠间杏果,一如夜之眼,多情地闪烁,不禁心热,摘食数颗,叩齿生津,文思如潮,踅回房间,笔底通畅,一如神助。

因为一片紫苏、两棵白杏,让我虽身居市井,却情系乡关,想到草木性格——草木虽卑微,却兀自生长,不惮冷暖,不计荣辱,坚韧、隐忍、沉静、皮实、忘我,活得本分、自适、自足——虽被磐石挤压,也能钻隙而出,向上生长。即便瘠瘦与旱涝加身,只要你播下种子,它就没心没肺地生长,供奉出果实。

此种雅意,两位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但他们的种植却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一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

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卖大白菜的农车一驶进小区,便有人告知左邻右舍,备下冬储;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互通款曲;亭阁之下,对弈恳谈,大话家常??亲情融融,和乐一片,香气满楼,全不见别的小区那种不相往来而生成的心灵隔膜、人情冷漠。

因为,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可以蔓延开来——小区居民都觉得,凭空坐享其成是很不体面的,多少也是要尽些义务的。这不禁让我想到古罗马的圣哲西塞罗所说:“受人善行后的首要义务是回报——土地所提供的,远远比它所接受的要多,所以,没有什么义务比对他人的感激更重要。”

哦,紫苏和杏树,温暖的感应,一如爱情——在爱中爱,在感恩中释放感恩!

13.“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一句中以“节制”来补充说明“掐”这一动作,请依据上下文,简要说说“掐得很节制”所包含的两层语意。(4分)

14.从老家归来,看到紫苏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老人“便一下子明白了”,老人明白了什么道理?(4分)

15.文中的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简要概述。(6分)16.本文揭示出了“感恩”所具有的特殊效果,请用精练的语言将这种效果表述出来。(4分)

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学校想与图书城联系,利用图书城的国学图书资源,在学校举办一次“国学经典图书展”的活动。

17.为了顺利举办此次活动,学校要招聘一批志愿者。在招聘志愿者之前,需要在招聘启事中对招聘的志愿者的条件作些说明。请你基于这次活动的特点拟写四个条件。(4分)

18.假设你就是这次活动的志愿者,需要你在班级里宣传这次活动,请你以简明而得体的语言讲讲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同学们应注意的事项。(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到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 师傅见状对他说:“悟远,雨有声吗?”

悟远说:“当然有了,师傅,你听这雨声,噼里啪啦的,多壮观呀!”

师傅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拦,砸在了屋檐上,砸在了雨棚上,才反弹出了有力的声音。所以,你听到的不是雨声,而是雨遇到阻拦后发出的声音。”

悟远听后,豁然开朗:“师傅,我明白了。只有遭遇挫折,才会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响。”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标签:武汉 中考 语文试题 2016年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6年武汉中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