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语文 > 正文

浅谈苹果的缺口 [浅谈营造“缺口”]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心理学家梅韦特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组,而知识的重组遵循着一个重要的规律――完形律.完形律是指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现出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完形是知觉积极组织建构的结果,是能动的整体。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缺口”――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而学生总有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心平衡的倾向,即心理完形。当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完成了一次作业,办好了一件事情时,“心理缺口”就会弥合,表现出一种兴奋,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一种获得顿悟的感觉。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营造“心理缺口”。
  
  一、营造缺口,使学生处于知识的饥饿状态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休息;当我们感觉饥饿了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吃东西。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米箱实验告诉我们,学习能否进行或进行得是否顺利、有效,关键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将要从事的学习活动是否符合他的动机、能否满足他的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在学习前使学生处于知识的饥饿状态,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是有用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学这个内容就无法解决“燃眉之急”的心情。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时,我举这样的例子:世界上著名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你能测出它的高度吗?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同学说站在铁塔的上面挂一根绳子到地,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有同学说这种方法不可以,有危险。大家各抒己见,最后老师拿出一种方法来。如图,在B处仰望铁塔顶A,测得∠1的大小,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米到C处,测得∠2的大小,根据这些数据就可以求出铁塔的高度。同学们都很诧异。此时,老师转入正题:只有把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高涨起来了。
  
  二、营造“缺口”让学生体验结果的意外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觉得惊讶或出乎意料之外时,就会对弄清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催化剂,是思维的原动力.一节数学新课的导入,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好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它不仅能保障学生情绪高涨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数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营造一种使学生敬意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因好奇和惊异而产生心理上的“缺口”,进而形成“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数学》七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中,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三根木棒,上课时提问: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很快回答“能”。这时,我又拿出准备好的三根木棒按图1的方式进行演示,当学生看见居然有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时,自然会感到好奇。这时,我把一根木棒适当截去一截,与另两根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这说明三条线段要组成一个三角形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我再逐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拼三角形,然后去寻找三边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样用实验的方法激发数学思维,使学生兴趣大增,探究的热情更加高涨。
  
  
  三、营造“缺口”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应围绕数学活动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紧紧抓住“数学活动”这一线索。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重组学习材料,“赋知识以灵气,赋问题以新意”,并在课堂中发动学生变化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升华灵感的过程。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在数学学科中,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仅是寻常的,它们还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如果我们把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作一概括的话,那就是“变更问题,诱发灵感。”波利亚在“解题表”中就给了如何创设“变异”的许多例子,如,你知道与它有关的问题吗?你能不能试想出一个相同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问题?你是否见过形式稍微有不同的题目?你能改述这个问题吗?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似的的问题?能否解决这道题的一部分?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会不断地为学生敞开思维的新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个又一个弥合“心理缺口”的机会。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指出“要退,要足够地退,退到原始而不失去其重要性的地方是解决数学问题极好的招数。”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难题而突发性地形成“心理缺口”时,教师应该做什么?显然,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尝试独立地去弥合,而当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弥合其“心理缺口”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将问题弱化,或将问题变小,这种将问题弱化或变小的做法其实质就是在学生所学的新知识与学生已具备的旧知识或学习能力之间搭建一个桥梁。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这里所说的“回到原始”的真正内涵是把新的数学教学问题回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上去,使具备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某一个弱化或变小的问题上去,让他们“跳一跳摸得着”,并通过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会思维、学会探索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这样,问题在弱化,问题逐渐变小,思维的缺口也逐渐在弥合。

标签:浅谈 缺口 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