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语文 > 正文

[我为何遣散太监]遣散太监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前若想到宫中当太监,就要认师傅,一般是在入宫时须得认一名宫中在职的太监做师傅,自己再以徒弟身份拿出一些倾家之有的钱来,买个名字而进入宫中。当时把这种名字叫“钱粮名字”,其次是“御制名字”。这是当某一太监,能够在偶然幸运下,被选中为伺候君王的“御前太监”时,那么,他就有可能得到皇帝的赐名之恩。
  太监在宫中当差时,固然有尊卑之分,但在宫外,他们却有一种“行会”式的互相扶助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也有相当的公积金,供作他们之间的养老、埋葬之用。都是在有钱者多摊,无钱者少摊或不摊的精神下,积年累月设置起来的。例如,在北京西郊海淀附近,就有一个“太监公墓”。并且在那里还有专门担任看守坟墓的人(不是太监),一直到了民国十六七年的时候,仍是如此。
  在清朝旧制中,每一代皇帝,照例要有一名太监替他去当喇嘛。这种“太监而喇嘛”的人,当时叫做“替僧”。凡是选中为“替僧”的人,便可过一辈子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我在宫中时,就有一个照例的“替僧”。他的任务是除了按照规定一个月念上几遍藏经之外,其余的日子就是身上穿着喇嘛的服装,手中提着鸟笼子,到街上游逛消遣。
  我由于年岁的增长和所受的唯我独尊空气的“潜移默化”,脾气也就与日俱增起来。因之任凭自己的喜怒责打太监的事情,也一天天的多起来了。发完脾气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疑心生鬼,总害怕受到责罚的人会要怀恨和图谋报复。真是除了自己之外,差不多到了别无可信之人的程度。
  后来,在1923年夏初某晚,在清宫西北角方面发生了很大的火灾,就在几小时之内,便把“建福宫”附近的“静怡轩”、“吉云楼”等地方都烧成一片焦土。
  虽然在当时只以“失慎”二字了事,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由于我在“建福宫”西花园内“敬胜斋”小戏台内看了电影的缘故,所以才使电线着的火。但是我已经多少年没有在那里看电影了,所以,我总疑惑是有某些太监当盗窃了其中的古物珍品之后,为了灭迹才放的火,我对于太监的疑团愈积愈深。
  不久,又在我所住的“养心殿”东套院的东厢房“无逸斋”的窗户上,有人在夜间塞上了一团棉花,点上了火,幸被另外的太监发现,立即把它扑灭。不料却又听到一种完全出我想象的怪话:有些太监竟在背后偷传这次的火是我自己放的。我听了这样的话以后,已不是再生太监的气,而是害怕起太监来了。我想:太监既是把我恨到这种程度,谁敢说他们不能聚众谋乱或是对我施行暗害呢?既是如此,倒不如先发制人,把太监一齐驱逐掉。
  终于在某一天我下定决心,就在当日一天之内,除了在三位太妃及我妻子处留有少数太监之外,把宫中几百名太监都遣散了。至于他们被遣散之后,如何还乡和维持生活,我是连想也没有去想。
  不料我这种神经质所引起的驱逐太监的这件事,却被当时各报纸当做一种引人入胜的好材料,竟自把它大加美化,差不多都刊出大字标题,写着“废除了几千年以来太监制度的英明举动”等的字样。我对于这种预料之外的不虞之誉,丝毫也未感到什么受之有愧,居然也大得其意,认为自己的这一手,干得很“漂亮”,自己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维新人物”。
  摘自《纪实》2011年第9期

标签:遣散 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