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语文 > 正文

中考语文小说答题技巧

时间:2017-03-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ss="txt">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 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 化的词句

?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五、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中考语文小说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

(1)从题目入手分析。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含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眼睛”

(2)抓住文中关键句段分析。一抓点明(突出、深化)中心的句段,一般是开 头和结尾段;二抓议论句、抒情句。

(3)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把文章的各部分(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 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等。

(4)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材料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

常用格式:

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目的(意义)

议论文:本文通过(从??方面、角度)??论述(阐述、论证)了??观点, 也可以直接概括出中心论点。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1、从塑造人物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篇二: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全)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

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

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篇三: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ss="txt">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 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 化的词句

?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

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标签:答题 中考 语文 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