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语文 > 正文

陈之藩:百读不厌的散文人生 百读不厌的典故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对于那些写散文写得很好却又写得太少的作家,要加以罚款!”在一次座谈会上,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开玩笑地如是说。张晓风所指的“罚款”对象就是散文大家陈之藩。   在台湾地区,虽然许多人从未见过陈之藩,但自小就阅读他的作品,大学阶段也曾选读陈之藩的作品。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华人社会耳熟能详的经典。
  2012年2月25日15时,陈之藩的人生之旅在香港威尔士医院止步。
  在台湾,这位偶像级别的人物“粉丝”很多。鲜为人知的是,从事散文创作的陈之藩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电机工程学家。这学电机工程专业出身的文人,他最爱聊的却是文学界的那些人和事,教学科研之余乐于舞文弄墨。陈之藩是个科学家,却写着诗一样的散文。他那些“纯净的白话”,让人百读不厌。其实,他的人生同样让人百读不厌。
  陈之藩出生遭逢乱世,幼时家道中落,饱尝艰辛。农忙时,小小年龄的他还要背着小镰刀去割麦穗。到农历过年时,家人往往要躲上门讨债的债主,他和大妹常到街头去写春联、卖春联。陈之藩曾在《春联》中写道:“小时候在北风刺骨的北平街头,人家过年,我卖春联。人皆不堪其忧,而我独不减其乐。”
  陈之藩晚年经常提及他在“烽火连三月”的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种战争与革命中的苦难并没有凝结成为他内心的戾气,反而让他有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与超脱。
  抗战胜利后,他在北洋大学电机系读到一半时,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想改读哲学救国,曾到清华大学找哲学系主任金岳霖面谈。金岳霖告之:“哲学救不了国,哲学只是一门学问。” 一席谈之后,陈之藩学哲学的念头被打消,重新回到北洋大学的课堂。
  1947年的一天,在北洋大学电机系读大三的陈之藩在广播里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一段题为《眼前文化的动向》的演讲,产生了“几件疑问和一点感想”,于是写了封长信给胡适。
  胡适没有直接回复,但之后在全国40多家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必须选择我们应走的方向》一文中,将这封信作为听众回应专门摘引了出来。陈之藩再度去信,得到回复。
  在来鸿去雁中,两人成为忘年交。日后,陈之藩赴美国攻读科学硕士学位时,就是因为胡适的鼓励而促成,胡适曾用支票资助他。当陈之藩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后,他才有能力分期偿还胡适当年的借款。
  这期间,陈之藩应《自由中国》编辑聂华苓之约,撰写《旅美小简》,一篇篇从美国寄到台北。陈之藩曾撰文回忆:“到美国以后的生活是这样的:上半天到明朗的课室去上课,下半天到喧嚣的实验室玩机器,晚上在寂静的灯光下读书。常到周末,心情上不自主地要松一口气,遂静静地想半天,写一篇小简,寄回台北去。”这本书中的《失根的兰花》、《钓胜于鱼》等名篇后来被收入中学课本。
  临终前,他的忘年恋人童元方轻轻地在他耳边问:“人生有没有遗憾?”无法言语的陈之藩用力摇了摇头。许多著名人士都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切实中肯、恰如其分的哀思。诗人余光中评论,陈之藩是“当代一流的散文家”。作家龙应台则称“陈先生的散文是我们好几代人的共同人文记忆,可以说,他和朱自清、徐志摩一样,代代相传,是我们的‘国民作家’。……陈之藩就在我们不灭的温馨记忆里”。

标签:百读不厌 散文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