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探究建构主义下数学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问题的提出      日常教学中,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的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教,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学到的知识不会用”。这确实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冷静深刻地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源所在: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的建构。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贯彻建构主义理念,值得我们研究。
  
  二、现状及分析
  
  所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将每个知识点孤立开了,未能形成一股力量而过于脆弱,从而在想用时无法运用或迁移。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融汇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能由若干个知识点形成知识线,再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直至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学会的,学习就是发生在学生头脑内部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可以理解为“学生需要对每一个数学概念构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讲、解释,或者企图去‘传送’知识,而是为促使学生进行心智建构创设学习环境和条件”。当前,我们的教学在借鉴建构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笔者将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建构主义下的数学教学的尝试。
  
  四、教学策略
  
  知识结构是指概念、原理、法则等基本规律性的知识。我们认为,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教本”。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积累组成知识框架,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领会知识的整体,有助于广泛的迁移。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的增多,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和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不失时机地构筑知识网络,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缩小“基础”知识与“高级”知识之间差距的重要环节。数学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习题反映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我们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尝试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力图培养学生的建构观,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建构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自学”,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引导”,建构的起始阶段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预习的过程。
  一般来说,教材具有连续性,即新旧知识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于是我们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列出必要的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掌握部分新知识。这种主动获取知识,并自觉地把新知识点纳入已有知识网络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通过预习,学生就可能更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课堂建构
  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主阵地,也是“意义建构”能否得到充分实现的重要环节。
  学生自学时,通过对新课的阅读、思考,知道新课的重点、了解到难点之所在,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带着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集中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愤悱状态”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的心智活动。新的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合学生的情境,要通过列举现象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疑惑进入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这一积极思考的状态十分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课堂建构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教其知、授其理的过程中充分保证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这样就能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程度。
  
  (三)课后建构
  课后建构,也可称为复习建构,这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关键。学生若能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下面仅就章、节复习谈谈自己的做法。
  全章、节学完后,一般都要进行单元小结,这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知识建构”:
  1、知识点的梳理。要求学生能用树状结构图将全单元的知识点表示出来,对每一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应用举出相应的例子,目的是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掌握教材所展示的知识网络及每个知识点常规的适用情形。
  2、要求学生对全单元的习题进行处理,要能归纳出“好”题、典型题、“难”题等,并就对这些题目的认识和处理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其一是能充分展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应用能力,其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其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能力,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流畅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数学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3、经历了上述两个过程后,学生对全单元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时我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出题,编一份自己最满意的试卷出来(按中考模式)。出题时可以参考课本和有关的资料,试卷要求提供全套解答。对每位学生编出的试卷,我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交叉测试,相互评卷,汇总成绩,然后讲评,另一种是由老师对全班学生的试卷进行重新组合、编排,形成新的试卷(将每道题目的命题者注在题后)进行全班统一考试,在讲评时,有关题目由命题人上黑板讲解(说明设计意图及解题方法等)。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会对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并达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另外,教师根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选取不同层次的检测题,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掌握及综合应用的情况,并通过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目标测试试题应紧扣课本和教学目标,以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为主。而测试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课本进一步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解题的依据和解题的方法,构建更加深刻、系统、严密以至庞大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正如郑毓信教授所指出的:建构主义直接地为数学带来了两方面变化。其一,建构必然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内部,必然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及个体的多样化。第二,对理解的评判由外部转向内部……评判一个人的标准在于外在的知识是否被个体内化,是否与个体的内在知识形成联系,并整合为一体。
  经过几年尝试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点成绩,使我们对建构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到“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的深远意义。

标签:探究 教学策略 数学 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