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扭转不良竞争,政府大有作为:孕期怎么避免脐带扭转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代的教育,而教育也为这一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中国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奠基作用,全世界有目共睹。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深入,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学生当前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不容熟视无睹,更不容无动于衷。
  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正在使学生个体为它付出沉重的代价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繁荣,同时,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以管理经济的思路管理文化教育的思潮与做法。人们都明确地期待教育通过培养人能够创造经济奇迹;期待教育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期待教育能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等等,我们对教育寄予了过多目标太宏观、目的太物质的期待,却忽略了在微观层面明确期待每个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健康与快乐,加之千年的科举文化传统,数以亿计的家庭对教育会带来“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等,都在暗中强有力地牵引着教育的方向。在经济领域,目光聚焦在GDP指标上,在教育领域,目光聚焦在升学率指标上;聚焦在孩子“未来的成功”上。成人世界对今天学生们不健康、不快乐的生活既焦虑又司空见惯,既大声呼吁减轻负担又安排各种补习,甚至认为牺牲今天的健康与快乐,是求得“未来的幸福”的必然代价。教育已成为逐利的工具,人们已忘了教育的本原。
  学生的生活健康、快乐吗?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中小学生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应包括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快乐感受。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尊严感;是否坦然、诚信、宽容,能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否有同情心、责任心、公正善良;是否对新事物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兴趣和探索、创造的愿望;是否对学校和家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是否对未来有梦一样的期待和憧憬……然而,这些重要的特质正在被淡忘、被忽略,因为,这些特质不可能化为分数。
  2009年,教育部为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在全国抽样选取了140个样本县(市、区),对4.5万名三年级学生和5.2万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部分学科的学业测试与问卷调查,同时对1500名中小学校长、1.1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教师和校长的观念、工作等。下面这组数据集中反映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以追求升学率为导向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关于考试,在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0%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次数“比较多”和“非常多”;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37%。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50%的学生认为公布成绩和名次“比较有压力”和“非常有压力”;中部地区这一比例高达56%;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76%,中部地区这一比例高达79%。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9%的学生“常常”和“总是”感到考前焦虑,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到42%。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52%,中部地区这一比例达54%。
  关于教学方式,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28%的学生“常常”和“总是”做大量的练习,农村地区这一比例达36%;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7%,薄弱学校这一比例达42%。
  关于教师评价,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8%的教师“比较同意”和“同意”用学生成绩给教师排队压力很大;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这一比例均达43%;八年级样本中,全国这一比例为28%;薄弱学校这一比例达35%。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4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和“总是”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给予奖励,西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53%;八年级样本中,全国的这一比例为67%;西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75%。
  关于学生负担,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1%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中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均达35%;八年级样本中,全国有77%的学生睡眠时间等于和少于8小时,中部地区学校这一比例高达82%,好学校这一比例高达82%。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25%的学生每周补课时间超过3小时;城市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29%;八年级样本中,全国这一比例为42%;城市地区学校这一比例达51%。
  关于自信心,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25%的学生“自信心不强”和“没有自信心”;薄弱学校这一比例为30%;八年级样本中,全国这一比例为27%;西部地区这一比例达31%。
  关于内部动机,三年级样本中,全国有35%的学生“没有内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较弱”;薄弱学校和西部地区学生这一比例达41%;八年级样本中,全国的这一比例为33%;城市学生为34%。
  以上数据从中小学考试、教学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负担、自信心、内部动机等方面反映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他们生活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教育组织方式和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焦虑情绪、压力感、不自信、内部动机薄弱都在影响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影响他们对终身学习的向往。事实上,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正在使学生个体为它付出沉重的代价。
  2005年,欧盟委托丹麦理工学院对三大国际教育评估项目(PISA、TIMSS和PIRLS)的结果进行了研究,分析显示,竞争性较强的国家教育体制(如普遍使用入学考试来选拔学生)可能会带来学生较高的基本技能水平,但是,在竞争性较强的教育体制中(如中国香港、中国、日本、韩国等),学生表现出的焦虑水平高于平均值,内部动机(对某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较低,对学校的归属感也比较低,且对学校为他们做好成人生活准备的能力持负面评价。这意味着,尽管较强的竞争性可能会在学习成绩上带来收益,但在学生的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却会付出代价。这些代价从长远来看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负面影响,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报告认为,教育制度的竞争性将由个体为之付出代价。
  政府要从中国教育体制的源头寻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政府的责任,是在教育领域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尽管造成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制高点不在于家长的观念,不在于学校的做法,也不在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观,而在于政府要从中国教育体制的源头寻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善中小学生教育环境,政府大有作为。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考招生制度、中考招生制度都属于高利害的选拔、淘汰制度,具有激烈的竞争性。高校招生按院校等级分为五个层次,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它的存在和运转都在引导全社会的竞争动力。中考则关系到普职分流,而中等职业教育通向高等教育的政策路径尚未通畅,谁家父母会真正甘心放弃子女接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呢?因而,低年段的升学竞争在所难免。激烈的升学竞争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显著特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一体制的竞争性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传导到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传导到学校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升学率已成为教育领域的GDP,成为判断基础教育业绩的标志性指标。多年来,经常有舆论批评家长的观念错了,学校的做法错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观错了……而且都错在升学竞争上,这时,我们应警醒地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体制层面深刻审视现行体制的合理性,因为任何观念(政绩观)的产生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体制性的、根源性的导向。升学率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只剩下考试学科的分数。凡是不能用分数衡量的重要教育价值,如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快乐等都可以忽略。如任这种唯分数的恶性竞争合理存在下去,将难以回答胡总书记所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世纪之问。
  2001~2011年,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深刻、最大规模、历时最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21世纪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教学方式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管理制度的重建等,以上改革都指向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改革秉承和传播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教育内容;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体系既对全体学生提出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关注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建立了课程的选择制度。新课程超越了“学科中心”的传统,将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区实践作为必修课,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宗旨。新课程改变了评价过于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探索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既重视学业成绩,更关注全面发展;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的新方式。十年改革,经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深刻变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与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面临挑战最大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本质的进展。但是,课程改革始终处于升学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竞争性教育体制的障碍。一线教师们说:我们由衷认同新课程的理念,但我们却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不良竞争体现在体制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制度层面、措施层面,只靠局部的改革难以奏效,因此,扭转不良竞争需要系统介入、系统解决。优质的教育一定出自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环境,而非一味竞争。对现行教育体制和制度优越性与弊端的审视和改革是政府的职责,应有所作为。
  要下决心扭转当前的不良竞争。国家在教育经费、资源配置、招生制度等方面,应削弱和淡化学校等级的金字塔结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路径,对各类院校应出台多样化发展的引导政策与评估标准,大面积激活和支持各类学校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性,而非只有“211”、“985”。在打造一流大学的同时,打造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业、实验室等,引导学生们奔向百花齐放的专业平台。
  要建立明确而详细的教育质量政绩标准,如推出“绿色教育质量指标”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自2005年始与上海市教委共同合作开发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全面指向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指向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指向政府引导实施素质教育。其指标包括:学生学业质量均衡指数、学习负担指数、教学方法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关系指数、基本品德行为指数、学生动力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健康指数、跨年度发展指数。
  此外,还要规范、治理以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管理制度;要向社会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确立具有权威性的教育质量价值导向;要建立全社会对政府保护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问责和监督制度,等等。
  (责任编辑 余慧娟)

标签:大有作为 扭转 不良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