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讽刺联与清代科场 清代长篇讽刺小说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科考”在清王朝的末期走到了末路,没料到现在又风行起“公务员考”。于是,各式各样的“作弊”,似又沉渣浮起!   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可谓弊窦丛生,制度本身能否真正选拔有用之才且不说,仅在科场考试这一最需要体现公平公正的环节就有无数黑洞。暗通关节、贿卖科名、胡乱判卷、迷信取士等等,不一而足。面对此情此景,清廷也曾严加整肃,一大批人乌纱落地,一大批人脑袋落地。无奈积重难返,杀鸡儆猴不过是一副暂时的镇痛剂,时过境迁之后便依然如故。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科场考试中考官们种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以及阅卷取录中种种浅陋鄙俗行为,场内场外的人总能多多少少了解到一些,有的还能从考后的榜上得到证实,于是士子们便运用手中之笔,撰成诗文联语,嬉笑怒骂,讽刺挖苦,揭露抨击。由于这类科场“创作”多出于落第士子之手,因此为泄心中之愤而夸大事实,借道听途说而造谣诽谤,也时或有之,有的还闹出了科场大案。
  科场联语,由于其简短,易记易诵,比诗文流传得更快更广,有的还运用拆字、嵌字、用典、双关等“艺术”手法,写得巧妙有趣,为野史杂著、笔记联话所采录。阅读这类联语,可从中约略窥见清代科场的乱象。
  一
  考官借主持科考之机敛财,或者为显贵子弟开方便之门,替自己日后升迁作铺垫,是清代科场最大的弊端,也是科场讽刺联抨击最多的内容。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江南乡试,设考场于苏州。该科考试正主考为副都御史左必蕃,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赵晋,监临官为两江总督噶礼。左在出京时因眼睛得病,不便视事也不能阅卷,赵晋乘机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他与噶礼串通,朋比为奸,大卖关节。全榜除前十名外,全都卖给了富商巨贾子弟,得银钱数十万两。消息流传外间,一些考生为证实此事,混入闱中公堂看填榜,结果证明外界所传不虚。考生们愤怒极了,他们在外面聚集了一千多人,把五路财神抬到苏州府学,放在明伦堂上,用纸将府学匾额上的“贡院”两字糊上,改为字形相近的“卖完”。又写了许多对联,其中最有名的一副是“赵子龙一身是胆;左丘明两目无珠。”联中的赵子龙、左丘明分别借指赵晋与左必蕃,所谓“一身是胆”指赵晋贿卖科名胆大妄为,“两目无珠”指左必蕃两眼抹黑,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毫无觉察。另外,由于这次考试的“四书”题中有“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的句子,第三题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节,士子们又借此写诗讽刺,把《论语》中的五者“恭、宽、信、敏、惠”说成“金、银、珠、绸缎、古玩”。诗这样写道:“能行五者是门生,贿赂功名在此行。但愿宦囊夸博厚,不须贡院诵高明。登山有竹书贪迹,观海无波洗恶名。一榜难为言皂白,圣门学者尽遭坑。”事发后,赵晋等人被判死罪,噶礼夺职,左必蕃虽未得到什么好处,也因失察被革职。
  雍正十三年乙卯科顺天乡试,正主考为工部侍郎顾祖镇,副主考为侍讲学士戴瀚。该科所取解元许秉智是书吏之子,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全凭行贿通关节得中。榜发后,落榜举子非常不服气,撰了一副联来讽刺两位考官:“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戴学士戴关节不戴眼睛。”司空是明清时对工部侍郎的别称,“戴关节”指接受通关节的贿赂。这副联语借两位主考的姓氏说事,讽刺他们要的是人情与关节,不要的是脸面与是非。事发后,顾祖镇被免官,戴瀚遭杖徙,许秉智的举人资格也被革去。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广东乡试,主考官为通政使萨廉、翰林院修撰刘福姚,监临官为巡抚许振?、总督谭钟麟。科考期间,四位官员串通一气,营私舞弊。所取八十名举人,多为暗通关节者,名次以贿银多少而定。榜发后舆论大哗,有一位考生撰了这样一联来讽刺四位官员:“公刘好货,菩萨低眉,六万两特放优差,广东被害;少许胜人,空谭误国,八十名循行故事,投北为高。”“公刘”是古代周部落的首领,联中借指刘福姚,“菩萨”借指萨廉;“少许”、“空谭”(“谭”通“谈”)在保持原意的同时又借指许振?、谭钟麟;“投北”指进京赶考。上联骂刘富姚贪财,萨廉则睁一眼闭一眼;下联讽刺许振秫在敛财上手段胜人一筹,谭钟麟则认钱不认人,考生想北上参加会试,必须“循行”老规矩,给二位老爷送银子。此联将四位贪官之姓嵌入其中,含蓄而不乏辛辣,揭露了科考中的黑幕。
  二
  科举取士是朝廷大事,也是读书士子改变命运的大事。但一些考官却并不把它当成一回事,迷信取士、容貌取士的事也时有发生,真可谓“草菅”科名,这些考官自然也成为科场讽刺联抨击的对象。
  咸丰九年己未恩科,副都御史煜纶典试四川。煜纶为皇族宗室,没有什么学问,野史上说他“素不知文”。按规矩,考生考完后,由房考官阅卷,房考官将自己认为不错的卷子加批后推荐给主考官。但煜纶大概认为这太麻烦,加上房考推荐来的卷子自己也不一定能分出甲乙丙丁。于是便差人到城隍庙中抬来几尊神像,将考生姓名一一写在竹签上,放入一个很大的筐筒中,然后捧着筐筒像赴庙求签者那样在神像前摇,第一根签落地就取为第一名,第二签为第二名,以此而下,一直到额满为止。消息为外间得知,有人对煜纶的这一做法撰了一联:“尔等论命莫论文,碰;咱们用手不用眼,摇。”这副对联用语俚俗,很切煜纶的低俗庸劣,尤其是上下联最末一字,可谓煜纶取士方法的点睛之笔。煜纶的这种做法看上去近似笑话,让人怀疑是野史、联话的恶意杜撰,或者是添油加醋的谣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用类似方法“取士”的也不止煜纶一人,比他官大得多的穆彰阿同样如此。穆氏历任内务府大臣、两部尚书、大学士,官至军机大臣,曾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但这位大人非常可笑,据徐珂《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穆在科考中“每置荐卷于几,焚香一炉,望空遥拜。衣袋中常置烟壶二,一琥珀,一白玉,款式大小相等,取一卷出,即向衣袋中摸烟壶,得琥珀则中,白玉则否。额满,则将余卷一律屏之。”穆彰阿用这样的方法取士,举子们并不知情,一直到咸丰元年,穆以“保位贪荣,妨贤病国”之罪“革职永不叙用”,真相方大白于天下。但事情已过去多年,举子们明明知道这是在“草菅”科名,又能怎样。后人称穆彰阿“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上面两人是以迷信取士,下面一人则是以容貌取士。
  光绪十七年翰林院编修徐琪(字花农)简放广东学政。徐琪是俞樾弟子,颇有学问,但他在广东学政任内选拔人才时却很看重人的容貌品相。光绪十八年岁考和二十年科考,所取之士多是一些容貌俊美的少年,一时物议沸腾,那些十年寒窗苦读却榜上无名的考生更是愤愤不平,纷纷撰联进行嘲讽,其中有三副联写得特别辛辣有趣。第一副:“尔小子整整齐齐,或熏香,或抹粉,或涂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好似西施同入越;这老瞎颠颠倒倒,不论文,不通情,不讲礼,十八省几多学士,如何东粤独来徐?”这副对联的上联讽刺徐琪以貌取人,以致 弄得参加考试的士子涂脂抹粉,男作女态;下联是一个诘问,意思是,十八省有那么多有学问的人,怎么让这样一个不讲情理才学的人来主持粤省的抡才大典。第二副:“有成德者,有达才者,姑舍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故进之。”这副对联讽刺徐琪主持科考舍弃的是有德有才之人,进用的是容貌俊美之人。上联“有成德者,有达才者”取自《孟子?尽心上》;下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取自《诗经?卫风?硕人》。全联巧借四书五经成句,自然浑成,与前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副:“不嫌文丑,惟爱颜良。”文丑和颜良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联中暗指文章丑陋与容颜美丽,作者以别解《三国》人名来讥讽徐琪,贴切有趣,颇见才学巧思。除上面三副对联外,还有一位考生写了一首讽刺诗来讥嘲徐琪:“花农太史眼花花,鸿案题名尽世家。但得容颜惊落雁,任教文字笑涂鸦。若非小姐求佳婿,定是夫人觅艾?。不有宋朝潘岳貌,劝君莫入学台衙。”“艾?“是老公猪,也指面首或渔色之徒。潘岳为西晋文学家,史载他容貌俊美,极受女人青睐。宋朝为春秋时贵公子,貌美而淫,与卫公夫人南子私通,时人谓南子为待配种的母猪,宋朝为公猪。这首诗辱及徐琪妻女,出语过于恶毒,流于人身攻击,辱没读书人斯文,也有失为人厚道。
  三
  科举考试中的考官,虽然有选用标准与要求,但人一多就难免鱼龙混杂,以个人好恶衡文的考官有之,学问粗疏又自以为是的考官亦有之。让这样的人来阅卷论文,不仅考试的公正性与可信度令人怀疑,有时还会闹笑话,其中的一些笑话也成为讽刺联的材料。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浙江乡试,正主考为内阁学士庄存舆,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鞠恺。庄存舆是一位对经学颇有造诣的经学家,人也比较清廉,曾两次典试湖北乡试,但他特别喜欢短文章,所取闱墨不过三百字,到四百字的极少,解元的文章则一定很短。浙江的考生了解这一情况后,都抓紧时间练习短章。当时有一个乌程监生高毓龙,胸中本没有多少墨水,因听人说本科主试喜欢短章,也想趁机去试一试。入场后,考试的首题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高不知该如何下笔,就勉强作了两股,首尾也没有起结,结果被房考官朱浚黜落。庄氏因为房考官所荐的卷子都不很满意,就自己在黜落的卷子中搜寻,当见到高毓龙的卷子时,他大加赞赏,决定取为解元。朱浚力争无效,鞠恺虽也知道不妥,但又不敢和他争执,高毓龙由是得以高中。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讥嘲两位主考官:“庄梦未知何日醒;鞠花从此不须开。”此联的上联出自庄子梦蝶故事,联中借指庄存舆糊涂昏聩,主持科考如做梦一般,竟将这样一位没有多少才学的人取为解元;下联出自杜甫《九日》诗,“鞠花”借指鞠恺,“不须开”即这样的人以后最好不要再作考官。“鞠花”两字通行的写法应为“菊花”,对此,这位鞠考官觉得很想不通,考试结束回京后,他将这一疑问告诉了太仆陈兆仑,说杭州人真是欠通,“鞠”怎么可以通“菊”,陈兆仑没有回答。在鞠的再三追问之下,陈回答说,我刚刚想到《礼记?月令》中有“鞠有黄华”这样一句话。言下之意是“鞠”完全可以通“菊”。鞠恺听后羞愧万分。陈兆仑的不回答,本来是想给鞠恺留下一点面子,让他有机会自悟,不想这位鞠考官一再追问,陈便只好让他当场下不来台。《礼记》是五经之一,作为读书人却对书的内容如此陌生,可见学问之浅陋。难怪士子们要让“鞠花从此不须开”了。
  道光五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主考官之一为左都御史姚文田(字秋农)。阅卷时,他见一位考生卷中有“率循大卞”之语,就在卷子上批道:“‘大卞’二字疑‘天下’之误。”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尚书》“顾命”篇。房考官蒋秋吟在批阅卷子时,见一位考生有“不率大戛”一语,也在卷子上批道:“‘大戛’二字不典。”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尚书》“康诰”篇。科举考试的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考试的要求是对题目加以发挥,代圣人立言,但两位考官却连这两句来自《五经》之一《尚书》的话也分辨不出,于是有人撰写了一副联讽刺道:“蒋径荒芜,大戛含冤呼大卞;姚墟榛莽,秋农一笑对秋吟。”且不管蒋秋吟如何,主考姚文田是嘉庆四年己未科状元,不仅学识渊博,著述颇丰,说他不熟悉《尚书》恐怕说不过去,估计应是一时记忆未及又失于请教查检所致,但在这种事关考生前途的场合,这样的失误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考生说他的学问像废墟一样榛莽一片,他大概也只能“笑纳”。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会试后复试,吏部尚书满洲人锡珍任总裁,工部侍郎山东人孙毓汶、左都御史山西人祁世长为副总裁。会试时第一名(即会元)是刘培,但复试后他却排在了最后一名。榜发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万金能卖会元,是传闻也,顾何以忽而榜首,忽而榜尾;八旗不识文字,亦常事耳,而况又加以老东,加以老西。”刘培从榜首降至榜尾,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人大惑不解,其原因,要么这个会元是刘培花钱买来的,要么三位总裁才学有限或者老迈昏庸,复试的公正性大可怀疑,否则很难解释这个事实。这副对联的上联先对“万金能卖会元”加以否定,但紧接着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培“忽而榜首,忽而榜尾”?下联是对这个疑问的回答,即三位总裁一位是“不识文字”的八旗后代,另两位则是昏聩糊涂的老东西,意思是让这样的来主持复试,有才之人只能自认倒霉。联中的“老东”、“老西”分别指山东人孙毓汶与山西人祁世长,又暗合成“老东西”三字,很是巧妙。
  四
  科考本是才学的较量,但才疏学浅却想通过卖关节中式或者撞大运的,往往大有人在。遇到清廉正直、抡才有道的考官,这些人自然美梦难圆,于是一些不良分子便借科场虚言浮语撰成诗文联语,趁机造势来诬陷诽谤考官。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顺天乡试,主考官为翰林院修撰李蟠,副主考为翰林院编修姜宸英。李与姜为同科进士,李为状元,姜为探花。李与姜都是清直之臣,在典试过程中,不受请托,不徇私情,也不逢迎权贵,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榜发后,一些人便造为蜚语加以中伤,说他们在乡试中营私舞弊。一副“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的对联广为流传。这副联语对仗工稳,写得颇为巧妙。上下联反常情为言,姜本应是越老越辣,现在却毫无辣味,借指姜宸英在科考中眼开眼闭,一任营私舞弊发生;小李(不成熟的李)本应是酸的,现在却很甜,借指李蟠在科考中收受贿赂,大卖关节。一些落第士子还写了一篇《士子揭世文》在京城张贴,指名道姓地点了一批大官及其子弟的名,且言之凿凿,具有极大的煽动性。不久,剧作家孔尚任以顺天榜乡试与《士子揭世文》为题材,创作了一部《通天榜》传奇,盛演不衰,一时间更是满城风雨。江南道御史鹿佑在乡试之前,曾登门造访主考李蟠,并有馈赠,委托他对其参加乡试的儿子予以关照,但为李蟠婉拒,由此心生不满。看到乡试后物议沸腾,便借机发难,趁机上章弹劾,挟嫌报复。康熙帝在大内听到流言与接到奏章,为之大怒,将主考李蟠流放东北尚阳堡,下副主考姜宸英于狱。姜宸英七十岁中进士,受此大辱,羞愤难当,在狱中饮药自尽。死前自拟挽联道:“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竞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与李、姜为同榜三鼎甲的榜眼严虞悖,也因其子、侄都在该科获中,涉嫌舞弊,受到降调处分。
  第二年,康熙帝亲自对顺天乡试中式举人进行复试,结果无一黜落,仅仅在名次上做了一些调整。康熙帝还对传闻中姜宸英徇私将老乡姚观取为解元进行了核实,他特召姚观至乾清门面试。面试中姚观才思敏捷,应对自如,确有出类拔萃表现。这一切都证明,所谓李、姜两人在乡试中徇私舞弊,是不成立的。于是康熙帝下旨释放姜宸英,当得知姜已于狱中自尽时,康熙帝痛惜咨嗟不已。李蟠在谪戍东北三年后也得以昭雪,赐归乡里。经此风波,他深感官场险恶,便“居林下时以著述自娱”。康熙帝南巡时,想起用李蟠,但李蟠已绝意仕途,借故推脱,此后终身未仕。
  己卯科顺天乡试大案,是由捕风捉影的无端臆测乃至凭空捏造构成的,此案的源头是一个难以界定范围的群体,为首者也很难查实,加之康熙帝在事实尚未查明之前就对两位主考官作出了处分,虽然他对此案的最终定性是落第者诽谤滋事,但圣旨已下,覆水难收,因此只能不了了之。孔尚任则因《通天榜》传奇一事被朝廷罢官斥逐。
  责任编辑:王封礼

标签:清代 讽刺 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