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概念自提出以来,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文章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针对生态足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生态足迹;研究进展;展望
   一、生态足迹方法简析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或称生态空间占用,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二、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
   (一)计算方法改进
   1.过程分析法
   综合法由Wackernagel提出,后经Wackernagel、Monfreda等的改进,已趋于完善。综合法利用整合的国家级数据,通常用于国家层级的生态足迹计算,应用较为规范。但是综合法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受到统计资料的限制,影响了它对政策制定的作用。
   成分法最早由Simmons等提出,后经Barrett等的进一步改进后也日趋成熟。成分法以人类的衣食住行活动为出发点,通过物流分析(MFA)得到主要消费品消费量及废物生产情况,通过生态足迹计算了解物流带来的环境压力,适用于省市、地方、企业、大学、家庭乃至个人的生态足迹核算。但由于数据收集困难,我国采用成分法的研究至今还很少见。
   2.投入-产出分析法
   Bicknell最早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生态足迹的计算中。Ferng在Bicknell之后,将改良的算法应用于台湾能源生态足迹分析之中,建立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终端能源消费和一次能源需求之间的联系。我国学者刘建兴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中国产业经济结构和环境影响分析。赖力等综合了Bicknell和Fering算法的优缺点,分析了江苏省生态足迹。
   3.能值法
   能值的概念是由H T Odum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用以分析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并作为一种环境政策评估工具。Zhao Sheng等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对生态足迹计算进行了改进,弥补了生态足迹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大跨度时间序列研究
   生态足迹模型最初是计算基于某一时点的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计算是对其静态性的一种改进与完善。Hemult研究了1926-1995年澳大利亚的生态足迹。Wackernagel讨论了澳大利亚、菲律宾以及韩国1961-1999年的生态足迹。但是生态足迹计算依旧局限在事实的基础上,缺乏针对未来的预测。为克服上诉不足,诸多学者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多情景模拟分析方法对生态足迹进行趋势预测。
   (三)计算项目完善
   生态足迹分析没能把自然生态系统提供资源、吸纳废弃物的功能描述完全,忽略了地下资源和水资源的估算,也没有考虑污染的生态影响与污染生态足迹。Manfred等以澳大利亚为例,增加了CO2、CH4、N2O、CF4、C2F6等温室气体因素。赖力等在计算江苏省生态足迹时加入了污染消纳地,加强了对污染、生态破坏的衡量。
   (四)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改进
   Monfreda等提出了“global hectares”全球公顷的概念,采用世界平均生产力数值在计算具体国家(地区)内部的生态足迹时会造成很大误差,对区域制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决策的直接政策意义并不明确。Haberl提出“实际土地需求”概念,用实际产量代替世界平均产量或实际土地利用量代替固定的当量因子。
   (五)复合模型构建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往往难以全面地反应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张志强等在计算1999年全国各省(区市)生态足迹时,引入万元GDP的足迹。Kurt从全球碳循环系统与能量价值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价值附加的生态系统-经济投入产出复合模型,从而弥补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
   三、启示
   (一)空间尺度
   我国生态足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北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基于小流域或家庭、个人的生态足迹计算在我国还很少见。研究这种区域和局部的生态足迹有利于制定局部可持续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足迹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区域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二)研究领域
   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研究在我国并不多见,尤其是对生态足迹的预测。加强对长时间跨度的时间序列动态研究,能够对地区可持续发展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指导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制定。
   (三)研究方法
   加强评价因子的研究,同时建立生态足迹与其他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复合的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构更加合理。同时,有必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理论和方法中存在的漏洞,使生态足迹方法更加完善,更好地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
   2.Wackernagel M,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Santiago de chile[J].Local Environ,1998.
   3.Monfreda C,Wackernagel M,Deumling D.Establishing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s based on detail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logical capacity assessments[J].Land Use Policy,2004.
   4.公华林.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5.Simmons C,Lewis K,Barrerr J.Two feet-two approaches:A component-based model of cological footprinting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
   6.Barrett J.Component ecological footprint:Developing sustainable scenarios[J].Impact Assess Project Apprais al,2001.
   7.Bicknell K B,Ball R J,Cullen R,et al.New methodology fo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 an application to New Zealand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
   8.Jiun-Jiun Ferng.Toward a scenario analysis framework for energy footprin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9.刘建兴,王青,顾晓薇,李广军.投入产出法在我国生态足迹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7(4).
   10.赖力,黄贤金,刘伟良,赵登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区域生态足迹调整分析――以2002年江苏省经济为例[J].生态学报,2006(4).
   11.Zhao S,LiZ Z,LiW L. A modified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2005.
   12.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6).
   13.Helmut Haberl,Karl-Heinz Erb,Fridolin Krausmann.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14.Mathis Wackernagel,Chad Monfreda,Karl-Heinz Erb et al .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the Philippines,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04.
   15.张波,王青,刘建兴,顾晓薇.中国生态足迹的趋势预测及情景模拟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16.Manfred L,Shauna A,Murray.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
   17.赖力,黄贤金.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生态足迹评价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
   18.Rees W E.Ecological footprint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ment and Urbanization,1992.
   19.Helmut Haberl,Karl-Heinz Erb,Fridolin Krausmann.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
   20.张志强,徐中民.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
   21.Kurt Kratena. ‘Ecological Value Added’in an Integrated Ecosystem-economy Model-an Indicator for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其中,程久苗为通讯作者)

标签:研究进展 足迹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