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资源 > 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2015年中考语文专题练习 现代文阅读

热点一 挚爱真情

挚爱真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难免要与他人发生接触、联系,在不断的接触和碰撞中,会产生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等各种各样的真情。能够理解和感悟真情,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若一个人抛弃了真情,别人就会远离他;若一部作品缺少了真情,就会失去生命力。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都离不开挚爱真情的抒发。

在中考试题中,“挚爱真情”类的阅读内容比比皆是,一直是中考语文阅读的重头戏,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如2014年北京中考卷《又到麦浪翻滚时》将家人间的亲密与麦子相联系,写出了一家人淳朴、温馨的情感,寄托了对那段亲切而久远的日子的怀念;2014年贵州省毕节中考卷《兄弟》通过叙写一对在外打工的兄弟中秋节互赠月饼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

抒写人间挚爱真情的文章,在今后的中考中,还将是重要的阅读材料。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把这类阅读材料作为重点。

记叙文阅读 (2015·原创)

苹果

文/杨立英

那年夏天,娘从外面带回家几个苹果。我冲进家门的时候,娘正把最后一个苹果放进吊

在房梁的竹篮里。娘以为我没有看到,于是在我进门后,她若无其事地从竹篮边快速地走开了。

那是一个简单实用且功能强大的装置!绳子从房梁上垂下,另一端拴上钩子,竹篮挂在

钩子上,里面放着干粮或其他吃食,竹篮的高度恰如其分地固定在娘能伸手触及而我无论如何也够不到的位置,当然,这样的装置除了防小孩子外,还可以防猫防老鼠。

我还无法抵挡住一个苹果的诱惑。娘出去后,我在屋里转了几圈,阳光从窗棂斑驳地透射进来,一个清晰的路径在我头脑里呈现,那是通往竹篮最快捷的路径。

晚饭过后,一家人在天井里纳凉,而我却毫无兴致,我的魂被竹篮里的苹果勾走了。

一人回屋睡觉不是我的习惯,为了让我的计划天衣无缝,我又必须设计一些理由,这是

需要勇气的。我几次想跟娘说我困了,但一想开口,心跳就加速,犹豫了几次,最终我还是说了出来,然后装模作样地打了声长长的哈欠。娘说:“困了就回屋去睡!”

借着月色,我爬上炕钻进了蚊帐。躺下后,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竹篮,很长的时间。

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悄悄地下炕,爬上椅子,再攀上墙边的桌子,踮起脚尖,伸长身子从竹篮里摸起一个苹果。那一刻,我感觉心脏怦怦乱跳,腿有些打颤发软,幸好一股苹果的清香弥散出来,抚慰了我的不安。我匆匆地回到炕上,把自己和苹果裹进了被单儿。我在不安和甜蜜杂糅的心情里沉沉睡去,梦里,我望见了我家的柳树上长满了苹果,我攀上柳树,抚摸着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感觉一下变得特别富有! 滚动组合训练(一)

“都给我起来!谁偷拿了篮子里的苹果?今晚不交出来,就先把她的手剁了!”娘的呵

斥声把我震醒。娘不是个性情温和的女人,但这样大的火气却是第一次。我浑身开始颤抖,慌乱中,把滚到被单角的苹果又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这时,爷爷裂肺的咳嗽声穿墙而至,打破了黑沉沉的宁静。记不清从何时起,爷爷就这

样整夜整夜地咳嗽。娘暂时放弃了对我们的“审问”,从竹篮里抓起两个苹果匆匆往外走。

从我们的屋子到爷爷的屋子只有几步的距离,娘走完这段距离的时间,是我逃脱罪责的

唯一机会。

娘的前脚刚迈出门,我一骨碌爬出被窝,一手抓住苹果一手提着娘用旧粗布为我拼接的

裤衩,下炕,爬椅子,再攀上桌子,一切行云流水般的麻利,可还是晚了,放苹果的手没等收回,娘已匆匆破门而入。

一切静止下来,只有煤油灯的火焰闪闪烁烁,我呆呆地站在桌子上,娘直直地盯着我。

我两手紧紧地握着变松的裤衩边缘,越握越紧。或许因为用力,瘦弱的我灯笼架般的筋骨清晰可见,油灯的光把我投射到墙上,细脚伶仃的。

我的恐惧和委屈在娘慢慢靠近桌子时暴发了,我突然放声大哭,无所顾忌。我释然地迎

接即将要来的狂风骤雨。让我猝不及防的是,娘一把把我拽进怀里,搂得紧紧的,突然一声也大哭起来。当娘红肿着眼帮我擦泪时,我瞬间感觉一世界的温暖把我淹没。那天晚上,我蜷缩在娘的怀里睡着了,睡梦中我又望到了我家的柳树上挂满了一树的红苹果??

对于娘从暴怒到温情的突然转变,我感到非常不解,直到后来的一天,我也做了母亲。

(选自2014年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

1.阅读全文,把故事情节补写完整。

娘放苹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女大哭,矛盾消除

2.选文加波浪线的句子中的“路径”具体指什么?

3.选文两次写睡梦中“我”望见柳树上挂满了苹果,有何用意?

4.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句的表达效果。

(1)我几次想跟娘说我困了,但一想开口,心跳就加速,犹豫了几次,最终我还是说了出来,然后装模作样地打了声长长的哈欠。 ....

(2)或许因为用力,瘦弱的我灯笼架般的筋骨清晰可见,油灯的光把我投射到墙上,细脚.......

伶仃的。

5.选文加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说明文阅读

(2015·原创)

儿童照料——爸爸在哪儿?

文/李亚妮

①某知名媒体刊载:前不久,一位6岁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某报社,买下整版广

告,只为让加班多日的爸爸赶紧回家,参加即将召开的家长会。这位小女孩在广告里深情呼喊:“爸爸,加完班就回家!”这是在继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之后,又

一次将爸爸育儿的话题带入一个公众热议的空间,微博、微信等公众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着爸爸育儿的理念。

②很多研究显示,爸爸和妈妈一样具有抚育性,和妈妈一样可以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尤其是妈妈外出工作时,爸爸应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有报告说,爸爸比早先时候更多参与育儿工作。

③但是,在所有的儿童照料工作中,妈妈仍是主要承担者。国外研究发现,爸爸在参与育儿时,更多的是与孩子互动或者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仍更多是妈妈的职责。这一点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3岁以前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妈妈,大约一半的城市孩子在3岁之前白天主要由妈妈照顾,农村孩子由妈妈照顾的比例高达3/4。

④2011年福建省的一项0~3岁家庭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发现,0~3岁幼儿家庭中,作为生活照顾者,59%家庭是妈妈、2.7%家庭是爸爸、31.6%家庭是祖父母、6.7%家庭是保姆或其他亲属;而作为教育者,妈妈、爸爸、祖父母、保姆的比例则分别为75.5%、11.8%、10.5%、

1.5%。可见,不论是作为照料者还是教育者,爸爸的参与率都不高。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有所增高,0~3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

5.7%,妈妈占36.7%;4~6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8%,妈妈占57.2%;7~12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12.7%,妈妈占61%。

⑤在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中,也不乏“全职爸爸”群体的出现。一部分是男性已经摆脱了经济上挣钱养家的压力和束缚,有足够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时间,而且在理念上也比较认同爸爸参与照料对儿童的益处;还有的是家庭经济决策和夫妻工作方式权衡的结果,妻子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方式不方便照料儿童,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爸爸作为幼儿(0~3岁)主要照料人的占已婚有子男性的9.6%,而女性作为幼儿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为63.2%。

⑥对于儿童来说,爸爸的照料与呵护,既有理性的知识传递,也有感性的安全感的渗入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是能促使孩子适应不同性别和性格的照顾者并与其互动,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爸爸妈妈不同的照料方式也有助于孩子将生活照料知识进行挪移、辨别和实践。重要的是,爸爸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如做一顿饭、冲一瓶奶、洗一次澡等琐事,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给孩子一种家的安全感;而且对儿童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分工刻板印象有直观的引导作用。

⑦对妻子来说,丈夫直接参与家庭照料工作,减少了家务工作对妻子的身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家庭共同的休闲时间,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关系的确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自2014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改动)

1.文章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爸爸参与照料儿童,有哪些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4.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 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滚动组合训练(二)

议论文阅读

(2015·原创)

“源头之石”改变流向

文/张丽钧

①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②毋庸讳言,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有所谓“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展览“差生”作业、试卷,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看到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关注每个孩子,偏爱差生,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些优秀教师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③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有多少人能像张德芬那样,分析出这些毛病其实是孩子在竭力逃避无颜面对的现实?而“标签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之所在。

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违法学生,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⑤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有真切体会到了痛彻骨髓的“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才愿意睁开倦怠的眼睛关注一下“差生”的生存质量吗?

⑥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选自2014年2月20日《中华读书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题目中的“源头之石”在文中指什么人?

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列举了魏书生、李镇西的事例后,再举马卡连柯的事例还有必要吗?为什么?

记叙文阅读

(2015·原创)

植物的爱

文/尘烟

①前段时间,爸妈来看我,觉得我的屋子应该有点儿绿色,于是特意买了一盆绿色植物回来。没有花朵,只是绿叶,我也搞不清它叫什么名字,所以没有多在意它。

②对它照顾得不多,因为我总是将它忘记,有时候想起来才给它浇水、晒太阳。它居然不娇气,还倔强地活着,心里有一丝的触动。

③一晃很多天过去了,这个小东西一直沉默着。我似乎有很多时候都很忙,完全把它忘记。偶尔看见也只是象征性地洒些水而已。必须承认,我对它照顾得太不好。那天偶然看到它,发现它叶子卷起来了,细细的、黄黄的,仿佛一个总是受气的小姑娘,脚下的土也干得开裂。窗外虽然有明媚的阳光,可它却没有被惠及到。它也是生命,有缘来陪伴我,可我竟没有好好对它。它虽然过得很不好,可是却顽强地活着。看着它那个可怜又坚强的模样,心里很软、很酸。

④我立即找了个小棍子把它脚下的土翻翻,很硬,这是它受的苦。翻了半天,又弄了很多水,洗洗它的叶子,洒在土里。趁着外面冬日阳光,把它放在窗户上,晒一晒,也享受一下新鲜空气,晚上也记得把它收进屋里。第二天又把它拿出去晒太阳,我惊奇地发现,才经过一夜,它居然变化很大,叶子也舒展开来。看上去也不再像生病的样子了,叶脉似乎也在..

不停地输送新鲜血液。当时真的很震撼,我以前给它的爱那么少,昨天不过花了10分钟的工夫,它就活得那么好,真是个知恩图报的小东西啊!面对它,心里生出很多愧疚。

⑤这几天,总不忘记让它在窗子上晒太阳,晚上也记得收回来,给它洒水。它更加生机勃勃起来,就像刚来时的样子一样,翠绿健康得让人喜欢,让人着迷。

⑥植物总是默默的,可是每给它一点儿爱,它总是竭尽全力地回报给你最美的叶,最灿烂的花。就这个意义来说,爱一个植物,比爱一个人更加值得。有很多时候,你爱一个人,爱得撕心裂肺,爱得倾其所有,可他若不爱你,你付出的一切都是空气。若他爱你,也许也会迂回曲折精心算计。还有很多爱情,一旦有其他的实际因素,就会土崩瓦解,不管当初爱得多么轰轰烈烈。

⑦如果你现在没有爱人,那就爱植物吧,因为它会回报你很多爱。如果你现在已经在爱人,最好也找个植物来爱。因为它会让你明白,人是复杂的动物,他的爱,从来没有植物的爱那么纯粹,那么简单。

(选自2014年第4期《北方人》)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丝的触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喜欢,让人着迷

2.选文中的那盆绿色植物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3.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④段中加着重号的“居然”一词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天偶然看到它,发现它叶子卷起来了,细细的、黄黄的,仿佛一个总是受气的小姑娘,脚下的土也干得开裂。

5.第⑥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篇二: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一)

现代文阅读练习(一)

《写给母亲》阅读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 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贾平凹/文,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我”的一处细节简要分析。

2.文中画线句写得十分感人,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三周年的日予一天天临近。

前文: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

后文:

4.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孩子,请你搬走》阅读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身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 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不恭和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承担一个成人该担负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来找妈妈。5岁的时候,你要妈妈帮你整理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来给你;15岁的时候,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的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的时候,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此糟糕,为什么不多寄些营养品?今年25岁的你,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里,很骄傲地说,我爸妈早已给我备好了买房的钱,我即便不怎么奋斗,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宽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我习惯了听你的盼咐,只以为,对你的每一滴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你已壮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你的细心照料。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饭,又时常将女友带回家来久住,让依然工作的我,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样的景况,终于让我连一丝的微笑,都无法挤出。我发现,这样苦掉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愈是潜滋暗长,无沿无边。

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有一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我们洗衣做饭,谁给我们照料孩子?当时的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原来当我们老掉,依然要为你继续操劳,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不是养育了一只日渐丰满有力的雄鹰,而是养了一只寄居的虫子,它要将滋养了它的鲜嫩的骨头,一直啃到干枯腐朽,再无营养。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妈妈已经将兼职的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给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也请你,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对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佚名/文,选自《小品·美文》2010年第9期,有改动)

1、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残忍“一词?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3、文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用一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妈妈请你搬走的决定,你会怎么想?

《写给母亲》阅读参考答案

1.示例:“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伐蚂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借“打喷嚏”这一细节,表达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母亲,表达出了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感。 2.通过神态与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4.“我”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母子之情,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与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孩子,请你搬走》阅读参考答案 1.这里的“残忍”一词表现了妈妈的复杂心情。一方面,她知道这样说儿子听了会很难接受,这样做儿子将要靠自己奋斗,得多吃苦,妈妈不忍心;另一方面,为了打消儿子的依赖心理,让儿子学会独立生存,又不得不忍痛狠下心这样说。 2.妈妈意识到25年来对儿子悉心照料和无节制的宠爱,使儿子养成了自私和懒惰的心理.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觉得后悔和对不住孩子。 3.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自私懒惰,从小到大,事事依赖父母,只考虑自己,不体谅关心父母,没有独

立生活能力,没有社会责任感。 4.25岁的儿子已有独立生活能力,却还处处依赖父母,靠父母养活和照料,母亲决定让他搬出去独立生活。 5,(可以按照儿子一贯以来的思维和表现,写他对妈妈做法的不理解,也可以写儿子在知道妈妈这个决定之后翻然悔悟。言之成理即可。)

《温暖的记忆》阅读

①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②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③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

④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⑤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⑥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5个小时。 ⑦“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⑧“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⑨“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太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⑩“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

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11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

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唏嘘之间,我们回家了。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12“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13“唉,这个人命苦呢!”

○14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15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16“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17“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18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于兆文/文,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4月下,有改动)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a.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

b.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

4.蹬三轮的妇女每年除夕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⑩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蹬三轮的妇女为什么要说谎?

5.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瓶子村庄》阅读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区生活着这样一对夫妻:男的是个泥瓦匠,有一手好手艺,成天乐呵呵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忙碌着;妻子则是个红脸膛的高个子女人,她没有工作,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快活地收拾房间、做一桌热乎乎的饭莱、小跑着将两个调皮的孩子拉到身边来。

②谁都以为这样的平静生活会一直继续下去,可是,黑夜突然来了。

③1953年的冬天,泥瓦匠的两个孩子相继感染肺炎夭折了。听到消息的泥瓦匠从高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躺了整整3个月。再爬起来的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瘸腿酒鬼。妻子哭了整整3个月,整个人瘦成了窄窄的一条,显得愈发高了,远远望去,就像一根披了衣服的木棍立在那里。

④泥瓦匠再也不去工地了,家里的食物越来越少,妻子只好去做洗衣工。可是,她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男人打酒喝。

⑤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女人很快要离开泥瓦匠了。尤其是那年冬天,醉酒的泥瓦匠碰倒了马灯,他们仅有的3间房子也在一场大火申化为灰烬。

⑥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冰天雪地里,那个刚刚赶回来的妻子,号啕着将安然无恙的丈夫紧紧抱在怀中。

⑦房子没有了,可以再盖。如果他没有了,她的希望也就彻底破灭了。

⑧教堂的神父看这对夫妻可怜,将看门人的小房间让出来,希望上帝的善举能够让泥瓦匠看到新生的力量和希望。泥瓦匠拎着一瓶酒坐在房间门口,他的妻子用围裙揩着眼角,躬身向神父道谢。

⑨神父摇着头走开了。两个月后,春天来了,大片的风信子灿烂地开在教堂外面。神父看到,泥瓦匠横躺在长椅上喝酒,他的身边,妻子正在任劳任怨地浆洗衣物。教堂门前,绿色的酒瓶子堆得越来越高。来教堂祈祷的人,不得不强忍着刺鼻的酒气冲过去。

⑩泥瓦匠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神父的耐心也到了尽头,他随便找了个理由驱逐了这对夫妻。

○11他们搬家的那天早晨,全村的人都在教堂做弥撒。等他们出来才发现,原本堆满酒瓶的教堂门前,已经干净如初了。

○12远远地,人们看到那个高个子女人正拉着满满一车酒瓶向村口走去。她的身后,东倒西歪的泥瓦匠将一个空酒瓶抱在怀里,鬼哭狼嚎地唱着什么歌。

○13直到万圣节前一天,一个孩子飞快地跑回家告诉爸爸,村西的旷野中,有一座美丽的玻璃房子。

○14人们奔走相告并跑过去看,只见平坦的旷野上,灿烂的阳光下,一间用玻璃瓶子搭成的屋子正光芒四射地立在那里。

○15玻璃房子一侧,那个红脸膛的女人从一堵矮矮的玻璃瓶墙边立起身来。人们才知道,这座房子,竟是她用丈夫扔掉的酒瓶搭建的。

○161.7万个瓶子,建成了一座房子。那个女人说:“我年纪大了,不能再给他生孩子了,

篇三:2016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⑩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8.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第③段:

第⑥段:

9.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10.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4分) 7.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8.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1分)“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意思对即可。1分)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意思对即可。1分)

(共4分。若答细节描写,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9.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义论。(意思对即可。2分)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

10.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阅读《一杯温开水》一文,回答19-22题。(共8分)

一杯温开水

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

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

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

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

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

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

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

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20.文章以“一杯温开水”为题好在哪里?(2分)

21.第④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2分)

22.谈谈你对“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的理解。 (2分) 参考答案

19.朋友在雨天得到了陌生人“一杯温开水”的关爱,他把这种关爱传递了下去。 评分说明:(2分)围绕记叙要素概括内容,语言简洁即可得2分。

20.通过“一杯温开水”这个线索很容易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也容易把握住文章所要表达的“关爱”情感。

评分说明:(2分)答出线索1分,答出“关爱”情感1分。

21.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寒冷、窘迫、自卑,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评分说明:(2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答出“镝垫”即可得1分。

22.即使是“一杯温开水”也能温暖人心,也能传递人世间的爱意: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评分说明:(2分)只要能答出“传递爱心,世界更美好”即可得满分.

天色已晚

朱山坡

①我已经三个月零十七天没有吃肉了,母亲终于答应祖母生日这天吃一顿肉。为此,她将地里能卖的东西都贱卖了,终于凑足了六块钱。这是三斤肉的钱。午饭后,我撇开双腿,

往镇上的肉行飞奔。每到镇上,我总喜欢坐在肉行临街的长椅上,倾听从街对面的电影院传出来的人物对白,想象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和观众各异的表情。

②屠户们看到我,对我说,小子,卢大耳说了,从今天起,“听电影”也要收费了,因为电影里的门门道道都被你听出来了。我才不相信他们的鬼话。我说,我今天不是来听电影的,是来买肉的,今天是我祖母生日,我必须买三斤肉回家。屠户们大为意外,纷纷夸自己的肉,从没如此慷慨地给我那么多的笑容和奉承。我对每一个肉摊的肉都评头品足一番,却没有掏钱。我知道等到快打烊的时候,那些剩肉往往被他们忍痛贱卖。我得跟他们耗时间。时候还早。反正我不缺时间。屠户们看不见我的城府有多深,肤浅地对我冷嘲热讽,特别是老宋,说我妄想用六块钱买一头猪回家。我不管他们,像往常那样,坐在肉行临街长椅上,安静地“听电影”。

③电影刚好开始。一听片头音乐,便知道是日本电影《伊豆的舞女》。这是一年来我第三次“听”这个影片了。怪不得今天的电影院门口冷冷清清的,似乎连检票的卢大耳都不见踪影。但当我听到薰子说话的声音时,心还是禁不住狂奔乱跳甚至浑身颤抖。她从遥远的日本来到我的小镇,每次都只是和我相隔一条简陋的街道,一堵破败的墙,甚至只隔着粗鄙委琐的卢大耳。她已经第三次来到我的身边,也许是最后一次了,我觉得我应该和她相见。

④入门确实没人把守,畅通无阻。我拣一个角落把身子掩藏在座位里,马上就能看到薰子了!我下意识地直了直身,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还快速地整理了一下仪表,双脚相互搓掉对方的污垢??

⑤突然一只手将我从作为上拎起来,是该死的卢大耳!他低声地对我吼道:“我早料到你是一个小偷,今天偷到电影院来了!”卢大耳把我拖出电影院,扔到门外的大街上,还大声喊叫:语言里充满了轻薄和挑衅。我本想跟卢大耳争辩,但电影院里传来了薰子的声音,那声音如此甜美、清澈、纯净,此刻更代表着慈爱和正义。薰子在呼唤我了。在剩下的时间里,她一共对着我笑了十一次,我确信,她已经看到了我,已经向我示意。我们开始了漫长而伤感的告别??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273300 李传鹏输入

⑥电影院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卢大耳站在后面迫不及待地嚷道,电影结束了!

⑦电影院的大门哐当一声关上了。此时我才为刚刚花掉了的两块钱发愁。母亲一再警告我,不要把钱花在别处,也许这是祖母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吃肉了,一定要拿着三斤肉回家。我把口袋里的四块钱捏得紧紧的,快步穿过寂寥的街道。然而,肉行已经打烊了,屠户们早已经不见踪影,干干净净的肉台散发着淡淡的肉味,两三只老鼠肆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蹿动。我惘然不知所措,一屁股坐在临街的长椅上,对着电影院嚎啕大哭。

⑧卢大耳在我的肩头上拍了三次我才觉察。我抬眼看他。他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把一块肉送到我的面前,说:“三斤!”我不明就里,不敢接。老宋贱卖给你的。四块钱。你把钱给我,我明天转给他。”卢大耳说,“老宋说了,就当是他请你看了一回电影。”卢大耳不像开玩笑。我依然将信将疑。“你不要?那我拿回家去,我也很久没吃肉了。”卢大耳转身要走。

⑨我马上跑起来,把肉从他手里抢过来,把钱塞到他的手里,没等卢大耳反应过来,我已经飞奔在回家的路上。(选自《朔方》2014年第2期,有删动)

18.小说的情节曲折有致,富于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况。(4分)

答:

19.小说的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文中画线句子都运用了描写,请选择一句指出具体方法并分析其效果。(2分)

A.我下意识地直了直身,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还快速地整理了一下仪表,双脚相互搓掉对方的污垢??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273300 李传鹏输入

答:

B. 肉行已经打烊了,屠户们早已经不见踪影,干干净净的肉台散发着淡淡的肉味,两三只老鼠肆无忌惮地在我面前蹿动。

答:

21.小说中“卢大耳”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8.①借买肉之机去听电影;②偷看电影却被抓;③因看电影而错过买肉;④受人帮助买到肉。(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①交代了当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社会背景;②初步展示“我”的性格特点;③为下文卖肉看电影埋下伏笔。(3分,每个要点1分)

20.A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直”“伸”“睁”“整理”“搓”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我”即将与熏子见面时的激动、渴望和真诚。

B句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肉行打烊后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了“我”希望落空后茫然无措、孤立无助的心情。

(2分,方法1分,效果1分)

21.①是线索人物,串联了“买肉”和“看电影”;②使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③从侧面突出了“我”对电影的痴迷;④反映了特定年代存在的人间温情。

(4分,每点1分。从小说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答出三点即可得4分)

标签:中考 答案 训练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中考现代文说明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