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持词 > 正文

德育过程应注重【注重德育内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南安市石井镇延平中学福建南安362343)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不断创新完善,形式也层出不穷。但学生往往仅完成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或表层常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依然没有确立,导致“知行”分割,“说”“做”不一,使德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校德育只满足形式上的说教与灌输,没有注重德育内容的内化过程,以致失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应遵循道德内化的规律,重视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德育内化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1.“知”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使学生具备道德知识,懂得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不断加强对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学习,掌握了道德知识,自行道德修养,才能明确方向,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条件。
  2.“情”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好恶的情绪和态度。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人的道德行为。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的现实矛盾中,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意”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精神。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面临困难和挫折能经得起考验。特别是面对高科技时代的负面影响,能有较强的抵抗不良思想行为腐蚀和引诱能力。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一经认识,也能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及时改正。只有具备坚强道德意志的人,才能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4.“信”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责任感。它是深刻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的有机统一。具有稳定和持久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让他们把未来的职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5.“行”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真正认同,更要从认同发展到内化程度。即使学生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把道德意识变为实际履行道德义务的道德行为。实现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飞跃。学生接受的道德一旦达到内化的程度,即使将来走向社会也会持续下去,以致逐渐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人的思想品德稳固化的基本标志,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二、实现德育内化的条件准备
  
  1.建立层次目标。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应分层进行。首先,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起码不妨碍他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教育学生关心、尊重他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再次,教育他们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心尽责,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在分层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德育内容也就随之内化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设置“情”“意”台阶。实践证明,要让学生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德育行动,必须为他们设置“情”“意”台阶。德育与智育相比,困难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在认知后的情感上的认同,如果忽视这一点,德育工作只能是空洞无效的。道德规范的传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知识和思想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杜绝不顾学生的实际企图一步到位的德育方法。
  3.落实德育主体。德育主体教育不能采用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用体验、省悟,即通过发展学生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人格,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德育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要把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就要使学生由被动的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三、实现德育内化的的途径
  
  1.坚守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基本知识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要从理论上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理解。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信念、理想,并逐步形成志向,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明确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经常途径,要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2.发挥教师道德情感、人格魅力的感染力。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教师道德行为的感染,不仅能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内化,也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3.搞好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创设和谐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如教室、实验室、走廊、宣传栏等,或多媒体手段进行德育宣传教育。学校、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及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的内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使学生真正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真正落实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专题考察,拓展知识视野;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这对于学生理想、态度、责任、纪律、技能、需要、荣誉等道德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及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都有帮助;开展各类社会劳动实践及军事训练,通过劳动及军训让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提升德育素质。

标签:内化 德育 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