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持词 > 正文

[珍品钱币入眼来(下)]30万元以上古铜钱图片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金代“承安宝货”银锭      承安宝货是金代的一种白银货币,当时铸量稀少,流通时间很短,非常罕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发现。因为长久未识其庐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钱币学者误以为它是圆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后,才澄清了泉界以往对承安宝货的种种误读。
  金朝在章宗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政府加紧备战,造成军费与日俱增,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消除财政危机,解决交钞日益贬值、铜钱匮乏等种种矛盾,金政府于承安二年(1197年)将“旧例银每铤五十两”改铸为便于流通的承安宝货银锭,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两贯。据《金史?食货志三》所载:“(承安二年)十二月尚书省议,谓时所给官兵俸及边戍军需,皆以银钞相兼。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官方第一次正式以白银为法定货币。
  承安宝货在铸行初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流通不久,民间私铸蜂起、泛滥,人们为降低成本多杂以铜锡,造成银锭成色降低,劣币充斥市场,致使“京师闭肆,寝不能行”,商民拒用,众多商肆倒闭。面对如此局面,政府束手无策,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被迫停铸。承安宝货从始铸到停铸,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且铸量少、流通地域狭窄,加之史书又没有明确记载,故人们一直对其形制不甚明了。
  1981年,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一带(金故都上京会宁府附近)出土一两半承安宝货1枚,同年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清理库存时又发现一两半承安宝货4枚。这两次发现引起了钱币学界的巨大轰动,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无独有偶,1986年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在库存杂银中,也发现了与哈尔滨、阿城相类似的一两承安宝货2枚;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也曾发现1枚一两半的承安宝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所发现的这8枚银锭意义非凡,它使长期困扰在中国货币史上有关承安宝货的谜团迎刃而解。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有一两银锭2枚,其中,一枚银锭重40.2克,长43.2毫米,束腰宽20毫米;另一枚重42.1克,长43毫米,束腰宽19.3毫米。另藏有一两半银锭1枚,重60.2克,长47.4毫米,束腰宽20.3毫米。上述3枚承安宝货银锭形制相同,均为马鞍形,上下宽,两端圆弧,四周铸三道水波纹。面文、押记亦相同,表面中部均錾刻“承安宝货”、“一两”或“一两半”、“库□”、“部□”及金人特有的押记符号,并非十分规范。
  迄今为止承安宝货只发现有一两和一两半两种,成色95%以上。按照承安宝货每两折铜钱两贯推算,其五等面值应该是一两、一两半、二两半、五两和十两。但很可惜,后三种至今一直没有发现。承安宝货流通的时间虽然短,但其在中国货币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铸造和流通是对白银货币的第一次改革,外加存世量极其罕见,亦成为钱币学者和收藏鉴赏家珍视的对象。
  
  罕见的汉代“麟趾金”
  
  提起古代的黄金货币,相信大家的脑海中马上就会联想到“金元宝”、“金条”、“金锭”等名词。可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往往将黄金做成圆形的金饼形状,俗称为“麟趾金”。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二层“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就展出有一枚这样的“麟趾金”,金光灿灿,引人注目。西汉盛行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黄金的形式受到楚国的影响,形状通常为饼状,又有柿子金、马蹄金、麟趾金等形式。
  为什么古人要把黄金做成麟趾形状呢?这得从麒麟说起。古人认为麒麟“含信怀义,音中律吕,布中规矩”,文质彬彬,一举一动都讲究姿容仪表;认为麒麟“择土而践”,“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品行高雅,不会去伤害其他动植物;而且,麒麟还是一种罕见的长寿动物,少则活一千年,多则长达三千岁。此外,麒麟特别喜欢有德行的君主,“王者至,仁则出”。于是,我们在史籍中看到了许多麒麟“有明王则见”的情形,如“黄帝时,麒麟游于郊薮”,“唐虞之世,麒凤游于田”,“禹时麒麟步于庭”,“成王时麒麟游苑”,“章帝时麟五十一见”等等。由此可见,麒麟同龙凤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寄托着古人对仁道德政、对贤明君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赞美。
  因为麒麟稀有珍贵,又能示吉祥、兆祥瑞,帝王们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状,用以馈赠亲属,奖赏部下。被称做“麟趾”的金币的用途亦是如此。
  汉代铸造“麟趾金”始于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这年春天汉武帝出门游转了一圈,回长安后颁布了一道诏书,称自己登西陇高原曾经喜获白麟,又在渥洼水边见到了天马,在泰山见到了黄金。所以,当时人们根据这三件事,欲表祥瑞,就铸造了一批麟趾形状的金币。从此,汉代便有了以“麟趾”为名的金币。因为不是铸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在使用时可以任意切割,故麟趾金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
  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出的这枚“麟趾金”,正面为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圆足兽蹄。这枚金币含金量95%,底部直径处52.2毫米,高5毫米,壁厚15毫米,重224.2克。
  汉代“麟趾金”铸造精良、造型优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整,在展厅柔和的灯光映衬下灿灿发光,光彩夺目。
  
  半残钞版也珍贵
  
  2005年上半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土了一块金朝“圣旨回易交钞”钞版。中国钱币博物馆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派专业人员赶到出土地点,将此件珍贵品入藏。
  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金朝是令人关注的重要时期,其不分“界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效期)纸币的使用和法定银币的流通堪称中国货币史上的创举。虽然金朝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纸币的王朝,但却是最早使用不分“界分”纸币的王朝。尽管金代纸币在中国货币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但迄今尚未发现学术界公认的金代交钞实物,所幸一些传世和出土的钞版弥补了这个缺憾,从而为研究交钞提供了可靠依据。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这块钞版为青铜质,准确的说是一块残版,它是一块钞版的上半部。从形制来看,大致呈矩形。残宽约161.5毫米,残高约143毫米,重2356.5克。版面由外粗内细的双栏界线围成,版面宽约15厘米,版顶正中上方有一个宽105毫米、高22毫米由单线围成的横额,横额中有一行行书:“圣旨回易交钞”。版面界线内是一圈花阑。花阑纹饰为牡丹和花叶。花阑内上部正中有一横置的束腰形铤状物,两端空白处有两个大圆点。被花阑框起来的版面主体竖分为三个区域。正中区域上方有双线云纹,云纹下三个楷书大字“银壹两”,两侧下部分别为“字料”、“字号”字样。在“字料”上方,“壹”字的左侧有一个正方形浅槽。左右区域内各有四个九叠篆文字,部分锈蚀,已漫漶不清。除版面主体,在界线外侧左边还有一列文字,锈蚀也非常严重。版面下半部基本缺失,仅残留右上角一个楷书“宣”字。
  版背面无任何文字和图案,仅左上角留有一支腿,右上角留有一支腿断后的残痕,由此我们可知原版背面至少原有四条支腿。
  金代交钞还没有纸质实物发现,但印版却早已发现多件。有专家根据其花阑上部的束腰形银铤和“宝货壹两”四个字考证,这块钞版是金代之物,是金代以白银承安宝货为钞本的纸币印版。它代表的是金代银铤“承安宝货”,这种纸币就是文献中所谓的“银钞”。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这块金代“圣旨回易交钞”虽然是残版,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内容,告诉了我们很多新的信息。从形制看应是金代的纸币印版,但金代纸币都是以钱为钞本,以“贯”为单位。而该版面值标为“银壹两”。此前从未发现过以白银为面值的金代钞版。这一发现为我们对金代纸币的认识增添了一个新品种,也为《金史》中很难解读的“银钞”一词提供了实物证据。这对学术界进一步深化金代纸币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入眼 钱币 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