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准考证 > 正文

春秋四方混战(上)_第,,章四方混战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春秋时期的四方混战,简单说来,构成了三个“三角关系”:北方齐、鲁、晋三国不时交兵;西部秦、晋、楚三国战事连连;南方的吴、越、楚三国更是打得你死我活。这几个“三角关系”之间,又不时发生交叉战争,将春秋局势搅成一团乱麻。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剧烈变动时期。
  
  北方齐、鲁、晋三国战事
  
   齐、鲁是近邻,两国既是“亲家”,更是“冤家”。齐国是姜尚的封邦之国,鲁国是周公的封邦之国,两人都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初封时,姜尚很快到齐国就位,周公由于要留在镐京代理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摄政,派长子伯禽去鲁国代理治国。姜尚去齐国不到半年就回镐京向周公述职,周公问他:“何速也?”姜尚回答说,他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便民渔盐之利,把君臣之礼都简化了,齐国的秩序已运转正常。伯禽到鲁国去了三年才回镐京述职,周公问他:“何迟也?”伯禽回答说,他完全按照父亲治理周王室的一套礼乐制度办事,花了很大力气改变鲁国的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规定长辈死了必须守孝三年等等,这些事办起来很麻烦。周公听后暗自叹息,将来鲁国恐怕要成为齐国的附庸了。不出他所料,齐、鲁两国的发展很快拉开了距离。随着齐国逐步强盛,鲁国首当其冲受到齐国的挤压,两国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乾时之战。
  这是齐、鲁间第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齐桓公继位之时(前685),是一场鲁国干涉齐国继位之争引起的战争。齐、鲁矛盾说来话长。齐国第十五代君主齐襄公荒淫无度,竟与妹妹文姜乱伦。文姜后来嫁到鲁国,成为鲁桓公夫人。一次,鲁桓公偕文姜出访齐国,齐襄公与文姜旧情复萌,私通。鲁桓公发觉,大怒。齐襄公恐鲁桓公报复,设宴将鲁桓公灌醉,命力士彭生将鲁桓公抱上车去,说是送回住处,却在车内将鲁桓公暗杀。鲁国向齐国严正交涉,齐襄公将彭生处死,以堵鲁国之口。彭生临死大呼,说出真相,齐、鲁关系破裂。齐襄公平时十分残暴,动辙滥杀无辜,他的几个庶出兄弟纷纷出走避祸。大弟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在管仲、召忽两位大夫陪伴下去了鲁国。小弟姜小白母亲是卫国人,在鲍叔牙陪同下去了莒国(《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公子纠、姜小白是齐襄公的弟弟,《东周列国志》中说公子纠和姜小白是齐襄公的“儿子”,从《史记》)。齐襄公还有一位堂弟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父亲齐?公生前最喜欢的一个侄子,明喻“令其秩服奉养比太子”。齐襄公从小与公孙无知相斗,他继位后立即废掉了公孙无知的特殊待遇,两人结下更深怨仇。公孙无知袭杀齐襄公,夺位继立。公孙无知又被别人杀掉,齐国一时无君,大乱。
  鲁国得到消息,鲁庄公(鲁桓公之子)领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齐国的反鲁派迅速采取行动,抢先派人去莒国迎接姜小白回国继位。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走得慢慢吞吞,齐国去迎接姜小白的队伍却是“日夜奔驰”。姜小白回到齐都,抢先继位。齐国立刻派人迎上前去通知鲁庄公,姜小白已经继位,你就请回吧。鲁庄公大怒,训斥来使说:“继立有长幼,你们乱来!”他率领鲁军在齐国乾时(地名,在今山东临淄西)驻扎下来,向齐国施加军事压力。姜小白问左右谋臣:“鲁军不退,奈何?”鲍叔牙建议:“以兵拒之。”于是齐、鲁爆发乾时之战,鲁军大败。鲍叔牙率齐军追到鲁国边境,齐桓公姜小白向鲁庄公发出最后通牒:“公子纠是我哥哥,我不忍心亲手杀他,请鲁国代劳,将他杀掉。还有,管仲和召忽这两位仇人必须活着交还齐国,否则齐军将进攻鲁国。”
  当时,公子纠和管仲、召忽寄寓在鲁国生窦(也称笙渎,今山东泽北二十里)。鲁庄公迫于齐国的强大军事压力,只得派公子偃带兵去袭杀了公子纠,并将管仲、召忽二人擒拿,准备押送交回齐国。召忽仰天长叹,触柱自杀。管仲自己坐进囚车,愿意被押解回齐国。管仲心里明白,齐桓公要鲁国将他活着交回,肯定是鲍叔牙举荐了自己,回齐国去还有用武之地。鲁国将公子纠和召忽两颗人头装进两只木盒,连同关押管仲的囚车,一起押解送往齐国。车队出发不久,鲁庄公猛醒,将管仲活着放回齐国大错特错,下令追赶。但囚车已经进入齐国境内,鲁庄公追悔莫及。
  齐国在乾时之战中打败鲁国,这对抢先继位的齐桓公姜小白可谓一举三得。其一,击退了鲁国在齐国君主继立问题上的军事干涉。其二,假鲁国之手杀掉了兄长公子纠,解除了心腹之患。其三,采纳鲍叔牙建议,从鲁国要回了管仲这位旷世奇才。后来正是管仲帮助齐国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这几条都对成就齐桓公霸业有着决定性意义。
  长勺之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是由齐桓公主动挑起的。他刚刚站稳脚跟,又想起鲁庄公护送兄长公子纠前来夺位之事,一股怒气涌上心来,决定举兵伐鲁。管仲力劝,没有劝住。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主将,出兵直指鲁国长勺(今山东曲阜以北)。鲁庄公见齐军再次来犯,全国动员,决心与齐国决一死战,以报乾时战败之仇。鲁国大夫施伯向鲁庄公推荐了一位懂得兵法的民间谋士曹刿,帮助鲁庄公打胜了这一仗。齐国方面,由于乾时之战大胜鲁国,鲍叔牙产生了轻敌思想,成为导致此战失败的重要原因。长勺之战的战役规模并不太大,但历史著名度很高。这与《曹刿论战》一文的广为流传有着很大关系。《曹刿论战》仅二百余字,概括了曹刿的几条战争经验。一条,曹刿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他问鲁庄公,你凭什么动员全民参战?鲁庄公说,要给勇敢战斗的人以重奖,等等。曹刿对鲁庄公说,仅靠这些还不够,你必须给民众以公平正义,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这是打赢战争的政治基础。另一条,曹刿提出了作战中的士气问题。他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鲁军根据这条规律,一直待机到齐军三鼓之后才突然向齐军发起猛烈攻击,一举将齐军击跨。再一条,曹刿提出了指挥员的战场观察与判断问题。齐军败退时,鲁庄公急于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他下车到齐军撤走的地面上去细细观察,发现齐军的车辙已经乱套,再举目远望,又见齐军的旗帜也乱了,说明齐军军心已乱,不是佯败,是真败。他回到车上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追击了!鲁军乘胜追击,将齐军彻底击败。
  齐、鲁两国,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互有胜负,但总体上齐国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鲁国,一直压着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最讲礼义的国度,可是它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始终没有进入春秋强国的行列,长期受人欺负。这也说明,一个国家要在世上立足,既要崇“文”,也要尚“武”,两者不可偏废,至少中国古代的战争经验是这样告诉后人的。
  再来说晋国与齐、鲁间的战事。
   晋国东邻齐、鲁,它是继齐国之后的北方霸主。晋国的主要目标是同南方楚国争霸中原,它对齐、鲁两个近邻总体上都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但对两国又有所不同。鲁国国力弱,对晋国构不成重大威胁。鲁国每次受到齐国军事入侵,都向晋国求援,晋、鲁之间发生军事冲突不多。所以,晋国对鲁国是以拉为主。晋、齐之间就不同了,齐国是北方老霸主,它长期不把晋国这个新霸主放在眼里。因此,晋国对齐国是着眼于拉、立足于打,拉得动时就拉,拉不动时就打,打服了再拉。这样,晋、齐间发生的军事冲突就比较多,影响较大的战争就有三次:鞍之战、平阴之战和太行之战。
  鞍之战。
  这是晋国对齐国“拉不动就打”的典型例子。晋、楚长期争霸中原,齐国虽已中落,仍是北方强国,晋、楚双方都把拉拢齐国作为战略筹码之一。晋景公为了拉拢齐国,公元前592年派遣中军副将?克带领晋、鲁、卫、曹联合使团出访齐国,登门邀请齐顷公出席由晋国主盟的断道会盟(断道,地名,今河南济源西南)。巧了,联合使团的四国成员,每个人都有些残疾。担任联合使团领队的晋国中军副将?克是跛足,鲁国的季孙行父是秃头,卫国的孙良夫是独眼,曹国公子首是驮背。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平日郁郁寡欢,齐顷公为了让母亲高兴一次,安排她与女仆们在帷幕后观看这次会见。她们见到这些人一个个入场,忍不住失声大笑。?克性情暴烈,觉得受到了莫大污辱,大怒回国,力主伐齐报复。晋景公从大局考虑,没有同意,但这笔账他记在了心里。晋景公觉得齐国太狂妄了,掐指一算,自从晋文公被周襄王封为“伯主”以来,晋国三十六年间主盟二十一次,齐国一次都没有参加。晋国既已成为北方新的盟主,看来不把齐国这个北方老霸主降服不行。恰在这时,楚国见晋、齐不睦,就主动遣使访齐,拉拢齐国。齐国也遣使回访楚国,使两国积累了几十年的敌对情绪得以化解。晋国眼看齐国被楚国拉了过去,很不舒服,寻机报复。齐国同楚国改善关系之后,齐顷公觉得已经没有来自南方的后顾之忧,于是兴兵进攻鲁、卫两国。鲁、卫向晋国求援,晋景公任命?克为中军将,率领晋、鲁、卫三国联军向齐国大举进攻,鞍之战爆发。
  鞍之战的战场位置,在“泰济走廊”中段。所谓“泰济走廊”,是指泰山山脉与济水之间的一条东西战略走廊。从晋国去齐都临淄,向东越过太行山,过了山东东阿,就进入这条“泰济走廊”,临淄就在这条“泰济走廊”的东端。“泰济走廊”中段的平阴、历下(今济南)两处最为狭隘。泰山山脉在历下以西有一条余脉向西北延伸为丘陵,其中有一座稍高的山是米萁山,中部呈马鞍状,这就是当年鞍之战的主战场。开战时,齐顷公轻敌,他对众将士说“余姑翦灭此而后朝食”,他马不披甲就指挥齐军向晋军发起攻击。哪里知道晋军不是一碟小葱拌豆腐,竟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晋国中军将?克乘坐的战车上一共三个人:他自己、副手郑丘缓、驭手解张。刚开战?克就中了一箭,驭手解张也中了一箭。?克是员猛将,中箭后仍猛烈击鼓指挥晋军冲杀,驭手解张中箭后也依然竭力驾马。副手郑丘缓见驭手解张中箭后已难以控制战车,便以右手协助?克击鼓,左手协助解张控缰。三人齐心协力,指挥晋军将齐军一举击跨。
  这时齐顷公得到消息说,晋军的另一路人马已翻越沂蒙山,迂回到了临淄以东,对齐都形成了合围。齐顷公知道败局已定,愿意退回以前割取鲁国的土地,向晋军求降。?克说这不行,又增加了两条苛刻条件:第一,让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到晋国去当人质;第二,把齐国的地垄统统由南北走向改成东西走向,便于晋国战车可以向东快速驰骋。这两条是齐国无论如何不肯答应的。这时鲁、卫两国觉得齐国毕竟是近邻,晋国不可能天天来帮他们打仗,如果把齐国得罪过甚,后患太大,都劝说?克适可而止。?克这才勉强接受齐国的停战条件,三国退兵。
  楚国既然已和齐国结盟,眼看齐国在鞍之战中被晋国打得大败,不表示一下说不过去。等到晋军回撤后,楚共王才派遣令尹婴齐率楚军伐鲁,在蜀邑(今山东泰安西南)击败鲁军。然后,婴齐在蜀邑召集鲁、齐、蔡、秦、宋、陈、卫、郑、曹、邾、薛、?等十三国使节会盟,借机在北方显示了一次楚国的威风,然后班师南归。
   楚国班师南去后,齐顷公才清醒地认识到,齐国的实力已难敌晋国。楚国毕竟远在南方,远水难解近渴。鞍之战结束后第二年,齐顷公就主动出访晋国,表示和好。晋景公对齐顷公也厚礼相待,两国结盟。又过了五年,晋景公为了进一步巩固同齐国的同盟关系,以霸主的口气命令鲁国把鞍之战后齐国退还给鲁国的土地重新划给齐国。这以后,晋、齐维持了三十年和平期。可是,后来晋、齐两国关系又急剧恶化,接连发生了平阴之战与太行之战。
  平阴之战。
  它发生在公元前555年,鞍之战后三十年。战前,年仅三十岁的晋悼公中年早逝,晋国内部公室与权卿大族之间、权卿大族相互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一触即发。晋国作为北方盟主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一向依赖晋国的东周王室也开始疏远晋国,亲近齐国。周灵王娶齐女为后,并授予齐灵公以“伯主”名份。有了东周王室的支持,齐国一心想东山再起,从晋国手中重新夺回北方霸主的地位。于是,齐国加紧了向外扩张势头,再次联合邾、莒两个小国兴兵伐鲁。面对这种局面,晋国尽管国内矛盾重重,对外却决不肯丢掉北方盟主的地位。晋平公命荀偃为统帅,联合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等十一个诸侯盟国联合伐齐,平阴之战爆发。
  晋国联军在平阴之战中的进军路线,与三十年前鞍之战的进军路线大致相同,主力沿“泰济走廊”东进,直指齐都临淄;另一路翻越沂蒙山区向东迂回,合围临淄。齐军以主力在平阴组织重点防御,企图封堵住“泰济走廊”的西端入口。晋国联军统帅荀偃采取虚张声势、示假隐真等战法迷惑齐军,并故意透露联军正以战车千乘迂回奔袭临淄。齐灵公担心临淄失守,半夜撤退,回军临淄,晋国联军发起追击。十多天后,晋国联军对齐都临淄形成合围,随即发起攻击。齐灵公突围逃至邮棠(今山东即墨以南)。晋国联军准备继续追击齐军,突然接到报告,楚军已发兵攻郑救齐,晋国联军回兵救郑。这时已是严冬,气候奇寒。郑都城防坚固,楚军久攻不下,士卒冻死不少,自行退兵。楚军南撤后,晋平公为了显示晋国的霸主地位,在祝柯(今山东长清县东北)召集参加此次联合军事行动的十一个诸侯国会盟,立下“大无侵小”的盟誓,然后退兵回国,平阴之战宣告结束。
  晋军元帅荀偃在回师途中病逝,由副帅士?升任中军元帅。晋国虽然取得了平阴之战的胜利,却未能缓解国内一触即发的尖锐矛盾。不久,范氏与栾氏两个权卿大族就发生了一场血腥残杀,成为晋国彻底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栾盈逃往齐国,齐庄公将他收留下来,以备谋晋。
  太行之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50年,是一次齐国长途奔袭晋国得手的奇袭战。晋国为了“助吴制楚”,晋平公决定将妹妹嫁给吴王诸樊。齐庄公借机玩了一个阴谋,说是要给晋国公主送一名陪嫁女过来,晋国没有拒绝。齐国以此作掩护,将栾盈藏在篷车内送回晋国。栾盈潜至曲沃,纠集力量,发动叛乱。齐庄公以栾盈为内应,出兵长途奔袭晋国。齐军首先攻克了晋国东部军事重镇朝歌(今河南淇县),然后兵分两路,北路入孟门,登太行,直趋晋都绛城(今山西侯马);南路从太行山南麓迂回入晋。两路齐军在荧庭(今山西翼城东南)会师后,重创了前来阻截的晋军。栾盈的反叛力量也一度攻入晋都绛城。范宣子率兵坚决反击,将栾盈逐出绛城,围于曲沃,并予攻克,剿灭叛军,栾盈被诛杀。齐军失去内应,未能扩大战果,只得退兵,太行之战遂告结束。太行之战,晋国遭到齐国长途奇袭,标志着晋国作为北方霸主地位的失落,它与南方楚国八十余年的争霸道路也走到了尽头。
  西部秦、晋、楚三国战事
  
   西部是秦、晋、楚三国利益的汇合点。主要是秦、晋两国相斗,但双方都要利用楚国。
   秦、晋两国世代联姻,结“秦晋之好”成为一句成语,流传至今。但秦、晋两国同齐、鲁两国一样,既是“亲家”,更是“冤家”,交战不断。秦、晋是相邻的两个西部强国,都想向东发展。这种地缘关系和战略图谋重叠在一起,使秦、晋两国既想搞好关系,又无法避免剧烈冲突,两国间经常是“嫁女”与“交兵”事件交替进行。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联姻”、“和亲”之类,都是“战争”二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倒影。
   秦穆公在位长达三十九年,不仅对秦国的强大有过卓著建树,对晋国崛起称霸也功不可没。由于秦穆公是晋献公的女婿,晋国每次发生内乱他都不能不管。秦穆公有“三定晋室”之功,即便如此,秦、晋两国也经常爆发战争。
  韩原之战。
  晋献公死后,妻妾嫡庶各党为争继位之权大相杀伐,晋国大乱。秦穆公出面干涉,扶立夷吾回国继位。当时秦穆公曾问夷吾,将来何以报答?夷吾表示愿将黄河两岸“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这片战略要地割让给秦国。长期以来,由于晋国一直控制着这片战略要地,卡住了秦国东出扩张的咽喉。夷吾这一许诺,使秦穆公无比高兴。哪知夷吾极有心计,当他在秦兵护送下一脚踏上晋国土地,马上侧转脸去对身边的人耳语道:“快吩咐下去,加强边境防卫,严防秦兵入侵!”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他从继位仪式上下来,立刻遣使对秦穆公说,上述战略要地是晋国的命脉根基,一城一地都不能给秦国。秦穆公勃然大怒,亲率大军以武力夺取了这片战略要地,刚刚继位的晋惠公也当了俘虏。秦穆公把晋惠公抓在手里,派遣秦国官员前去接管上述地区,却遭到晋国州兵的顽强抵抗,秦国官员无法接管。后来经过秦穆公夫人穆姬苦苦劝说,秦穆公才放弃割地要求,将晋惠公放归晋国复位,看来女儿还是替娘家说话的多。
   崤函之战。
  晋惠公在位十四年而亡,晋国再次出现内乱,秦穆公又派兵护送长期流亡在外的重耳回国继位。这一次,秦穆公没有向重耳提出割地要求,而是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晋文公成了秦穆公的女婿。晋文公当政期间,秦、晋两国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有过两次很不愉快的“合作”,暴露出两国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不可调和。一次是东周王室发生内乱,逃亡中的周襄王向秦、晋两国告急,要求发兵勤王。秦穆公已发兵河上,准备和晋军共同勤王救驾。但晋文公听了他舅舅、谋臣狐偃的建议,诱骗秦穆公南下攻打武关,自己独揽勤王救驾大功。事后,秦穆公发觉上了大当,非常不满。不久,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国,周襄王和中原诸侯都出席了为晋文公庆功祝捷的践土之会,秦穆公生气,没有去。另一次,晋、秦联合讨伐郑国,秦穆公暗中与郑国结盟,对晋文公不辞而别,独自撤军西归,使晋文公功败垂成。从此,秦、晋关系恶化,为后来的崤函之战播下了种子。
   秦穆公从郑国独自撤军时,暗中留下了三位大夫及少量秦兵,协助郑国守都。公元前628年,郑文公与晋文公相继去世。这时,留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向秦穆公送回情报,说他已经掌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卫戍任务,请秦穆公速速派兵前来偷袭,定可一举“破郑定霸”。雄才大略的秦穆公,东向图霸心切,觉得眼下郑、晋两国丧君,正是天赐良机。他真是老糊涂了,竟没有来得及细想,立刻派兵袭郑。从秦国到郑国都城远达1500多华里,其中西起桃林要塞、东至河南渑池,要通过长达320多华里的崤函孔道,这是晋国的属地。如果公开向晋国“借道”,晋国未必同意;如果不向晋国通报,无异于入侵晋国,极有可能引发秦、晋军事冲突。蹇叔等人一再劝阻,但秦穆公一意孤行,任命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为主将,蹇叔之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领率兵车300乘,越过晋国国境,东征伐郑。秦军于当年冬天出发,第二年春天才到达滑国(今河南偃师以东)。这时发生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商人救国”的一个经典例子。郑国商人弦高,正在滑国贩牛,他发现大批秦军从西边开来,一探听,是要去袭击郑国。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者,说是郑国国君派他来的,给秦军大营送去十几头牛劳军。一转身,弦高就把秦军来袭的消息送回了郑国。秦军三位年轻将领被弦高的举动搞糊涂了,主将孟明视分析认为,郑国派弦高前来劳军,说明郑国已对秦军来袭早有防备,偷袭成功的希望已经没有,不如就地改打滑国,多缴获一些财物带回去向秦穆公复命交差,两位副将表示同意。秦军一举攻灭滑国,掳掠了一批财物装满战车,撤军回国。
  秦军擅自越过晋国国境去袭击郑国,震动了晋国朝野。晋国大臣中有亲秦派、反秦派。反秦派以先轸为首,他认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滑国与晋国是同姓)”,不仁不义,坚决主张截击返回的秦军。亲秦派以栾枝为代表,他认为秦国对晋国有恩,应该放过秦军。先轸强烈反驳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新继位的晋襄公同意先轸意见,拦击秦军。晋襄公是秦穆公的亲外孙,外孙打外公,那也没商量。晋军在崤函险要地段(大约在今三门峡附近)预设埋伏,归途中的秦军惨遭伏击,全军覆灭,“匹马只轮未回”。孟明视等三名秦将都当了晋军的俘虏,被押回晋都。先轸等人主张把三名秦将杀掉,晋襄公的母亲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苦苦哀求儿子,晋襄公总算同意把孟明视等三名秦将放归秦国。你看,又一个女儿为娘家说话的例子。
  秦军在崤函之战中的惨败,反倒使秦穆公清醒了过来。老头很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有人主张追究孟明视等三将之罪,秦穆公坚决不同意:“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他继续重用孟明视等三人在秦军中担当重任。在这一点上,秦穆公的开明和大度,不失为一代雄主。
  秦军崤函惨败后,秦、晋关系彻底破裂,连年交兵。从公元前625年至公元前623年,先后发生了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在王官之战中,秦军主将仍是在崤函之战被晋军俘获过的孟明视。这一次,他率领秦军渡过黄河后下令焚毁舟船,一举攻占晋邑王官(今山西闻喜南),并进抵晋国旧都翼城,晋军坚守不出。孟明视率秦军南下,进抵崤函,搜集掩埋了三年前遭晋军伏击阵亡的将士遗骨,举行了祭祀仪式,班师返秦。
  麻隧之战。
  这次战争发生在秦穆公去世四十三年后。这期间,秦国经历的康公、共公、桓公三代,都是守成之君,没有大的作为。晋国经历了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四代,其中晋景公是一位有为之君,使晋国霸业得以中兴。晋景公在军事谋略上很有大局观,他为了同楚国争霸中原,在楚国的东、西两翼大做文章。在东部,他推行“助吴制楚”策略,借助吴国的力量从侧背牵制楚国;在西部,他推行“稳楚制秦”策略,主动改善与楚国长达七八十年的敌对关系,先稳住楚国,把秦国制服,然后再回过头来集中力量对付楚国。很显然,在晋景公的这个战略计划中,秦国成为晋国要直接打击的首要目标。当时,秦国君臣的政治嗅觉十分迟钝,对于晋国“稳楚击秦”的战略图谋竟毫无察觉,或者虽然有所察觉,却不知如何去化解日益迫近的战争危机,在处理同晋国的关系上应对失当,授人以柄,终于遭到晋国的痛击。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卒然去世,新继位的晋厉公为了先稳定局面,约秦桓公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南)会盟。秦桓公开始答应了,到了会盟日期却临时背约,不去。不但不去,还想乘晋景公新亡,南联楚国,北联狄国,共同伐晋。由于晋、楚刚刚成为“盟友”,楚共王立即把秦国的这一动向捅给了晋国。晋国立刻抓住惩罚秦国的理由,晋、秦麻隧之战爆发。麻隧之战打响前,晋厉公先派魏相(食邑在吕,也称吕相)赴秦递交《绝秦书》(即《古文观止》中《吕相绝秦》一文),这使我们看到了古代战争史上“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的一个经典例子。这篇《绝秦书》实际上是一份声讨书、宣战书,它将晋、秦两国的世代姻缘与晋国的委曲求全、以德报怨,秦国的负情寡义、唯利是图,一桩桩、一件件,表达得淋漓尽致。魏相在秦国当庭宣读,恰如一位声泪俱下的老妇临街哭诉,使闻者皆生怨秦怜晋之心。战争尚未打响,晋国就在宣传战上占得上风。后人评论这篇《绝秦书》“开战国策士游说之辞的先河,也是后世檄文之祖”。战书既下,晋国就联合鲁、齐、卫、郑、曹、邾、滕等国攻秦,晋国联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在麻隧(今陕西泾洋西北)大败秦军。秦军残部败退至咸阳一带,晋国联军渡过泾水追击至侯丽(今陕西泾阳西),眼看秦军已无力回击,凯旋班师。麻隧一战,秦军主力几被全歼,使秦军“数世不振”。
  由于晋国将“助吴制楚”和“稳楚击秦”的战略意图隐蔽得很深,使楚国大上其当。麻隧之战后三年(前575),晋国便在鄢陵之战中集中全力将楚军击败,重新恢复了与楚国争霸中原的战略均势。

标签:混战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