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素材 > 正文

利与义的作文素材

时间:2017-04-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谈利与义

利义的双赢

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鱼与熊掌”的选择: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将且为之奈何?

古往今来,名家们不约而同的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人应该不逐利。无论是南宋陆游的“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原来自大。”还是唐白居易的“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亦或者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言的“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名利如何可怕暂且不提,我们先来研究研究一个根本的问题,何为利?利就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对于重病之人,救命急药是利,能让他重获新生;对于狱中罪犯,君子之德是利,能让他回头是岸。那照这样说人不应逐利而应无欲无求,甚至连生命道德都舍弃吗?

《孟子》认为,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是人所共同的:“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趋利避害乃是生物的天性,而这一特性在人类这一高等生物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追求利益最大化,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最根本的职责,因为利益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资本。没有利益,一个人就会穷困潦倒,一个团体就无法生存,一个国家就会落后挨打、被开除球籍。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交朋友的目的,肯定是要围绕利益最大化来进行的,不可能去交一些有损于自己利益的坏朋友。

利与义,其实并不矛盾。子曾经曰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利,取之有道,获之有道,对一些有悖道义“求富贵利达”(《离娄下》)的途径和方法,有修养的人是以之为耻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是完全值得提倡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并不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就一定能体现大义,而腰缠万贯也不一定就是耻辱。

庄子借许由的话来讲:“鹧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支;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利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身外之物,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被庞大的欲望吞噬,在太累的生活中,成为利的奴隶。利是义的衡量,利是义的鼓励,利是义的双赢!譬如牛顿、爱迪生、贝多芬,他们追求着自己的爱好,不断创造,不断提升自己,但在利己的同时,他们也造福了人类,这难道不是一种大义吗?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以义取利,利义共生。——董仲舒

篇二:正确对待利与义

正确对待利与义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高2016级12班 李采莲

学生的一收一拒,众人的一贬一赞,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时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钟。无不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利与义。

利是义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义在这头,利在那头。义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难与道德交锋的那一刻,吴菊萍用她那双脆弱的双手,毫不犹豫地托住了从高楼坠落下来的幼童。她选择了道德,选择了义,那双手也因此骨折。她没有像常人那样把利与义划清界限,在选择义的同时也选择了利,接受了“最美妈妈”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谢。对此人们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对他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一样。我认为利本应是义的衡量,吴菊萍的选择是毋庸置疑的。

利与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的关系仿佛是权利与义务,行了义何惧于收利?难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坏事那般“息事宁人”?

把捡到的贵重物品交到市政府,这在中国实在是件极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谢和款待。然而,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却有这么一段经历:在他做了这么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后,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他领回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发动百名警察寻找他。镇长郑重地告诉杨立:奖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社会对善举的尊重。是啊,行多大义得多大利,利是义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着一个社会对善行的认同和尊重吗?

利是对义的鼓励。道德仿佛是一朵鲜花,义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风,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发扬。

千喜之年,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万元的最高科学荣誉奖。我不知道这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会迎来众人的一片唏嘘?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养活了世界亿万人口,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是受之无愧。更何况国家之所以设此奖项是对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鼓励和号召,是对善举的传承和发扬。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时空的警钟,流水化开春来,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间的利。正确对待义和利,让道德之花绽放四季。

篇三:利大于义的辩论素材

基本字义

利与义的作文素材

1.

好处,与“害”“弊”相对:~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

2.

使顺利、得到好处:~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3.

与愿望相符合:吉~。顺~。

4.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刃。~刀。~剑。~落。~口巧辩。

5.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息。~率(lǜ)。一本万~。 6.

姓。

材料一:

全世界近65亿人此时此刻都在想什么?都在做什么?

这是个似乎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每个人都在想法设法占有利益。

那么,什么是利益呢?

利益是满足需要的物。

那么,什么又是物呢?

通俗的说,物就是东西,而利益就是有好处的东西。

《利益论》中关于物是这样定义的:存在,即物。

大千世界是由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物构成的。分子是物,原子是物;细胞是物,细胞核是物;地球是物,尘埃是物;菜是物,吃菜的人也是物。这些都是有形物;声音是物,时间是物;感觉是物,情绪是物;梦是物,幻想是物;一切意识、思维的内容都是物。这些都是无形物。

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物。但只有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才是有好处的东西。

一个物如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该物的这种属性叫有利性;一个物如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危害人的需要,该物的这种属性叫有害性。

一个物的有利性大于自身的有害性,该物可称之为利物;一个物的有害性大于自身的有利性,该物可称之为害物。

人能够判定其有利性或有害性的物,叫显性物;人无法判定其有利性或有害性的物,叫隐性物。

物的利害属性因人而异,并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利物会变成害物,害物也可能变成利物;显性物会成为隐性物,隐性物也会变成显性物。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满足需要的活动。人的需要是通过不断占有这样或那样的物才得以满足的。占有所需要的物,就是占有利益。如果用四个字概括人生的全部内容,那就是:占有利益。

人类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利益被很多人贬为庸俗之物,或视为罪恶之源。这是对利益的错怪。试问:人酗酒是酒的错吗?

人们把利益常常简称为利。

有人把利与义对立起来,似乎逐利者必寡义、重义者应弃利。实不知,义本身也是一种利,这绝不是对义的亵渎,只是义的具体内容与常说的利不同而已。义与利同为人所需要之物。凡是人所需要的皆为利。

利分两种:合道之利与违道之利。

(二)

所谓道,即利己而又利人、利人而又利己之规则。

合道之利则为义,违道之利则为不义之利。

君子爱财无可厚非,只要取之有道,何乐而不为呢?利人利己,利己利人,何罪之有呢?例如企业合法经营获取应得利润,这绝不是不义之利。

耻于谈利是对利的误解,所谓“只讲义不讲利”的人是最虚伪的人,其讲“义”不过是掩饰不义之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了利益,人们尔虞我诈,互相残杀;为了利益,人们握手言和,共弃前嫌;为了利益,有人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为了利益,有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为了利益,有人穷凶极恶,丧尽天良;为了利益,有人高风亮节,甘于奉献。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都是对利益的需要。 简单地讲,利益就是好处。物质上的好处,可以称之为物质利益;非物质上的好处,可以一概称之为精神利益。

打官司的时候,很多人不仅要求物质赔偿,而且还要求精神赔偿,这说明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同时还有精神利益的需要。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利益的理解很狭义,认为利益就是指物质利益,没有所谓精神利益。

有的人不求物质回报,喜欢义务做一些公益事业,不图钱财,以助人为乐。看似这样的人什么“利益”也没有得到,好象没有追求“利益”,其实其中的“乐”正是他所追求的利益,只是他追求的是精神利益而已。

有的人喜欢下棋,有的人喜欢唱歌,有的人喜欢旅游,有的人为了爱情不惜自杀,类似这样的活动和事情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追求利益,而事实上都是在追求利益,即精神利益。

有的人虽然承认精神利益的存在,但却偏狭地认为追求精神利益比追求物质利益更高尚。事实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差别,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并不可耻,追求不正当的精神利益也并不高尚。劳动者追求合理的报酬以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并不可耻;假若一个人为了满足精神利益而嫖娼——如同偷盗他人钱财一样并不光彩,更无高尚可言。

中国人有重义轻利的传统,似乎义与利水火不容,义与利成为判断是与非的标准,成为判断高尚与卑鄙的依据。这是中国人对利益的很大的误解,其实义与利都是利益,只是义为精神利益,利为物质利益而已。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耻于言利的荣辱观,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重义轻利最大的坏处就是抑制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创造,直接导致物质产品的匮乏,是社会贫穷和动乱的根本原因。当然,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享受,也会破坏社会关系的和谐。

因此,义利并重,相互制衡,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义与利,非此即彼,厚此薄彼,都是有害的。

利益是由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构成的,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的整体。人占有任何利益,都同时包含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没有绝对单纯的物质利益,也没有绝对单纯的精神利益。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物质利益,就必然会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利益;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利益,就必然会追求什么样的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利益可以转化为精神利益,精神利益可以转化为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能够促进精神利益的充分满足。物质利益受到损害,精神利益也会受到损害;精神利益的充分满足,能够促进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精神利益受到损害,物质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占有者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必然要求获得相应的精神利益;占有者获得一定的精神利益,也必然要求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一切需要都是利益需要。只有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平衡,才能使需要获得最好

地满足。

材料二: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义和利在狭义范围来讲是一对矛盾体。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先要打好这个基础。义气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讲义气。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讲义气。但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说:他目前的困难只有经济帮助才能解决,可你跟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只能表示同情和声援(其实有很多人并不是真心的或者是不带心的随便口头上表示表示),这有意义吗。义气有时候需要借助经济才能表现的更直接和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多看重一点利益,少看中一点义气是有现实的实际意义的,别忘了人类能够存在,是因为地球上有许多物质的东西,这些物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你去月球上讲讲义气看看。

材料三:

当今世界经济无不以利益驱动而行。人们要生活,就必须先吃,住,穿等。这些都于利益直接相关,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乃利的一部分,利讲求物质方面,而义讲求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得到满足后,才有精力从事精神方面的工作,当今世界,没有利益驱动,很难让人替你做事。而一味强调“义”,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何谈精神生活(利)?

标签:作文 素材 利与义叙事作文 利与义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