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500字生作文 > 正文

[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政治理论] 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时间:2018-1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事业单位网权威发布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政治理论,更多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相关信息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


  公共基础知识必背基础知识点之政治理论共有27个知识点,本文更新第7-16个知识点:
  7. 认识的本质
  (1)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是 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
  8. 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 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根源。第二,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四,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 践的全过程。
  9.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王世明老师提示:常考多选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虽然在对象、内容、形式、特征及水 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又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条件。一方 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来源。人们在 实践中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 识离开了感性认识,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主观任意、 不可靠的东西。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必须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尚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不能有效地指导 实践。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才能 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理性认 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借助于文字符号、声音形象等 感性形式才能得以表达和交流,理性思维也往往需要借助于感性 形象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中也渗透着理性认识。人 们已有的文化水平、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等理性内容,总是参 与、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制约着感性认识的内容和 水平。
  ⑵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循环上升。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 中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 实践的检验,这是认识过程中一次意义更大的飞跃。
  10.真理的发展规律
  ⑴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 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作为一个哲 学概念,内在的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人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 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 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 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 合,因此,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 系起来加以对照,判明两者是否相符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性来看,实践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兼具两个伟大的品格:一是具有普遍性,即在同样的条 件下,同样的实践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二是直 接现实性,即实践是有意识的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其过 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觉到的客观现实。因此,只有实践这一桥梁, 才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为我们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提供途径。
  1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1^"1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 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足fn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2) 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 费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者 的生产积极性。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 抑制消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 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
  12. 社会的意识结构
  ⑴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 中形成的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观点、理论的总和,以及表现 在人们的社会情感、情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产生和存在、内容和 发展,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 存在的前提。第二,社会存在规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第三,社会存 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第四,在阶级社会 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⑵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 意识。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群体意识是一个群体所拥有的意识,是 对群体共同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
  ⑶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水平高低的角度,可以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 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 社会意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社会心理包括个 人心理和各种各样的群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等。社会意 识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科学等不同形式。
  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把它们区 分为两个部分: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以及绝大部 分社会科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被统称为社会意识形态;而自然 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部分人文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则不属于 社会的上层建筑。
  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
  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 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 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 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 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⑴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它们谁为第一性、谁 为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 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与此相反的历史观就 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唯物辩证地回答了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 文明进步的源泉。
  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UL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 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社 会形态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 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 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有两种基本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 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三个方 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的性质。在阶级社会中,在生产关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 级,必然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处于统治地位。第三,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 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⑶社会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结合与矛盾 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两条 规律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并通过阶 级斗争得到解决。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 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现实的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差别以及 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判别规定了人的身份,造成了不同于其 他人的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 的总和。现实的人是多重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结点。各种社会关 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等等,共同塑造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但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人 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在社会 关系中的地位的不同,必将带来人的本质差别;社会关系的发展以 及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人的本质的变 化。所谓抽象的人性、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16.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意义,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 足自身的需要。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人的价值不同 于人以外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 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
  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 容。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 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 标准。

标签:2017年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政治理论 河北事业单位招聘2017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