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借诗歌之灵秀,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诗歌使人灵秀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今中学生,虽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但也有以自我为中心、以网络为中心、少读书甚至不读书者。批阅其作文,总觉得内容空洞乏味,语言苍白晦涩,千人一面;更有甚者,或情趣低下,内容粗俗,或整篇方言口语,或干脆网上下载,应付上交。而有个性有灵性的习作则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读书少,思悟浅,缺乏文化含量,缺乏对真善美的思辨和感悟,缺乏诗歌对心灵的陶冶与熔铸。
  “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茅盾《创作的准备》)的确,凡古今之硕学鸿儒无不是在汲取人类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才锦心绣口、妙语连珠、巧笔生花的。如现代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当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苏步青、钱学森、严济慈、杨振宁,哪一位张口不能背诵唐诗宋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它文化含量极高。青少年如若钟情于此,必能在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诗歌的育人功能呢?
  一、培养学生诵读诗歌之雅趣,发展健康个性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诵读是读诗的第一步。但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措辞用句极其讲究,思维又有跳跃性,意象很难捉摸。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以“趣”字当头,以读为本,吸引学生眼球,采取多种诵读的形式,梯级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在滚瓜烂熟、朗朗上口、有了语感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能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感情和根据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或采用范读、跟读和自由读,或采用白话扩读、图读和配歌曲读,培养读诗的兴趣;或采用摇头晃脑地读,对比诵读涵咏、动作表情再现读等有趣的朗读形式,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雅趣,快乐学习,陶冶性情,发展健康个性。
  二、以诗歌为友,厚积薄发,陶冶性情
  “读诗使人灵秀”(培根语),诗歌是文学的骄子。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可入诗;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它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若以古诗词为友,用这些优秀的诗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将终生受益不尽。为此,在教学中,我坚持每日课前向学生推荐一首或几句古诗词,要求熟读成诵,这样日积月累,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春风中,与诗歌为友,陶冶性情。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开拓想象力、提高审美力的良好条件。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是诗歌魅力之所在。美妙的诗歌蕴藏着悠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还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这些都是开拓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和创造性的最好材料。教学中,我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厚积薄发的机会:如教师节来了,学生会在自制卡片上赞美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母亲节来了,学生会吟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以此感恩。连战先生来大陆了,学生会祝愿两岸人民:“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看到宋楚瑜先生回故乡,与亲人重逢哽咽涕零,学生会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样,以诗为友,用诗表情,不但展示了才情,而且让人温柔敦厚。
  三、化用诗歌之雅言美境,为我文增色添辉
  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丰、言简意深、言简意赅,往往一字千金,一字震人心灵。若平时学生厚积薄发,写作时就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让古人和自己同哭同笑。如一位学生的习作《读书改变了我》中写道:悠悠读书情,纯纯朋友心。读书让我知道友情的重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表现的是有付出才有回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讲述的是默契与和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看到的是患难见真情,何必相与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给予的是对离人的美好祝愿。读书使我懂得友情的珍贵,改变了我以往对待朋友的态度,消除了我和朋友之间的那道隔膜的墙,相知无远近。
  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再现,它呈现诗人鲜活的魂,流淌着温热的血。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学会发现生活瞬间,捕捉美妙瞬间。如,有个学生改写了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山赛,山赛,贡献小影响大。物品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高物价。你买了你愁,我用了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挤垮了卖家,吓坏了买家,只见得鸡飞蛋打罢!

标签:灵秀 诗歌 品位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