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_中国特色词翻译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程。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呢?本文探讨了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用“中国英语”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异化;中国英语;翻译策略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其典型表现就是在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生活中,大量令人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的词汇,诸如“联合执法,叫停宰客娱乐场所”;“网络恶搞成为‘草根文化’”;“山寨文化”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特色文化词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是鲜明折射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趋势,“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翻译界在这一过程中就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既然是属于我们特有的东西,就不可能在其他国家找到对等的词语,“对等理论”和“等效理论”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一、异化翻译法和“中国英语”
  我国译论家王宁教授认为,目前的翻译重点应该转向向国外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上,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固有的身份和特性。而孙致礼教授也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一文中说道:“到了21世纪,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向作者接近的异化译法将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同时孙教授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说道:“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21世纪的文学翻译将真正成熟起来;而这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注重异化译法;而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译质因素。”
  在国际学术界,翻译的“文化学转向”也确实成为主要潮流,翻译已不再被单纯看作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文化与翻译的具体问题上,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翻译随着文化交流而产生,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翻译是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换句话说,翻译是跨文化的传播,与之相呼应,而Venuti提倡异化翻译则是为了抵御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倡导民主和文化平等,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要使读者处处感到原文的异国情调。在中国,鲁迅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题未定草(2)》所倡导的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傅东华则是极端归化的代表,他在翻译《飘》时,一方面把“陌生”的人名、地名“中国化”,另一方面对一些描写性文字随意增删。
  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利用“异化”的方法来翻译富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和形象的词语,就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形象,保留了原文的异国情调与吸引力。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有了“中国英语”的说法。“中国英语”能更忠实地反映原文,能真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的窗口,是一种既有中国特色,也符合英语标准的国际语言。有了这样一个国际交流的有效介质,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力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因此不存在交流的障碍,相反,充满异国情调的译文使交流手段更积极、更有效。因此,无论是中国的英文媒体,还是外国的对华报道,“中国英语”均成为实现媒体话语权的共同选择,均体现了“中国英语”的意识形态意义。对于广大翻译工作者而言,为获取汉译英译文的最佳接受效果,既能反映中国文化,又符合英语规范的“中国英语”成为最佳选择。
  二、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
  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双语文化中的各方在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往往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一方占主导强势文化的地位,另一方居次要的弱势文化的地位。现阶段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民族文化的振兴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西交往的增多,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也会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之中。
  中国特色词的翻译要遵守“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我国信息发展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向世界传达中国的积极崭新的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最新国情,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起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汉英特色词的翻译原则,则是既要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又要尽量保存中国特色词的中国特色,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对中国特色词的汉英翻译要采用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1.音译法
  音译,在中国,其定义为“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名词的读音译成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音”。而外国学者则把音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中的词、字母的读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读音”。音译法较之其它方法,在翻译引进专业技术术语、人名、地名和商品名等专有名词时较常用。而且,音译在双语转化的过程中能够较完整明显的保留原有读音,听起来显得特别有亲切感。比如:“茶”,由中国流传至世界各国,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英语中的“tea”起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音”,再如英语中的won ton(馄饨),yamen(衙门),mafoo(马夫),xiucai(秀才)等等。这样,既保持了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不失顺应了语言交际的环境。功夫(kungfu)等典型中国文化的词汇,这说明中国文化可以被西方接受,成为西方乃至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再如“饺子”以前被翻译成“dumpling”,但我们中国的“饺子”无论是做法还是形状都不同于英语国家的“dumpling”。而我们现在按照音译法译成jiaozi"已被广大外国朋友了解和接受。另一个典型例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译名“Friendlies”自公布以来就饱受争议,现已正式更改,新的英文译名Fuwa正式启用。与先前的译名相比,直接的音译更能向世界传达中国奥运吉祥物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蕴。
  2.直译法
  直译,即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式,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的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从翻译的目的论来讲,翻译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译者所要翻译内容本身的目的来展开。其次,我们从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来看,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包括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汉语中有些特色新词可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如:纸老虎(paper tiger),大跃进(the great leap forward),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红卫兵(red guard),吃大锅饭(eating from the big pot)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直译。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又产生了不少新提法、新事物和新概念,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直译法不但能突出这些词语的特色,同时也对我们汉语词汇作出了创新。如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已为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样还有铁饭碗(iron rice bowl)菜篮子工程(food basket project)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四项基本原则(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物质文明(material civilization)。
  3.意译法
  意译是以圆满实现“忠实、通顺”两大原则为前提,以句译为单位,脱离原文形象和语法结构,但对原文意义无所损益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读者的反应,以使得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于被翻译的文本“,不会产生陌生感”。中国特色词往往形象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中国现实社会的新事物、新概念。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往往会产生词汇的空缺。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如“形象工程”,指某些政府部门为了装门面,只做表面文章,不干实事。花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华而不实的工程,因此意译为“vanity projects”。英语中的“vanity”一词就有“虚荣,浮夸”的意思,正符合形象工程的内在含义,比直译为“image project”更能向读者传达该词深层的语义内涵。豆腐渣工程则意译为“jerry-built project”,灰色收入意译为“income from moonlighting”,拳头产品则是“competitive products”;“knock-out products”或“blocbuster”。
  4.译注法
  中国特色新词诞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独特的环境里,具有鲜明的民族或者地方特色。我们可以在音译、直译的基础上采用加注的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也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如“草根工业”是具有中国地方色彩的一个民族特色新词。英译为grass root industry(refers to villag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 which take root among farmers and grow like wild grass)。如果单纯的翻译为grass root industry,恐怕只会让人一头雾水,那么只有在后面附加上解释性的文字来说明何谓“草根工业”,即中国的乡镇以及小城镇企业。这样才会使词的语义内涵完整的传递给译入语读者。
  再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s added equals that of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
  没良心,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You ungrateful thing! Like the dog bit Lu T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以上这几个例子中都带有特殊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们采用在音译的基础上加注释。
  三、结语
  中国特色词是中国国情下的一种“本土文化”,但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往日趋紧密和频繁,人们在接触外域文化时则渴望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内容,翻译时更倾向于选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无庸置疑,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异化策略应是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积极的、崭新的形象。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也需要更加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外部世界。越是民族性的,越具有世界性。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特别是对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进行翻译时,“异化”翻译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汉语同世界其他语言的平等交流,在中国认知世界的同时,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新时代充满生机活力的华夏文明,让中国人显示出文明古国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全红.汉英词语翻译探微[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2]王祥兵.论时代周刊中国报道文章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3(2).
  [3]朱天文.美国新闻期刊中汉英翻译采用的策略和方法[J].上海科技翻译,2003(2).
  [4]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1).
  [5]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7]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马文丽.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9]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J].中国翻译,2004(6).
  
  注:2010年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潍坊特色文化词语翻译与潍坊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潍社科学术委发[2010]5号。
  
  作者简介:王辉(1975-),女,硕士,现供职于潍坊医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

标签:中国文化 中国 对外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