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备考辅导 > 正文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与思考: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如何实现农民增收问题,是摆在每名“三农”服务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建立什么样的主导产业,采取什么的扶持政策,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2006年调任吴起镇工作,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针对吴起镇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举政治旗、唱经济戏、打生态牌、奏旅游曲、建特色村、发产业财”的工作思想,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增收; 促进; 农民; 吴起镇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11-02
  
   一、基本情况
   吴起镇环抱吴起县城,有75%的村组地处城乡结合部,25%的村属山地村,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5.4∶66.6∶28,而农业人口为13212人,占总人口的89%,农业产业主要依靠养羊种草和棚栽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468元。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的探索创新实践,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重组生产要素,培育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发展现代农业,提前两年实施镇八次党代会题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的奋斗目标,达到6315元。
   二、主要做法
   (一)以落实惠农政策为基础,为农民增收“奠基”。紧紧抓住中央、省、市、县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的机遇,认真落实粮食种植补贴、农机补贴、生猪(羊)养殖补贴、能源建设补贴、退耕治理补贴、教育补贴(全民免费教育)等惠民政策。大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全面推广高产全覆双垄地膜玉米和紫花白洋芋等传统农作物优势品种的种植技术,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更新换代、集约发展,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先后争取和兑现落实各类补助资金3.2亿元,使党的惠民政策在我镇落地生根,为农民进一步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支撑,为农民增收“铺路”。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实施新型民居工程建设的政策机遇,累计筹资8770.04万元,新建改造新型民居2615户7846孔(间),建成马湾中心城镇型新农村、王庄民俗文化村等8个新农村示范点。硬化村组、村庄道路48公里,砌渠帮畔2200立方米、打井建窖600多口、改圈(厕)620户,建成村围经济(林果3000亩)示范点15个。同时,注重新村文化氛围的挖掘和营造,使党的惠民政策、文明规范、道德水准、艺术造型、良好愿望等上墙入户,点缀新村,激发了广大民众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从而在安居乐业、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再添干劲。
   (三)以壮大现代农业为重点,为农民增收“育业”。坚持把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放在首位,以发展苗木、花卉、瓜果、蔬菜、养殖等特色设施农业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支撑为基础,以政策投入为先导,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塑造品牌为关键,以示范引导为抓手,全方位为农民增收“育业”,建日光温室大棚360余座,弓棚1100余座,配套供电专变8处,打机井26眼,铺输水管线4000余米,安装自动卷帘机120个,建起了3个百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通过自主培育品种,精心试种,严格管理,培育出了“马湾一号”香瓜;以金佛坪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中心,流转土地300亩,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观光园、花卉园、采摘园等,发展特色水果、花卉、育苗、药材共550亩,建设育苗基地2000亩,新建经济林果园1.2万亩;依靠科技和市场引导投资建厂,建成富宽生态养猪厂、宗世军养猪厂、景全生猪养殖厂、韩小玲养鸡厂等一大批专业养殖户,生猪(鸡)存栏达到5万头(只),初步形成了村村有项目、家家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四)以发展二三产业为抓手,为农民增收“拓路”。立足城郊,充分发挥吴起镇地处城缘区域的优势,引导农户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讯、信息等资源优势和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成物流集散中心。另一方面,发挥闲置窑房、院落、承包田、水坝等资产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壮大民营经济实体,盘活资产,创业增收。再一方面,由于征地拆迁,城郊农民手中聚集一定数量资金,加之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发挥资本(人力)优势,引进企业兴商办厂,企业临时就近招工,附近农民即收租凭费又打工挣工资,靠劳务和家庭经营提升收入。目前为止,全镇从事运输、租赁、宾馆、餐饮、理发、零售、修理、电焊等二三产业的农户发展到950余户,收入在10万元左右,成为活跃城乡经济的生力军。
   (五)以组建劳务组织为手段,为农民增收“充值”。针对农村务工人员组织化程度低的实际,以服务生态建设、服务城乡发展为方向,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城乡、加强组织、有序引导”的原则,有效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引导农村党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头组建造林队、环卫队、修路队等各类务工合作组织、协会,以合作的方式承接劳务,拓展增收空间,让劳务收益定期为农民的钱包“充值”。仅此一项先后拿回收入1196359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以实现全民创业为目标,为农民增收“提速”。采取协调贷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荣誉包装等多种形式,大力支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鼓励能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增收、推动发展,以实现全民创业为目标,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一大批农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立足“农”,依靠传弦技艺就地创业。侯岔村党员高满有一手抚育林果的好手艺,利用自家山地多,培育林果业,先后建设小红果、楸子、梨等经济林果园200亩,通过精心抚育管护,现在每年收入万余元,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该村发展经济林果户逐年增加,目前已经发展到20多户,走出不离开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打亮“牌”,依靠地方特色增加品牌效应。西沟塔村民刘生刚把“吴起风味”的农家乐开到了延安,带动兄弟姐妹全部开店,连锁经营,既走出了农村,又打出了品牌,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十佳创业先锋。涉足“工”,加大投入发展民营实体。刘河湾村民蔺活庆贷款10万元起步,从修理加工运输开始,到现在已成为资产过千万石油综合服务的大老板。自办“企”,西沟塔村民刘宏晓通过勤学苦练技能培训,白手起家办起了羊毛衫加工厂,年生产销售额达到3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个,壮大了民营经济实体。勇创“商”,联企经营构建商业平台。金佛坪村民康全鑫自主创业成立吴起全鑫超市,目前连锁店已发展到四家,服务范围覆盖吴起县城。张坪村民穆英,适应市场需求,由以前的跑运输到创办国宁电器家具城,从几万元到近百万元的经营规模,年经营额100多万元。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完善和优化创业环境,使民众各显其能,多元创业增收,机制由家庭经营到企业经营、自主管理到企业化管理的转变,使群众增收的途径和效益明显增强。
   三、存在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还是要靠政府的“输血性”政策,农业内部的增收渠道依然狭窄,农民增收的短腿现象仍然存在。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日益规范化,对技术、资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现有的技能水平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的改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政府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将日益减少,受益人口将越来越少,以往的扶持政策将由政府的“输血性”向农民群众自己的“造血型”转变。
   (四)工作要求的超前思维与落后的生产条件的矛盾,导致部分农民群众依赖思想,迫切需要转变。
   (五)农业主导产业的建立和运营,不能和市场很好接轨,一时还难形成良性发展。
   (六)国内外市场不稳定,波动大。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农产品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四、实现农民增收的措施建议
   展望未来,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要有新突破。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中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个中心,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着力在武装“脑”、开发“山”、突显“特”、盘活“田”、探索“新”、凝聚“力”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武装“脑”。一是要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据统计,我镇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是普通农民收入的2.86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紧紧抓住全县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十五年免费教育的良好机遇,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三是要解放思想转变群众观念,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要引导群众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种植观念,崇尚科技,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队伍,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引导扶持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能人,带头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二)开发“山”。退耕还林实施十二年来,吴起大地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得绿树成荫、山清水秀,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生态资源宝库。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全镇23万亩生态林、12万亩经济林资源及2万亩山坡地,搞好永续开发利用,把山的潜在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一是要以优化树种结构为重点,以调整林份结构为手段,加大常青树和乔木树种栽植藏富与山,不仅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成果,而且经过多年生长,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二是要以百平方公里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建设为契机,以人文景观塑造为抓手,从我镇是历史重镇的实际出发,把秦长城、明宋古城寨堡遗迹众多、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的开发同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塑造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情和雄奇秀美、悠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奏响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之曲。三是要以经济林果业为突破,以促进增收为要求,利用现有平缓坡地,大力发展林果业。紧紧抓住“稳牧兴菜抓果”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栽植以苹果、葡萄、小杂果、枣等树为主的经济林果,采取大、中、小同步栽植的梯次手段,开发12万亩林果资源,逐年提高品质、产量和经济收益。四是要以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为方向,提高能源转化利用率。把退耕还林的巩固和成果的转化,重点转移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从建设绿色银行的高度把生物质能源转化,文冠果、沙棘果林产品深加工作为一项中长期项目来培养发展,不断加强巩固、提升和转化,从而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打亮生态建设这张王牌。
   (三)突显“特”。按照“建特色村、发产业财”的思路,加快专业户、专业村发展步伐,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创新培育更多的名优特色品牌,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园艺、观光农业、中草药种植亩,让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推动农业产业普及和升级换代。二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保护和开发农家土鸡、黑山羊、粮饲猪等特色传统优势主导产业。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结构,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科学化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依靠科技、优化包装、提升品质,把具有吴起镇特色的陈志米馍、糯米黄酒、刘河湾年茶饭等产业品牌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盘活“田”。深入推进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进一步盘活土地利用潜能,给力农业产业发展。一是确保农耕地面积不被破坏侵占和减少的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沟道打坝淤地等措施,改造和提高土地质量和数量,缓解建设用地矛盾。采取如育苗、栽植经济林果、招租等形式减少农田摞荒,切实提高人人二亩基本农田的效益。二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恢复和新建用于规模生产的水利设施,大幅提升农机化程度和水利效应,从而使高效的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扎根城郊,服务城市,惠及百姓,如杨青、土河院自流灌溉1000亩,洛河川土地整理打机井、布管网,实现水利化3000亩等,由旱地变水浇地,可以育苗发展高效农业,有效地盘活农田,提升效,受惠民。三是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使低效粗放使用土地和闲置土地集中经营,提高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四是要紧抓地域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逐条延伸,以仓储业、租赁业、服务业、运输业、修理业、餐饮业等为重点,充分利用闲置的承包田,庄前院后的闲置地,多余的空房窑,引资招商办厂,不仅方便企业,服务居民,而且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五)探索“新”。我们要解放思想,提前谋划,超前思考,用新思维和新方法,探索实现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一是要创新完善管理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并村强组建立农村社区化管理新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把党政在社区单一的阵地优势,整合为社区服务的综合优势,使之具有“党务、警务、医疗、教育”等综合服务的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服务半径为5公里的20分钟经济圈,引导偏远村民向城郊、社区集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创新完善工作机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围绕群众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乡镇社区居民服务小组网络,将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信息滞后、服务脱节、技术欠缺、科技含量低等矛盾和问题。三是投入渠道创新。优化投资环境,营造投资氛围。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通过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要改变以前政府对农业产业单一的“输血型”投入政策,向项目捆绑、引企投资、合伙入股等形式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资金投入保障。
   (六)凝聚“力”。实现农民增收,要依靠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更要靠党的领导,靠党员干部作用的发挥。党组织要落实党的扶农惠民政策,抓机遇、明方向、定措施,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干好本职创先争优,服务群众,赢得信赖和认可,团结战斗,凝心聚力谋发展。一是镇村干部始终要深入实际、深入生产一线,宣传政策、科技推广、现场指导、入户服务,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服务群众中当先锋、作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鼓励支持农村党员、能人带头运用科技、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创业致富,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发挥科普宣传教育,活跃精神文化生活,公益服务事业配套,监管机制灵活健全的区域中枢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聚集效应,同时引导偏远山区,自然条件较差的群众自行向社区中心集中,不仅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而且方便生活,方便就业,方便子女入学,提升生活水平质量和幸福指数。三是党员干部教育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开展以“六个一”(每名党员干部(职工)联一个村(组);抓一个示范点;包一个信访案;带一户产业户;扶一户贫困户;帮一名困难党员)活动为抓手的“三比四看五提高”(“三比”即比学习、比工作、比作风;“四看”即看态度、看干劲、看落实、看口碑,“五提高”即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责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题实践活动,在做好本职岗位和干好具体工作中服务群众,提升自我,通过竞争力、创造力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农村发展,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

标签:农民增收 实践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