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表扬信 > 正文

[试论语文课堂中教师情感投入策略] 乐乐课堂物理视频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新课改中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联系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分析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投入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操作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情感投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声,莫深乎义……上自圣贤,下自愚未有声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白居易《与元九书》)谈的虽然是做诗文之法,但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借鉴意义。
  一堂课,除了准确地确定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步骤,恰当地组织教学外,教师的激情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和真诚的爱心,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所以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课堂就是一个百花园,那么教师情感投入就是吹遍花园,催开百花的春风:如果课堂是一部机器,那教师就是动力,而教师情感投入,则成了机器运转的润滑剂,我觉得很有道理。
  那么教学中教师怎样恰当做到情感投入呢?我觉得可以运用以下六种方法:
  一、诱情法。即教师运用现实生活中典型事例来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方法。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材虽然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它毕竟只是一篇篇课文而已,离学生生活远,而且内容狭窄,如尽量将学生的生活带入课堂,与教材融合在一起,就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这也是“诱情”的目的所在;“诱情”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新课导入和课中引导的环节。
  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诺曼底号”遇险即将沉没之时,船员和乘客互相救助,特别是哈尔威船长在组织救出所有人之后,他选择了与船沉入海底的故事。故事很感人,但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有位教师导入新课前以谭嗣同先生的事迹作“诱情”铺垫:作为戊戌变法领导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本来能逃走,他却甘愿留下等死,以身殉法,教师讲述时由衷的赞佩之情,给学生强烈的震撼。谭嗣同以身殉法,哈尔威以死殉志,两件事情,一个是为国而死,一个是为自己的所钟爱的航海事业,为自己所爱的船而亡,都能体现人物的执着、英勇献身精神。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之下,对人物可贵精神,自然会深深地思考。
  又如唐江澎先生教学“生命力的意义”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对人生目标的定位、学习讨论之后,在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讨论之前,插入了他“曾经读到过的一个甚至不愿意重复讲述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此时,缆车突然间离开缆索,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着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两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唐老师深情并凝重地讲述后提出了问题:“这是一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洁,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泣不成声……
  唐江澎老师的课我是亲眼见过的,恰当地运用生活中的事件,优美的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这是他教学成功的绝窍之一,他的课堂由此变成了学生充满个人情趣、认真反思生活的舞台。这种“诱情”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二、抒情法。课堂中教师直接抒发内心情感,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的。我听了不少老师的课,好的课,老师的情感抒发都是恰到好处的。教师要抒好情,最要紧的是要用好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我们平常教导学生: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方便情感表达,且给人真实的感觉等,为什么在课学中我们老师自己就不善于用呢?如教学《我的第一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自己的某个第一次,无论这第一次的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无论这位教师在学生眼中平时是威严的还是温和的,但只要你讲了你的“第一次”,都会使你与学生的情感拉近一步,也会使课堂的气氛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又如前面介绍的唐江澎老师教学《生命的意义》的导入,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深切感受,无疑会对学生的情绪带来巨人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用第一人称叙述,不但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激情感染学生,而且能引起学生心里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我们中有些教师不注意这方面的设计,教学中,总是用第三人称叙述,如“作者怎么说,怎么想”“人物怎么说,怎么想”,“课文怎么说”,……这与学生看教参又有什么区别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感悟,对教材的思考,随时抒发出来,引发学生情思,激发学生思考。使课堂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示情法。即直接的做动作示范,用道具演示。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小桔灯》一文,讲到关键处,老师拿出了事前做好的小桔灯,模仿文中的小女孩用桔灯给我照路的动作,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学生全神贯注,也很快地就体会到小女孩关心体贴他人,懂事等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东西形象化,教师运用自己的形体、肢体动作表演,辅以适当的情感渲染,来启发学生较好地理解作品,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插播歌曲,视屏图像,来增强教学的情感效果,如唐江澎先生在讲述潘子洁的故事时,就及时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以此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四、激情法。所谓激情法,就是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的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成就心理的。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表扬,一手好字得到肯定,一篇作文得到鼓励,一句妙语得到称赞……都是成就愿望的实现。成就愿望的实现,不仅令学生感到有收获,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发、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化成一股自持的动力,激发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中恰当运用评价,是有着巨大的激情作用的。如苏爱萍老师教学朱自清的《春》就较好地运用了以评价激情的方法:“说得真好!”“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还有没有哪位同学自认为比他读得更好?”“我们同学说得好。……我也觉得这一段写得很美,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你说得真棒,……”“我们同学读得很投入,此刻教师真的感觉春天已经到来!”这些在适当情境下发自教师内心的赞语,充满鼓励和教师的情感,这种张扬人性、洋溢着民主氛围的课堂,又有哪个学生不觉得亲切,又有哪个学生不感到兴奋呢?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五、寓情法。寓情,是指教师将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一次,于漪老师在教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时,学生纷纷造出了“稻谷(豆粒、菜籽、玉米)长得多饱满。”这时,于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脯略微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笑容,两眼炯炯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这时,学生立即回答:“老师今天精神饱满。”接着老师顺势利导,说:“今天上课,我看到大家都挺着胸,昂着头,坐得端端正币,精神业很饱满!”老师的体态语言,精当得体,神神兼备,饱含激情,有一种富于“磁性”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收到了很好得教学效果。 六、留情法。所谓留情,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去。此法主要是运用在总结及作业方面环节。我们的教育家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着眼在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方面,这种说法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那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满怀激情在课堂,又满怀激情离开课堂”呢?实际上我们很多教师已经在这样做了。
  “同学们,课上完了,但生活的课远未结束。大家在课余时背诵这一段名言,有可能的话,再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再次感受一下永远的保尔精神,构筑我们的生命意义。下课。”(唐江澎《生命的意义》)
  “一百年前的昨天,因为国力的衰弱使我们的国土沦丧;一百年后的今天,因为国力的强盛使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自豪。我建议同学们课下再查一查澳门回归、申奥成功的新闻,好好读一读,重温那些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孙静书《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一条悠远的河流,那么对联就是这条河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要想摘取这颗明珠,两节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和钻研,如果以后有时间,咱们再来上一节对联课,相信同学们更是妙语联珠,佳作迭出。作业:写两副对联,一副是班级的,一副是家庭的……”(吴爱兰《对联六副》)
  多有激情、多有诗意的结尾,犹如带领学生游览了美丽的花园后,再送他们一束鲜花,然后要他们再找一个新的花园去观赏、体验……
  诱情、抒情、示情、激情、寓情、留情,犹如一粒粒充满情感的珍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光辉,当它们连成一串时,就将汇成一条情感的小河,学生沉浸在这条小河中,遨游在小河中,熏陶在小河中,体验着、丰富着、成长着……
  有人说,激情是演员、诗人等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有人说,激情是运动员纵横驰骋、奋勇搏击的动力。这是确实的!但同样,激情也应属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以此扣击学生的心弦,课堂上必将闪烁出灿烂的火花,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怀远县柳沟处级中学)

标签:语文课 试论 堂中 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