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一种重要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推崇。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又能够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感同身受;诱发学生思考,领悟文章内涵;激发学习兴趣,触动表达欲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有效提问对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十分重要。关于有效提问,涉及有效问题、提问时机、提问对象等,因此异常复杂,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至少涉及“问题的设计”以及“问题的提出”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
  
  1、 1、难度适宜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针对明确
  
  意义是否明确,与提问是否适时及措辞有关,主要是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提问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确有所得。疑而不问,思维没有起点和目标;问而无疑,难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驱动力;疑而过深,新旧知识无法建立适当联系,等于无疑而问。
  有些问题出来,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道你要他回答什么?有些问题太宽泛了,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回答什么,所以出现了冷场,即使经过启发,还是答非所问。由此可见,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难易,还要考虑是否能让学生听懂。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3、增强趣味
  
  儿童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好奇。设计问题时,要充分顾及这些心理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切不可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师要借助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来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回答问题是光荣的、是快乐的、是享受的,这样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尤其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如《跳水》一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结合课文,认识联系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船上的人是怎样逗猴子的?可爱的猴子又是怎样逗孩子的?人与猴子互相“逗”的结果怎样?提问紧扣一个“逗”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4、要有层次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时,可以这样提问:从那里感受到小镇的东西非常的多?什么叫做目不暇接?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5、师生互动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竭的动力,即要具有“互动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对话、研讨与合作。因此,能否引发学生的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就成为衡量问题是否具有互动性的主要标准。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对话和单纯的“一问一答”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是:教学中的对话尽管也有“问答”,但是学生面对问题,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的疑问和见解,甚至多有质疑或向教师发出挑战。而“一问一答”往往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几乎都局限在教师给定的框架内。
  另外,问题具有“互动性”,还要能引起课堂讨论。但现实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充斥着“假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却缺乏真正有效的思维。假讨论之一: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其他学生再答。另外一种“假讨论”是教师发问,众多学生作答,教师从中选出正确的、适当的答案。而学生之间也无直接联系。
  真正的课堂讨论(“真讨论”)交织着“讨论线索”,“讨论之球”在“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多站进行传递,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教师只作适时、适当的点拨。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就能真正引起学生的互动,课堂上的真讨论就能形成。
  
  二、问题的提出
  
  1、提问的切入
  
   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可以根据课文题目、字词、语句、段落、篇章、表达等来进行提问。如在教学《阳关皮肤》时,就从课文题目切入:以“阳光皮肤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大问题来统领整篇教学,再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学亦是如此:以“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来推动整个教学。如教学《黑孩子罗伯特》,许多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黑孩子”来结构全篇教学。
   有时一篇课文可以有几个提问点,这时,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甚至“试上”),选择最佳提问点。
  
  2、提问的要求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
  一是提问要明白、准确,这是最重要的。条理不清的提问是不能期待学生做出确凿的回答的。
  二是提问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的。除了问题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当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外,“提问词”也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
  三是不应当过分运用两者择一的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的教学、思维价值有限。
  四是应避免重复的连锁式的提问。即使问一个问题,提问以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体验、思考,千万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过去的教学往往使体验、思考虚晃一枪,变成形式化的环节,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5-10秒,学生的答案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因些,只有给学生充分而适当的时间,才能使其充分地体验、感悟、有效思维,才能使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效环节”。因此,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地彻底地思索。
  
  3、提问后处理
  
  提问以后,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思维答案,从中判断出结果。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处理知识的方式和知识本身同样重要,这其实就是我国古代“渔和鱼”关系的现代表达。如果从让学生更加智慧、更加聪明的角度看,“渔”更加重要,学生处理知识的方式对于其思维发展甚至是终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法国思想家帕斯卡“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的名言流传至今。而“成为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发展和理性的培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丰富的心灵和崇高的精神。这些目标仅仅靠“告诉”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们更加倾向于:教师在学生答不出的时候,应尽量让学生自我建构或合作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有效提问的原则,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提问就像是简洁明了的指路语,能让学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迅速明白目前的位置,找到下一步要走的方向,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达到目的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有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不断追求问题的设计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演绎知识的舞台!
  
  

标签:语文课 浅谈 提问 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