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黎平北部山区侗族的丧葬仪式田野调查】侗族服饰特点简介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居住在黎平北部山区的广大侗族同胞,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己一套独特的丧葬仪式的严密规程。笔者近期亲自参与了该地区一次丧葬仪式的全过程,了解了很多丧葬仪式鲜为人知的细节,现笔者将其整理成文,祈望为这一区域侗民的丧葬文化研究留下点滴文字资料。
   关键词: 黎平北部山区; 侗族; 丧葬仪式; 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 K89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08-02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湖南、广西接壤,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在黎平县北部山区,散落着该县十余个乡镇,人口约二十余万人;由于这一带属于南、北侗族的结合部地带,居住的民族主要为侗族,约占70%以上,其中夹杂着少量的汉族和苗族。该区域历史上曾因水系交通便捷而物产丰富、商贾云集,虽然后来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而逐渐衰败,但却因此而形成了当地侗、苗、汉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当地民俗民风、文化特征均表现出侗、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其丧葬仪式就深刻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在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中,将经历上梦床、发报文、请八仙、入棺、祭奠、出殡、下葬等多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均有其严密的规程及讲究,笔者试图从局内人的角度对整个仪式过程进行一番梳理,进而窥探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上梦床
   “上梦床”即为“设灵堂”。在人走完人生旅途、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死者的亲属将立马点燃鞭炮,意为“落气炮”,也就向人们昭示死者已亡。随后,亲属给死者穿上寿衣,一共要穿上七件或九件,包括死者后代穿过的内衣,意为死者今后将保佑子孙平安;穿戴齐整后即停放在堂屋中央由两根木凳和几块木板拼成的床上,盖上白布,头朝神龛,脚对大门,脚下方用一布帘拉上,前面摆上一方桌,以供亲戚、朋友烧香祭奠,这就是当地村民所说的“上梦床”;然后,要请地理先生算日子,该哪天哪时埋葬,短的停留一、两天,一般停三、五天,长的则要停留十几天。
   二、发报文
   “发报文”就是以一种较为规范的格式书写的文书,通报给死者亲属的一种形式,报文由直系亲属中的“文人”书写。报文投送由直系亲属中的青年人负责,每两人负责相同路线方向的村寨;报文有两种:一种为“报白”,这类属于与死者关系较近者,送去的东西包含一封报文和一件手工缝制的“孝衣”,意为该类亲属将要送“重礼”;另一种为“报酒” 这类属于与死者关系一般的亲属,送去的东西包含一封报文和一条“孝帕”,表示属于一般的送礼。这些亲属接到报文后,于出殡的前一天到死者家吊唁,当地称为“进客”,当天所有宾客必须到场,每组客亲进寨时,将燃放鞭炮,预示客亲已到,死者的“孝子”们全部跪拜在大门前,由客亲进来时一一扶起,并说着“发富发贵”、“调班换辈”的安慰语,随后到灵堂前烧香祭奠。
   三、请八仙
   “八仙”即为“乐班”,唢呐吹奏者。在黎平北部山区侗族的丧葬仪式过程中,离不开唢呐的伴随,整个丧葬仪式至始至终都有唢呐吹奏。当人去世后,主家要请一队乐班到家坐镇吹奏,当地称为“坐班”,乐班由两名男性组成,多数为同村村民,年龄大小不等,大的可至七十多岁,小的可二十多岁,他们多为师父带徒弟的组合,每个乐班所持唢呐一模一样,吹奏的乐曲是一致的,每间隔一定时间吹奏一首曲子,他们的吹奏将至亡者下葬为止,届时主家付给一定报酬。另外每个直系女婿以及关系较近的亲戚每家另请一班,到“进客”的那一天随客人一起入寨,当地称这些乐班为“走班”,他们将至第二天出殡为止,他们的吹奏主要是入寨以及第二天出殡时,其他时间都是坐班吹奏,当地将以亡者家请来多少乐班来看待亡者家的人缘关系,所以,“请八仙”在当地被视为一件非常慎重且重要的事情,八仙吹奏者在当地受到很高的尊重。
   四、入棺
   当死者在梦床上停留一定时日以后,要由道士看时辰确定入棺的时间,所谓“入棺”,就是将死者由梦床移入棺木内;棺木是用当地盛产的杉木切割而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棺盖、棺身、底托”,长约180厘米,宽约50厘米,厚约25厘米,外部用油漆漆成黑色;装棺由死者的儿女、媳妇等完成,装棺前先在棺材底部四周缝隙处涂上蜡,接着均匀的铺上三层纸钱,一切准备妥当后,按照道士算好的时辰准时将死者装入棺木内,然后在所有空隙处用死者以前穿过的衣服以及死者儿女穿过的干净衣物填满,并将头摆正,这样做的目的是祈望死者今后公平的保佑其儿女、儿孙幸福安康;最后盖上棺盖继续摆放堂屋内供亲戚朋友祭奠。
   五、祭奠
   祭奠,即亲戚朋友对死者的看望和表达的哀思。当死者停留在堂屋的几天时间里,死者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里探望,给死者烧香祭拜,慰问死者亲属,孝子要向所有登门看望者下跪磕头,以示对客人的感谢。
   此外,在停留的几天时间里,道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天道士都要安排三场法事,每次两到三个小时。道士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人为主要道士,负责做法事及主唱道词,其他三人为辅,敲锣打鼓附和道士念唱道词,所有孝子则要披麻戴孝肃立道士身后静听道士念唱,到一定时候还要下跪、磕头,有时还需绕棺木行走,在这些过程中,还要进行挑花、供奉茶、果等;最隆重的莫过于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所有宾客都已到齐,将由道士主持念唱祭文仪式,首先是主家的,随后依次是舅家、姑妈家以及死者的每个女儿家,内容主要是向所有客亲介绍死者的生平简历及在世的为人处事等;当地侗民非常看重这些法事,认为这是对死者的隆重祭奠,这些过程具有当地突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当地侗、苗、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六、出殡
   出殡是按照地理先生算的时辰将死者从家里抬出,整个过程将遵循一定的规程。抬重人员由五、六十名青壮年组成,他们每八人为一组,每组负责一段路程的抬重任务,由工头安排;出村的路线是与家属协商确定的,当地习俗规定,不得走重复的路线,孝子们在前面披麻戴孝跪拜,每走一小段要跪一次,抬到村口一空地处还要停下并举行简短的吊唁仪式,首先,长子在道士的主持下到棺木前进贡茶和糖果,所有孝子磕三个响头,随后由孝子念唱祭文;仪式结束后,所有送葬队伍只能在此目送抬重人员将死者抬至山上,随行人员只允许死者直系儿子同行,所有女人不可再往前行,家属在此烧香烧纸,痛哭流涕地祈祷死者一路走好,最后家属在此将死者所有衣物及用品进行焚烧,寓意为死者所有物品均由死者一起带走。
   七、下葬
   当地下葬一般为土葬,并以此为厚葬,所有亲戚朋友均隆重的前往吊唁;墓地的选择将由地理先生根据死者死亡的时间及死者的生辰八字推算得出,先确定东南西北某一方向,然后由地理先生和死者的儿子到这一方向踩山,看看死者适合埋葬哪一地点,并由地理先生确定具体位置和朝向,打上桩子,上山的那一天由负责打井的人大清早把坑挖好;待到下葬时刻,抬重人员将死者抬到后,地理先生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在坑的周围淋上鸡血,口中念念有词,随后,死者的大儿子下到坑中在四个角烧点纸钱,并放上朱砂,这一切做完后,抬重人员将棺木放入坑中,经过地理先生确认摆放的位置后,抬重人员齐心协力填土埋葬,同时将坟墓垒好,整个埋葬就算结束了。如是在外死亡或非正常死亡者将不能摆放家里,只能在野外实行火葬,亲戚朋友都不能靠边,只由几名男性近亲属悄悄草葬而已,此为贱葬,这在当地人看来是属于不吉利的事情,人们非常忌讳。
   综上所述,黎平北部山区侗族的丧葬仪式是当地侗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习俗,有其个性特点,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凝结。它对于我们研究这一区域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研究这一区域各民族和平相处,文化共荣,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区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贵州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参考文献:
   [1] 齐柏平.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模式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2] 秦秀强.侗族丧葬文化及其在当代的矛盾性[J].贵州民族研究,1993(01).

标签:侗族 丧葬 田野 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