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创业 > 正文

强横_强横与安分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陈峰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等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在《光明日报》副刊、《美文》等发表散文多篇。
  
   在攻打寿春(今安徽寿县)城时,赵匡胤乘坐一艘皮船进入城壕水中督战,城上突然弓弩齐发,张琼为了保护主帅,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阻挡飞矢。结果他大腿被射中,箭镞深入肌骨,坚不可拔,他一时疼痛得昏死过去,史称“死而复苏”。张琼不愧为军中豪杰,返回营地后,他要来一满杯酒,痛饮之后令军医破骨拔箭,“血流数升”,他却神色自若。
   张琼死后,派去调查的官员回来反映:张家并不富裕,所谓“家无余财”,仆从也不过三人而已。不用说,给他定的大多数罪状皆系子虚乌有。太祖听罢才知冤屈了张琼,因此责问石汉卿道:你说张琼有家丁百人,现在何处?石某倒也机灵,马上回答说:张琼所养的人,都是以一敌百的壮汉啊!这话说得巧妙,虽然骨子里是在强词夺理,可天子竟也不再深究。
   张琼与杨信两位河北同乡,共同投奔了一个主子,又曾干过同样的工作,但彼此的结局却是一枯一荣,两厢形成鲜明的对照。时代使然乎?性格使然乎?抑或还是两种因素交织而成乎?要下一个明确的定论,还是很难,因为详细的记载都已缺失,更有诸多隐秘的内幕不为人所知。不过,他们俩不同的处世风格,倒确实为后人留下值得咀嚼的话题。
  
  要说宋朝初年的那批武将,张琼和杨信虽然不是其中声名最显赫者,却也是握过禁军实权的要角。两人因性格脾气迥异,命运与结局遂大相径庭,一个最终被逼自杀,另一个则荣至而归,由此或许暗合了“性格决定一切”这句话。
  
  不怕死的张琼
  
   在五代那种军阀混战的岁月里,兵燹不息、社会动荡不说,即便是王权也更迭频仍,朝纲败坏,而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乃在于武力因素失控的结果,就连当时目不识丁的武夫悍将都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一时,野心勃勃的将帅无不招兵买马、招降纳叛,胆大妄为者还争先恐后地挤到政治舞台的前列亮相表演。
   未来建立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出任后周朝禁军殿前司首脑之日,也逐渐聚集起一批自己的势力。张琼便是彼时赵匡胤身边的一名亲随军校。
   说起这位张琼,祖籍在河北大名府馆陶县(今河北馆陶县),他出身行伍世家,父祖几代都做过河北藩镇的牙将。此人长得粗壮威猛,膂力过人,且射术高超。要说张琼最大的特点,就是强横无比,拼打起来不顾死活,遂以硬汉的身形折服众多壮士。由此,他被赵匡胤收为帐下卫队头领。
   张琼追随主帅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其表现之勇猛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一次,在与南唐军水战中,赵匡胤的坐船被敌军战舰包围,对方一员勇士持盾挥戟猛冲过来,众人都抵挡不住。在危急时刻,多亏张琼一箭将其射倒,才打退了对方的攻势。
   随后,在攻打寿春(今安徽寿县)城时,赵匡胤乘坐一艘皮船进入城壕水中督战,城上突然弓弩齐发,张琼为了保护主帅,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阻挡飞矢。结果他大腿被射中,箭镞深入肌骨,坚不可拔,他一时疼痛得昏死过去,史称“死而复苏”。张琼不愧为军中豪杰,返回营地后,他要来一满杯酒,痛饮之后令军医破骨拔箭,“血流数升”他却神色自若。这一幕颇似以后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公刮骨疗毒的描写,旁观的赵匡胤不能不大为赞叹。如此看来,张琼可称得上是赵大帅帐下的第一条好汉。
   宋朝开国伊始,外有地方藩镇林立的威胁,内有功臣统兵大将的掣肘,再加上大批积习已久的跋扈将士,都对天子的权威和地位构成极大的威胁。
   出身武将又熟知军旅习气的宋太祖赵匡胤,自登基之日起就不能不考虑收兵权的问题。但只有自己腰杆子硬,才能收拾对手,若要腰杆子硬,便须牢牢控制禁军队伍,而禁军的核心又是皇帝的宿卫亲军。于是,太祖即位后马上就任命张琼典领宿卫亲军,不久又授予其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的军衔,并加封给刺史的官衔,也就是说张琼获得了中级武官的待遇,这当然是天子对这位猛将的信任和奖赏。
   在开国天子身边,张琼担任扈从职责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皇弟赵光义任殿前都虞候,是张琼的顶头上司,也是太祖皇帝安排在禁军重要统军机构中的自家人。自家兄弟加上亲信,当然是控制禁军的最佳搭档。
   建隆二年(961)七月,赵光义升任开封府府尹,殿前都虞候一职便空缺出来。当考虑殿前都虞候继任人选时,天子钦点张琼接任。之所以如此,显然是首先考虑到此人的忠心,但其威名和震慑力也是重要的因素。太祖当时就对身边人说:殿前卫士如狼似虎者不下万人,非张琼不能统制。从御口中说出的这句话,正说明殿前司掌管的京师禁军将士既枭悍善战,又是何其难制,而张琼则具有足够的控驭能力,大概论武艺论胆气都无人能出其右。
   值得注意的是,张琼当日的身份还只是一员中级军官,资望俱浅。因此,太祖皇帝在发布任命书的同时,将他的头衔越过团练使直接超迁为中高级的防御使,但其地位仍不能与那些节度使级的将帅相比。从职位来说,殿前都虞候之上还有殿前正副都指挥使,通常由节度使级的大将担任,至于殿前司原本最高的军职――正副都点检,则已空置不再委任。由此看来,张琼虽位居禁军殿前司的第三把手,却是最受信任的一位,这正是太祖以小制大的一招。
   正是这位张琼,两年之后却被皇帝赐死,其缘由颇值得回味。
  
  强横的代价
  
   从宋代有限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张琼脾气暴躁,素无心机,对待同僚下属时常蛮横无理。一句话,他里外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粗汉子,这自然与其身世和性格有关,也属五代以来大多数武人的旧习性。然而新朝已然诞生,天子重礼法讲秩序,尤其痛恨武夫悍将专横跋扈、破坏规矩。于是,昔日司空见惯的行为便难容于朝廷。
   张琼出任殿前都虞候后,成为统率京畿禁军的重要将领,他严厉管束部队,下属无人敢违犯军纪,军界的同僚也都让其三分。可张都虞候待人总是大大咧咧,无所顾忌,但凡看不顺眼的人,张口就骂,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宋初以来,太祖皇帝最大的担忧是发生兵变造反,故对带兵的将帅防范心极重,时常派人刺探军中动向。有两位叫史?和石汉卿的武官,就是天子的心腹耳目,不免也常到殿前司打探将校的表现及隐私。这让张琼感到大为不快,便当众凌辱史、石二人,出口骂他们为巫婆,因此引起了对方的切齿仇恨。张琼做事又常常缺乏考虑,不免干出几件惹人注意的事来。如他曾擅自挑选官马骑乘,还曾在以前征讨河东李筠之乱后,将李筠的家奴收归已用。这些看似末节小事,一旦若被加上联想,也能构成罪名。
   乾德元年(963)八月 ,史?和石汉卿在查知了以上两件事后,便向天子密告张都虞候私养部曲百余人,再进一步说他作威作福,搞得禁军们都十分惧怕。此外,他们还汇报张琼曾污蔑诋毁过前任都虞候、皇弟赵光义。太祖听了这些报告,自然十分恼怒,就下令将张琼抓来当面讯问。
   谁知张琼性格刚烈倔强,自认为有功于朝廷,所以在天子面前既不承认那些诬陷罪名,又不服气,估计言语间也多有莽撞。于是太祖龙颜震怒,当即下令拷打,早已怀有报复之心的石汉卿立即奋起铁挝,向仇人头部猛击,直到张琼几乎气绝时,才被拽出皇宫,转往御史台继续拷问。在行走途中,张琼苏醒过来,知道不免一死,经过明德门时便解下腰带,托人带给母亲。随后,张琼在御史台被很快定为死罪,旋即被昔日救过的主帅、当今的天子赐死,也就是被逼自杀,地点在开封城西的井亭。
   张琼如何自杀的一幕,因记载阙如不得而知,想必颇为凄惨。
   张琼死时年岁几何,史书也没有记录,一个倒霉的跋扈武夫又有谁会去注意?根据他各方面的情况推断,其卒年大概只有三十多岁。
   出乎天子意料的是,张琼死后,派去调查的官员回来反映:张家并不富裕,所谓“家无余财”,仆从也不过三人而已。不用说,给他定的大多数罪状皆系子虚乌有。太祖听罢才知冤屈了张琼,因此责问石汉卿道:你说张琼有家丁百人,现在何处?石某倒也机灵,马上回答说:张琼所养的人,都是以一敌百的壮汉啊!这话说得巧妙,虽然骨子里是在强词夺理,可天子竟也不再深究。
   事已至此,天子只得传诏为死者安葬,对张家予以抚恤,因张琼之子尚幼,遂将其兄张进提拔为营级指挥副使的小官。
   考究张琼冤案,不能不令人深思,史、石二人以不光彩的行为捏造了“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一员握兵大将,事后却未受到惩罚。显然,太祖将错就错,以此警示武臣们遵守规矩、安分守己,不信的话可以瞧瞧张琼的例子,纵然护主有功的亲信大将有了嫌疑,随意诛杀也在所不惜,何况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到开宝二年(969)五月,石汉卿在随天子征北汉时被一枝流矢击中,随之落水而死。随征的将校闻听“无不称快”。这也算是迟来的报应。
   无独有偶,张琼冤死后三年,又发生了一件相似的事件,只是当事人的结局没有那样悲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乾德四年(966),正当朝廷在京城南郊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天活动时,有人向天子密告承担维持秩序的殿前都指挥使韩重?有不法行为,竟私自将天子的亲兵变为自己的心腹。闻听此言,太祖大怒,既不了解也不调查,就打算诛杀韩重?。说起来,韩殿帅可是太祖称帝前的老部将,直接参与了“陈桥兵变”,为大宋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作为开国功臣被授予节钺,并一直担任殿前司主帅之职,也是昔日张琼的顶头上司。
   韩重?被告发与拟定杀头的事非同小可,宰相赵普深知天子猜忌心过重,此事纯属误会所致,若不劝阻的话,造成的影响将太大。于是,赵普便对太祖说:亲兵,陛下总不能亲自管辖,还是需要有人来带。假若韩重?因谗言被杀的话,就会人人惧怕,谁还敢再替陛下管带亲兵。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原本听起来耸人听闻的事,冷静地排除添加的猜想成分后,又不算什么问题。经过赵丞相的劝说,天子怒气消退,韩殿帅才幸免于难。虽然如此,到次年二月,韩重?还是被解除军职,调为外镇节度使。
   在处理完韩重?问题后,太祖为了防微杜渐,避免再发生类似事情,专门下了一道诏书,禁止京师禁军将领和边防监护使臣挑选骁勇士兵作为亲兵卫队。
   在本朝初年,张琼狱案算不上一件大事,后世史家也没有多少议论,至于发生在韩重?身上的未遂案件,同样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然而这两件事却对周围的有心人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谨慎的杨信
  
   宦海莫测,荣辱无常。张琼被赐死后,留下的遗缺由叫杨信的一位军官接替。
   杨信原名杨义,后因避太宗皇帝赵光义名讳才更名,这自然是随后的事,但后世却几乎已不知道杨义这个名字。杨信祖籍河北瀛洲(今河北河间县),家世不详,他大概属于寻常农家子弟,因乱世而从军。
   杨信也是在太祖开国前就追随左右的小校,但他与张琼强横的习性迥然不同,其为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谨慎本分,虽无值得一提的战功可言,倒也颇受主帅信任。本朝创立之日,他在禁军中任下级军官。不久,便先后迁任铁骑军、控鹤军都指挥使,加领刺史头衔。不过,彼时他的地位和声名都远在张琼之下,不仅是张都虞候的下属,按照当时军队中盛行结拜的传统,他很可能也是张都虞候的结拜小兄弟,若非发生张琼狱案,他恐怕永远无法超越这位张大哥。
   张琼于乾德初年被冤杀后,太祖亲自挑选谨言慎行的杨信接替殿前都虞候一职,以防止再度发生前任的问题。为了使杨信的身份与殿前大将的地位相符,天子又特意像昔日特赐张琼那样授予杨信防御使头衔。
   杨都虞候带兵到底比前任张琼稳重,尽职尽责外,便是安分守己,毫无跋扈逞强之举,因此各方都无闲言,天子也甚感满意。不曾想到乾德四年(966)三月间,也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韩重?遭人诬告并差点被诛杀的同一年,杨信忽然染上怪病,嗓音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发声了。太祖听说后,亲自幸临其宅探望,并赐给二百万钱的一笔巨额慰问金。看到杨信虽然不能说话,与人交流有些困难,但身体其他部分依然正常,太祖遂决意仍然保留他的原职。翌年,又进一步超授其隆高的节度使官衔。蒙受如此旷世恩典,口不能言的杨信从此愈加谨慎履行职责,以回报朝廷。
   宋代官方史籍称:杨将军“忠直无他肠,故上委任之不疑”。据说,杨信身边有一个名唤玉奴的家童具有体察主人言行的能力,每每入朝上奏,或在军中传令,杨信只需在展开的手掌上比画几下,这位童仆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主人的意思,所以不仅不影响对天子表白赤诚,而且能照旧戒敕部属,“众皆禀令,军政肃然”。
   在韩重?罢任殿前都指挥使后,哑巴杨将军以都虞候的身份独掌殿前司达六年之久,始终受到皇帝的信赖,这的确在中外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杨信在殿前司管事期间的事迹不多,史籍上主要记载了两件突出表现:开宝二年(969)十月,太祖皇帝在一次郊野狩猎活动后,察知亲军中有人图谋作乱,当天夜晚便派宦官带密诏召杨信入宫。在杨信的指挥调度下,卫士们迅速出击,一举擒获二十多名不法之徒,及时消除了一场危险的阴谋。
   他做的另一件事,也令天子大为感动。某日,太祖在皇宫后苑水池中督练亲军演习,这些赳赳武夫们肺活量都极大,对练起来喊声竟远震宫墙之外。杨信的衙署正在宫廷玄武门的外侧,忽然间听到宫内的厮杀声,他顾不得穿戴正式朝服,当即便带人冲进宫廷后苑。天子看到身穿黑袍便装的杨信来到面前,便对他说:没事,朕教他们水战,所以发出喊声。杨信一看没有意外才告退出去。望着爱将远去的背影,太祖对身边的侍臣们赞叹道:这可真是一位忠臣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开宝六年(973),杨信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同时仍继续拥有节度使的官衔。须知殿帅的军职加上节钺的头衔,可是令当年多少武将终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虽然从有关杨信的记载中看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战功,但只要悉心管好京师驻军就已经足够了。
  
  荣归背后的隐情
  
   开宝九年(976)冬,太祖皇帝突然不明而死,具有最大谋害嫌疑的皇弟赵光义即位。新天子也就是太宗皇帝登基后,首先是笼络人心,除了封赏皇弟赵廷美、皇侄也是太祖之子赵德昭、赵德芳几位皇亲,宰相薛居正、沈义伦和枢密使曹彬等以下诸位大臣外,还赏赐给殿前都指挥使杨信、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白银各六百斤,殿前都虞候李重勋等三位将领则各得赏银三百斤。
   当收买人心的事做足以后,太宗便开始对朝中的许多重要职位进行调整,即陆续排挤先帝的亲信旧臣,同时提拔自己的班底人马,这种政坛“换血”现象实属正常,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使然。
   当许多文武宿旧离朝之日,掌握禁军重要实权的先朝旧臣杨信却保留了下来,这倒是件怪事,一个哑巴将军怎么会连续受到两朝的赏识?连一些在朝的官员都有些看不懂。其实若深究此事一番,也就不难理解。太宗深知杨信为人,知道此人从来安分守己,不属于那种好出头惹事之辈,自然不会对自己的帝位构成威胁,而保留其人其位,既可显示自己的大度,又可收到安抚军心之效。故而杨信得以继续留任殿帅之职。
   的确,在太宗朝的头两年半里,杨信一如既往地谨慎履职,尽忠尽责,对稳固新天子的地位做出了贡献。不过,他依然是常驻京城内的殿前司衙门,没有统兵出征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建立赫赫战功。时光就这样匆匆度过,作为军界地位最高的将军,他在荣耀与寂寞中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杨信最终病死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里,此时正是太宗即位后的第三个年头,实际换代的时间则仅有两年半左右。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杨殿帅临死的前一天,多年的失音痼疾突然消失,就像当初患病时那样来的迅速。消息报至宫中,太宗皇帝甚为惊诧,马上幸临其家探视。望着天子关切的目光,病榻上的杨信哽咽不已,不断表达着自己感念两朝知遇之恩的话语,说到感慨之处不禁泪流满面。太宗对杨将军则一面好言安慰,一面厚加赏赐。但病魔却不松手,次日这位宿将便撒手人寰。
   遗憾的是,杨信地位够高了,却也未留下死亡时年岁的记载。要说国史馆里肯定有记录,要怪只能怪以后修史的文人粗心或者不关注武人,所以才使后世无法获悉这一信息。还是大胆推测一下,他享年大约在四十七八岁左右。
   杨信死后,朝廷给予优渥抚恤,追封其侍中的高官头衔,他的两位兄弟杨嗣和杨赞也因此获得提拔。总之,与倒霉的张琼相比,杨信可谓荣至而归,在九泉之下足以笑对列祖列宗以及同辈们了。
  
   以上都是宋代正式文献的记载,似乎完整而无懈可击。但是,仍然有件事令人无法释怀,那就是杨信患哑疾的问题。
   时隔千余年后的今天,仔细翻检有关杨信的一生资料,再联系当时帝王心理、朝政走向以及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不免使人对杨信的哑疾心生疑窦,杨信是否真的患病变哑?他染上哑疾的时间,为何恰好与韩重?遭到诬告的事发生在同一年?如果确实是哑巴的话,他何以到临死前一天突然又能说话?面对这些疑问,都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猜测:素来谨慎的杨信看到前任张琼和上司韩重?的连续悲惨遭遇,一个被逼自杀,一个虽幸免一死,却被驱逐出朝,他不能不心惊肉跳,深受刺激。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为了保护自己,便装起哑巴来,以此打消太祖对自己的戒备。而太祖在杨信变“哑”后也的确更加信任,不仅赐以重金,越级提拔为节度使,而且将殿前司的最高职务也交给了他。到太宗称帝后,在人事大清洗的情况下,他虽然不属亲信,却继续得到重用,长期掌管京师禁军大权,这让他更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是,在人前装哑实在是太憋屈和不舒畅的事,坚持十余年就更为痛苦,所以临死之前要一吐为快。这当然又是后人的猜想,在史籍中是绝无如此片言记载。
   安分守己的杨信,成为宋初武将羡慕的榜样,只是变成哑巴的事让人搞不懂,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一个无法破解的千古之谜。而那位强横的张琼,死得很明白,是被天子逼死的。
   最后要说的是,张琼与杨信两位河北同乡,共同投奔了一个主子,又曾干过同样的工作,但彼此的结局却是一枯一荣,两厢形成鲜明的对照。时代使然乎?性格使然乎?抑或还是两种因素交织而成乎?要下一个明确的定论,还是很难,因为详细的记载都已缺失,更有诸多隐秘的内幕不为人所知。不过,他们俩不同的处世风格,倒确实为后人留下值得咀嚼的话题。

标签:强横 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