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作文 > 正文

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三专题的第二课《辛亥革命》。本次说课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中的第二节,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学习很有必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说出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说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说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其次,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一方面上课状态比较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理

性思维能力已有了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三、 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播放电影、视频资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一些情景资料,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将大家带入了辛亥革命的学习当中。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见板书。(30分钟)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而且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就像坐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一样,山川河流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例如展示法国邮票上把一条巨龙切割成几短,说明瓜分中国,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然后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我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然后设立思考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初中时有学习过)在治国理念上有何

异同?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提高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内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性的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解,学生们仿佛回到了1912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无奈和软弱。让学生们明确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是导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本课整体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来作为总结。

4、板书设计

采取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一、背景:

必要性:清廷腐败,民族危机加深

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高潮:中华民国 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三、结局与评价:

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评价:

1)、性质:

2)、功绩:

3)、不足:(原因分析)

5、布置作业。

篇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

txt">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与设计。

首先是教材分析:

1919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近代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所以,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情况,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通过对辛亥革命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教法学法

教法是: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实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成果留给学生,把情感传播给学生的教学任务。

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不仅让学生学会历史,而且达到会学历史的目的。

三,教学流程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屏幕展示孙中山照片,大家知道他是谁吗?跟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入第九课的学习。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个标题:1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2 武昌起义 3 中华民国的成立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个问题。(板书)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显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提纲中的空白,这种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又完成了对基础知识的的掌握。

通过同学们的探讨得知,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把三民主义做为领导革命的旗帜,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基础。

这也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板书)

我对这个问指导,通过探讨得知:1911年10月十日的武昌起义是由武昌新军首先打响的,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因为这一年是

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取得了全国各省的支持和响应,清政府的统治从此土崩瓦解,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也就是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板书)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我对这部分问题是这样处理的: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大屏幕呈现以下问题:1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2 中华民国成立即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教师进行指导,讨论结束后,每组有一人进行发言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每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环节,不仅突破了本课重点,而且解决了难点。

通过探讨得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小结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受到了什么启发,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派一代表发言,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是我们认识到:孙中山领导的这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还要认识到:正是有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承“振兴中华”的口号,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学习共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后我将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课后练习,来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四,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框架式的向我们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篇三:辛亥革命说课稿

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学八年级川教版《中国历史》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的第三课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使中国在政治上走向近代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在本学习主题中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知识结构

本课内容由三个子目组成,一是辛亥革命的酝酿;二是武昌起义;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3、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时间、人物);

武昌起义的时间;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 宪法)。

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概括。

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和相关事件

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和方法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探究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初步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让学生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学生收集的关于孙中山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学习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积极进取精神。

4、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为中华民国的成立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因为学生在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存在困难。

二、学生

1、知识:大部分学生对孙中山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能力:“信息技术与五五教学法”的长期实验,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以感性知识为主,学习兴趣比较浓,思维敏捷。

3、情感:具有初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法和学法

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法

因为在新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应遵循三个原则:即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坚持两个“面向”即面向所有学生;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各类学生,切实作到由重“教”向重“学”,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所以选择了以上的教学法和学习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教师:充分备课,将学生进行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准备收集孙中山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影视等)、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图片、收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相关资料、辛亥革命影响的相关资料,向学生提供学习的网址和参考书目:https://history.ntzx.cn/;https:/www.laoluo.net;

书目:《辛亥革命史论文集>>中的《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和《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学生:按教师的分组分别做准备。

目的是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

2、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剪自《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的部分场景。以直观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将学生带进《辛亥革命》。引入语:由武昌起义引发的辛亥革命已成历史,那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段历史?审视这段历史呢?

3、学习新课:

整节课分为三大版块:一是铭记辛亥革命;二是探究辛亥革命;三是心得与疑问。

1)铭记辛亥革命的具体步骤是:

首先:让学生按老师要求通读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显示在屏幕上,内容为:

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名称、时间、地点、人物)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纲领、机关刊物、三民主义C、武昌起义的时间、人物D、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宪法)。E、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且要求学生落实要点,做好笔记,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知道学习本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充分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所长,独立思考,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

其次: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内容为A、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B、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第一组:说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二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第三组: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吗?为什么?第四组: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统治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孙中山的革命目标达到了吗?为什么?C、交流探究达成共识并形成文字,推选一位代表准备发言。当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将探究的问题显示在屏幕上,并配以图片,提示学生,播放轻音乐;然后分别到各组进行指导,并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通过这一活动,让老师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铭记基础知识,加深和提高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展示该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内容有 A、阅读的成果、

B、提炼后的资料或图片C、该组探究的问题答案。有不同意见的组可以补充。相同的内容不须重复。教师则调控课堂,对表达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激励学生发言,对发言好的进行及时表扬,对发言较弱的给予及时鼓励。

最后:发言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互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评价,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代表发言和师生互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在活动中学习巩固基础知识, 突出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突破难点同盟会的

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2)探究辛亥革命:老师抛出观点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然后将赞成辛亥革命成功了的学生作为正方,将赞成辛亥革命失败了的学生作为反方,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具体步骤是让相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交流,老师将辩论思考的方向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显示在屏幕上;内容是辩论思考的方向: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的不足;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人教版初二辛亥革命评课稿)不断的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及结果等方面启发学生,让他们打开思想的阀门,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辩论后,再让没有加入任何一方的学生发言,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地方,又有失败的地方。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不足;让学生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初步能力;突出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心得与疑问

一是知识内化: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默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学生的默写情况;同时屏幕上显示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内化。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总结得失:让学生在该课中的最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写下来,为以后的学习所借鉴;提出在本节课还想知道的问题。目的是巩固、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一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享快乐,共同发展。

附学习目标测试题

1 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强学会B.中国同盟会C.中华民国D.兴中会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中国同盟会C.建立民国政府D.三民主义

3.武昌起义爆发于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9年5月4日D.1949年10月1日

4、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么看?为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的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本课由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一节较重要的内容,对中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极为重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处理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活动及影视资料来处理.

本课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处理方法: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总结来突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认知基础,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客观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及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理念.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过多媒体展示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学法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影视资料及讨论等,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在设计本课时,我本着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理念,课堂开始就让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观看图片及设疑等方法点拨课堂重点,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振奋人心的一件重大事件.

继而,设疑"全国人民是经过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抗日根据地 "将学生思绪由兴奋引入思考,然后出示子目: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使学生确切理解中共正确的作战策略与全民参战的的结果,也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及时而必要的,为全面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本子目中主要采用引导,质疑等方法,落实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本课第三子目内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本课重点,我组织学习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本内容联系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五次战争,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纵深比较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较全面的历史思维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主要由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我采用边授课边解疑,最后归纳小结的方式完成.

八.说课后作业

面对当前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史实等行径,我强调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提高警惕!

标签:辛亥革命 人教版 评课 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辛亥革命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