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新闻 > 正文

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与林纾翻译的影响_如何适应特定的语境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和林纾两位伟大的翻译家的翻译目的、原著选择和语言运用的影响。阐明了严复和林纾翻译的社会效应,即他们的译文对当时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更新,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改革方向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认为对译本的评论不可和这一译本产生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相分离。
  关键词:严复;林纾;特定历史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众所周知,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三字翻译标准, 但他自己在其翻译作品中却未遵循这一标准。这是为什么呢?同时,林纾作为一位爱国的翻译家,曾与他人合作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以解放中国人的思想,开拓中国人的视野。但为何在翻译中他却任意删减原文? 这些问题值得探究。笔者将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研究其对严复与林纾的翻译目的、原著选择以及语言的应用的影响。
  一、对翻译目的的影响
  翻译不是一个简单而机械的过程,译者也并不是原文的奴隶。翻译过程受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译者从自身的翻译目的出发而对原文进行选择。
  近代中国是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在此期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进行了疯狂地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和1898 年百日维新失败之后,进步的中国人从往日辉煌的旧梦中清醒过来,逐渐认识到中国濒临灭亡,中国人也将沦为他国的奴隶。因此,当时主流的政治意识是唤醒中国人民,赶跑外国侵略者。严复和林纾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目的必然与这一主流的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给张元济的一封信中,严复曾这样写道:“复自客秋以来,仰观天时,俯察人事,但觉一无可为。然终谓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即使朝廷今日不行一事,抑所为皆非,但令在野之人,与夫后生英俊洞识中西实情者。日多一日,则炎黄种类未必遂至沦胥。即不幸暂被羁縻,亦得有复苏之一日也。所以摒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1]这些文字正充分体现了严复的翻译目的。
  林纾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与王寿昌合作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取得成功之后,他带着明确的翻译目标,开始了自己的翻译事业。林纾相信小说能改变人的思想,认为翻译小说是救国的一个很好方式。在《黑奴吁天录》的《跋》中他写道:“ 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2]通过阅读林纾的小说,当时的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与精神文明,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
  二、对原著选择的影响
  很明显,译者在选择待译作品时不仅仅考虑到原著的文学魅力,而会选择与译入语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作品进行翻译。严复不仅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并且对西学很有研究,他共翻译了11 部作品,而每一部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为唤醒当时无知的中国人,他第一个系统地引进西方哲学。1898 年,严复选择了赫胥黎的《进化与道德》而非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进行翻译,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当时的中国人所需要的是革新的思想,而不是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在书中严复引入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等观点,使当时的中国人意识到如果不起来斗争,将很快沦为西方列强的奴隶。1901─1902 年严复翻译了《原富》,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建立并一步步走向富强的过程。这是第一本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书,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影响。
   林纾并不懂英文,但他很擅长古文,因此,他的翻译都是在与别人的合作下进行的。林纾共翻译了180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其中23 部是哈格德所著,7 部是柯南道尔的作品,5 部是狄更斯的作品。为什么他会选择这些作品来翻译呢?选哈格德是因为他的作品多为漫的爱情故事,与中国的传统小说相似,更容易为当时的读者接受。柯南道尔是一位侦探小说家,而侦探小说以其激动人心的情节,紧张的气氛和神秘的背景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这虽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当中的浪漫爱情故事截然不同,但却与公案小说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大多以惩治罪恶,伸张正义为主题,而这一点恰恰是林纾所要表达的思想之一。
  三、对译作语言使用的影响
  严复在其翻译作品中使用的是汉代以前的文字和语法形式。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曾批评严复的语言过于儒雅,不适合当时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但事实上,严复这样做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决定的。首先,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学规范。在中国,自唐朝以来,所有的正式文章几乎都用古文来书写的。一直到19 世纪,古文在中国的文化多元系统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人们也都擅长于用古文写作,且看不起用通俗文字所写的作品。其次,这是由严复的目标读者所决定的。他的目标读者是光绪皇帝,士大夫阶层以及那些受过教育的读书人。正是以儒雅的古文作为华丽的外衣,他在翻译作品中所倡导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等理论才得以被这些读者们所接受。同时,林纾也选择用古文来翻译,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首先,林纾本人非常爱好古文。从小他就对中国的古典文学,如《汉书》、《史记》等很感兴趣。通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学习,他成为了一位古文专家。其次,由于林纾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是小说,而小说在当时是被认为粗俗文学的。因此,林纾所用的儒雅的古文正好给他的翻译作品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也为他作品的广泛传播铺平了道路,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林 纾,魏 易.黑奴吁天录[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3]严 复.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谭晓丽.简评《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兼谈引进西方理论与译学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2-114.

标签:语境 历史文化 特定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