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作文 > 正文

创新精神作文 [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进行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展以转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鼓励冒尖,鼓励特长生参与各种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研究,将利于个性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观念;情境。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更主要地承担起创新环境的营建者、创新知识的提供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学习的评价者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者的角色。本人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每个人不一定有出众的才华,但每一个人经过教育努力便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书育人。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就意味着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能够好好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好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便是伟大的教书育人。要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兴趣能力,老师首先应该博学多才。一位兴趣单一或只关心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对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位教师;一位兴趣广泛、博学多识的教师,对于需要多种营养的成长中学生来说,则是一位大师,是一位可以满足多种需求的百科全书。一切的教书育人应该从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增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在演练思维体操的黄金年龄,能否为孩子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才是思维的天职。什么时候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能够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成功了。这是一个需要给孩子勇气和鼓励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孩子就失去了成功的信心。所以我们更加坚信: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我们教师的教书育人,我们的引导应该首先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一个人的成功体验多了,才有可能建立自信,进而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若长久得不到有效的指引,一味经历挫折失败,他们创新的勇气谈何而来?!
  
   二、加强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在学生的脑海中也有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烂苹果(土豆、地瓜等)有酒精味?为什么用蓝黑墨水写的字先显蓝色后变黑?加碘盐是加的什么物质?教学中若把这些“为什么”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到教学中,学生肯定既感兴趣又会受益匪浅。反之,若把重点知识孤立的当成知识点去学、去实验、去做题,似乎只是一个学习任务,这些知识与实际应用可能有很大差距。如问:“怎样检验室内空气因煤气泄漏是否达到爆炸极限时”,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若稍加指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室外把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内把水倒掉,再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外检验即可。)这样学生对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也活起来了。再如有一报道:“一环卫工人进入下水道工作时因硫化氢中毒而死亡”的事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办法除去下水道中的硫化氢气体,使工人能安全地工作。学生的措施五花八门,有的加入碱溶液,有的通入二氧化硫气体等不切实际的方案都出来了。分析原因后,问:向下水道鼓入大量空气是否可行?很多学生持否定态度,理由是硫化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会排出,通过在通风橱演示此实验,结果是可行的。因通到底部的强劲空气流足以驱除密度大的硫化氢气体,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了基本知识不一定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所以,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某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讲解其在生活中的妙用,以启迪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如学习葡萄糖的性质时,讲解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验糖尿病的原理及病情的诊断方法(医院最早使用的方法)。并说明当前检验糖尿病的改进情况,由于氢氧化铜悬浊液稳定,测试时把尿液和班氏试剂混合后微热即可,根据变色情况可判断葡萄糖的含量,以诊断病情。随科技的发展,又发明了“多功能尿液检测试纸”,它的使用更方便,病人可自检。学生对这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特别感兴趣,既能巩固、激活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心态。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时,教师先讲清楚氢氧化亚铁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果学生未能观察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却是灰绿色沉淀。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索原因:①为什么要用新制备的硫酸亚铁溶液?②为何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底部,慢慢挤出氢氧化钠溶液?③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硫酸亚铁、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换一瓶已经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以除去溶解的氧气,再进行试验,先得到了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成灰绿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采取什么方法能使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氧化速率减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最后选用在新制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终于得到了白色氢氧化亚铁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
   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唤起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演示铜、锌、硫酸原电池时,可创设下列问题情景:①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有什么现象?②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有什么现象?③插在稀硫酸中的锌片与铜片中连接一个电流计有什么现象?④电子为何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上为何有气泡产生?锌片的质量将有何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如何变化?⑤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两级各发生了何种反应?⑥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来分析该装置是何种装置?正、负极各是什么?
   通过设计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探究、综合,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总结出原电池的组成、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能量的变化。最后再联系实际提出问题:①为什么钢铁制品易腐蚀?②新型氢氧燃料电池负极通入什么物质?电极反应是什么?正极通入什么物质?电极反应是什么?电解质溶液是什么?
   这些问题情境拓宽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发挥了学生联想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贯穿于化学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对教材中的实验习题,我总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遵照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名称、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讨论等,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实践证明,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工业经济时代需要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创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标签: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 化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