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霜燕情节:燕绯霜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对瞿秋白先生最初的记忆是第一次参观家乡常州建造的瞿秋白纪念馆。依稀记得在一个宽敞的屋子里,雪白的墙壁上挂着许多装裱精美的黑白照片,旁边附有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挂在最醒目位置的一幅照片,是一个穿着白色西装、戴方框眼镜的文弱青年。他用一种深沉、倔强,近乎叛逆的眼神审视着眼前的世界。父母常常仰望着这张照片,告诉我:“瞿秋白先生是我们同乡呢!”才记事的我难得看到父母脸上的这种骄傲,心想:这个有着拗口名字的秀才,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不得不承认,从我第一眼看到那幅醒目的黑白照片,我就认定了,秀才先生(瞿秋白)是个很好看的人。很难说他美,因为美丽这个词汇在他身上太不合适。以男子的标准衡量他的相貌,削瘦的脸上缺了两道剑眉,被生活重负加厚的眼睑也少了些独到的神采,他的相貌缺少男子的伟岸。若换以女子的容貌标准,那眉眼倒确实有几分俊俏;可不怎么优美的唇型似乎破坏了先生特有的秀气。再仔细看看,眉目间却是一番别样的柔情。那是诗人才拥有的才情,带着少许少年勃发的叛逆与汹涌,让人回味无穷。
  
  二
  
  记得赵鑫珊先生说过:“伟人是经线,亿万群众是纬线。”赵先生的这句名言对我们这代人影响深远,可见时代对伟人精神的推崇。像秀才先生这样的伟人应该受到我们的崇敬。但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我很难将照片上的那番柔情与伟人相挂钩。伟人这个称呼太遥远,而秀才先生对我而言,却是一个曾经在这座城市的某间小屋里真实生活过的人。归根结底,与其说我对他的感情是对伟人瞿秋白的崇敬,不如说是对同乡的秀才先生的迷恋。
  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或句子概括一个人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像秀才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历程的人。不难看出,一个人灵魂的最突出表现应是矛盾,就以此描述秀才先生的精神,确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秀才先生的矛盾是优美的。他可以成为一个封建主义仇视者,激进地高喊:“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也可以作为一名诗人,闲适地念出:“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他愿意满怀激情地跻身革命,誓要造就“不死的事业”;静下来,却会突发奇想,为好友鲁迅捎去一面梳妆用的小圆镜儿。他称自己不是“旧时代的孝子顺孙”,仍为英年早逝的母亲提笔言恨,令“蓝衫添得新泪痕”。这些矛盾就如他的才情一般,是他灵魂生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这些矛盾,他就只是伟人瞿秋白,而不再是那个好看的秀才先生了。
  秀才先生的精神在他的眼神中被表达的酣畅淋漓。再看那些照片,圆圆的镜片下,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他无法遮挡的情感,有对妻儿的脉脉柔情,有对故土的萦萦牵挂,有面对病痛的折磨与生活的重负时,身为男儿却无法扭转现实的悲凄,有面对侵略者、反动派难以抑制的敌视与仇恨,也有面对生死的平静与坦然。这些决不是秀才先生被称作伟人的所有理由,但这绽放出一名诗人心中的汹涌情怀。
  
  三
  
  有时我会仔细品评纪念馆墙壁上干涩的数据与文字,感受着一代伟人的杰出与英勇,眼眶中开始闪烁感动,不过,也仅仅是感动。客观地说,我对秀才先生的理解很狭隘,因为我的年龄与阅历与伟人瞿秋白相去甚远。没有经历过风浪的我会迷恋一个诗人的才情,却不懂得崇敬一个伟大革命者心中的汹涌。颓废的这一代总喜欢用欣赏音乐剧时的眼神,迷醉地看待生命的起落,我不例外。我很迷恋秀才先生对死亡的洒脱。我可以想象,一个诗人,为自己的所爱奉献出了一切,当一切倾倒一空之后,面对终结,又再次选择了珍惜。
  秀才先生死在一个寂寞的夏季。刑前,他会把自己打理得很干净――他一定爱干净,就像待嫁的女子很爱美丽一样――他会借来一件没有沾血的囚衣,用梳子蘸上水把头发理整齐,拽着衣角坐上囚车,留心衣服不要变得更皱些。到了刑场,拣一块干净的草地,盘膝坐下。或许会再向军官讨支烟,借个火,深深吸上一口,再缓缓地将烟雾吐出。他看出了士兵们的不耐烦,便点点头,说句“行了,开始吧”。于是,就在那一瞬间,无数颗子弹向他飞来,直直地穿过了他的身体。血液疯狂地从伤口喷出,绽放出残艳的红花,很美。如果他可以看见的话,一定会这样想的。刑场上烟草燃烧的气味依旧新鲜,可秀才先生呢?他是否真的抛弃了所有属于人间的牵挂,在初夏的微风中嗅到了秋季的清凉,去追逐他爱的轻盈?
  我想,秀才先生不愿过早死去。因为他是个有才情的诗人。他懂得去发现并评判人间的美,在他认为值得留恋的美的事物上倾倒出他所能给的所有最真挚的爱。也因为他有才情,所以他的爱太多。这个人间有他的钟情的伴侣杨之华,有他深爱的女儿小独伊,有他难以割舍的事业,有他共患难的同志与战友,有他钟爱的秋霜,有他追逐的飞燕,有他美丽的家乡,甚至有他生活过的囚牢……但是死亡不懂得选择。于是他学会了洒脱。他说过“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面对坠落,他必须明白在还能飞翔时取舍。他的洒脱中包含着太多的苦――即使割舍了躯壳,他也无法割舍灵魂中太多的爱。他希望自己变得更从容,因为他不愿面对敌人展现心底的最美――即使他们只是不同路的过客。他又怎能真正地洒脱?即使死前,还在选择,用最后一点儿时间策划着自己的终结――他仍然珍惜自己的躯壳。
  因为,他是个诗人,其次才是革命者。
  
  四
  
  秀才先生是属于秋季的,他生于冬季,卒于夏日。对他来说,春与秋都是神秘的。像所有的诗人那样,他有着天生的好奇,向往一切神秘与未知,他一定深爱着这两个季节。因此他向往春日江南的飞燕,覆盖了秋季的冰霜。但他更爱秋天,因为水乡常州的春季是那样的葱郁、浓烈,如浸泡在湖水中的艳阳。但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春天,一生苦水中的挣扎将他的春天描绘得太过残忍。秀才先生给自己定名“秋白”,他一定难忘深秋浅浅的白色冰霜。他想让自己像霜一般干净、晶莹,想让自己来去潇洒,所以他选择了自己衷情的事业,选择了诗与共产――在他心中,这便是最美的秋天。
  在这样的秋天中,秀才先生所珍惜的太多。他会希望自己变得强大有力,守护所爱的一切。他是那样清瘦、文弱,但他仍在战斗――以他自己的方式。人们有时会把秀才先生当成鲁迅精神的继承者,因为他同鲁迅一样倔强、坚强,一心要用自己柔弱的抗争,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秀才先生喜欢用惊世骇俗的文字引起人们的争议――他并不在意文字后的荣辱笑骂,只是希望成为精神上的巨人。正是因此,即使当他误入歧途,陷入事业低谷时,他依旧那样平和。与激进的人们相比,他似乎更有力,可以用冷静的爱继续他的追求――他要化作飞燕,为人间衔来春天。人们说他只是书生,于是他就做回书生,提起笔,用他的诗,爱与才情革命。而革命,为了变得强大,强大到有足够的力量守护心中的一片晶莹。
  
  五
  
  我仍然喜欢欣赏黑白照片上的秀才先生的微笑。我可以逐渐从中懂得他对祖国故土的深恋。他将憔悴与枯槁化解在浅笑中,化解在对霜与燕的爱中。或许那可以称作是精神,一个诗人革命者用珍爱的一切描绘出的精神,中国的精神。
  秋霜中的燕儿,飞翔便是一切。
  (指导老师:王利琴)

标签: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