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绿色供应链:企业竞争新利器】国之利器竞争法宝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伴随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战略的展开,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穷的价值,打造一条绿色产业链,是企业在追求永续经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且恒久的课题。然而,这也将是一把双刃剑,究竟“绿化”供应链带给企业的是产品升级还是贸易壁垒?这些都在考验着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那么,企业又该怎样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完美 胜出?
  
  产业链上的绿色竞争
  
  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绿色竞争力。正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是综合整体实力一样,要想具有真正的绿色竞争力,就不能仅仅体现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上,还必须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包装、运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各个环节上都实现节能环保,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
  何为“绿色产业链”?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它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提出的。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阶段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阶段和回收阶段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众所周知,传统的供应链是由物料的获得、经过加工或制作而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再将产品送交至客户的手中而形成的上下游网络。它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作业流程,通过绵密的架构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较之传统的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则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不仅考虑资源运用效率,而且还考虑了综合制造及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货商、制造商、经销商、用户和废弃物处理商,保证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得、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最后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冲击影响降至最小,资源效率的运用达到最高。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近年来取得的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规模巨大的出口加工产业,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在向西方国家输出廉价产品的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倾倒在自己的“后院”中,空气、水体、土壤等都面临着污染的威胁,一些地区早已埋下了公共健康隐患。传统的发展模式再也难以为继,中国工业必须向“绿色制造”转型。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正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绿色大考。2007年8月11日,欧盟EuP指令正式转化为欧盟成员国的法规。它是继RoHS和WEEE两项绿色指令之后,欧盟设置的第三项“绿色壁垒”。这次指令直指生态设计理念,第三次“绿考”也由对产品的绿色检验上升到对企业的绿色考核。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制造”要想成功转型,实现绿色制造的根本在于成功打造一条绿色供应链。如果大型企业一味关心价格和质量的话,难免会诱使大批供应商为了赢得订单而竞相降低环境标准,在环境表现上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全球性“向下竞争”。为此,大型企业和零售商的领导者必须正确认识环境污染可能将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积极采取行动,加强其供应链条的环境管理。
  而就国际范围来看,绿色供应链管理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欧美等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掀起一场“绿色革命”,领先的全球企业正在推动供应商履行环保的责任。许多跨国公司,如宝洁、雀巢、特易购和联合利华,正推出新的举措,重视供应链的绿色管理。许多美国公司都相信,联邦政府会在未来几年内就气候变暖问题立法,企业相信,在政府颁布法规之前就采取行动,而不是被动应对,将使他们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并被消费者视为可信赖的企业。而当供应与采购实现对接,谁说绿色供应链不会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下一站风景?
  壁垒还是动力?
  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国内企业表现的是“又爱又恨”。所谓“爱”,是因为多数企业都明白一个道理,“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不仅是一个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为,也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当前的企业在注重其竞争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其自身的社会形象。越来越多的重要客户已提出作为供应商应该拥有一整套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绿色供应链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产品的品牌形象,扩大产品市场。而生产原料的节约则降低了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从而使得消费者能以更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安全、更环保的产品。
  然而,这些乐观预期都是针对已经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的企业而言的。对于许多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绿”(环保)与“金”(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零和游戏。它们分别处于跷跷板的两端,在环保上的投入成为侵蚀利润的成本,而利润的增长就意味着削减了环保成本。
  在学术界,这种矛盾心态也一直存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鄂晓梅认为:“发展中国家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一些标准或技术,即使要达到那些标准,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商务部贸易与投资专家组成员、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宇更是表示了莫大的担忧:“对我们来说,(壁垒因素)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今后碳税等新的因素加入进来,麻烦会更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也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分歧。有人认为长远来看这些因素是结构升级的促进力量,是摆脱过去增长方式的外部途径,是一种推动力,但对具体的企业来说,调整需要时间。”然而,多数专家都认为,壁垒因素仅仅是暂时的,有关环境、安全的要求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应被视为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它不是特定针对中国市场的……短期内对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削弱,但长远来看是有帮助的。而且,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无论对劳工还是对环境,实际上更多的好处留在生产地了。
  不仅如此,当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供应链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市场和贸易关系的关键特征。用某业内专家的话来说,“如果不从供应链去努力,厂商可以把污染环节外包出去。其结果是掌握品牌的大企业声称自己的产品越来越绿色,而其供应链环节的污染得不到控制,实际上产品生命周期污染可能更严重。一旦周边投诉激烈,或者管理趋于严格,就关了这个厂,搬到地价更便宜、管理更松的地方去,甚至厂名都不变,继续以原有的名义供货。”显然,从品牌采购商来说,管理供应链责无旁贷。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球贸易规则中的共识。《华尔街日报》曾援引Liz Claiborne Inc.负责职业道德与法规遵循的副总裁达里尔?布朗(Daryl Brown)的话:继劳工问题之后,环境污染已成为新的热点。
  在当今国际社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措施已经被逐渐采用,显著的例子就是许多欧洲工业化国家确立了相关的环境法规,让生产商为其产品的逆向物流负责,包括旧产品和工业废品的处理。另外,一些全球性的企业,比如IBM、施乐公司等均已采取有效措施,整合他们的供应商、批发商等,改善设计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产品的可重用性,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如何玩转绿色供应链?
  
  就当前来看,尽管绿色供应链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国际趋势,然而,在事实上,众多的国际品牌在庞大的采购链条和网络中,或者不动声色地延续着对污染企业的采购,或者鞭长莫及、受到蒙蔽,难以实现对供应链的完整监控。在这方面,享誉全球的沃尔玛超市为众多企业在绿色供应链方面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以“平价”著称的沃尔玛同时也是精于计算的“省钱达人”,它在做“绿色公司”的同时,也不忘要省钱――如今,它给众多的供应商们灌输的一个观念就是:“绿色就是金钱!” 为此,沃尔玛选用了第三方审核机制,委托一些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到工厂去观察和了解人权、环保、安全、用料等情况,看是否符合其采购的标准或者某些行业标准,他们提交的报告,就将作为其选择供货商的依据。从质量开始,延伸到劳工人权和生产条件,再延伸到用料、安全、环境政策和环境友好程度。尽管不少供应商叫苦连天,但却又必须主动去适应沃尔玛的这种标准,否则其产品将无法进入沃尔玛超市。目前,这种第三方审核机制已经在中国企业间逐渐推行,虽然有些中国工厂主将这种审核戏称为“买猪看圈”,并对不同品牌的反复审核感到疲惫,但这一趋势已无可回避。
  沃尔玛在对供应商进行“绿色供应”要求的同时,自己也在环保上下足了功夫。沃尔玛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自己要做“绿公司”,同时还“逼”它上游的供应商一起做“绿公司”。沃尔玛企图用“绿色”手段,找到降低大家――沃尔玛、供应商、消费者、社会――成本的方式,从而实现多方的共赢。
  而具体到国内其他企业,如何才能打造出一条完美的绿色产业链?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首要之务是企业必须具备绿色的经营理念,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企业愿景及使命宣言中。同时在经营思维方面必须改变原有的心态,将企业的未来与环境的永续性画上等号,肩负起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或环保活动。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上,皆需从环保与生态考量的角度出发,除了财务营收之外,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更要考虑到。
  其次,有效的采购和供应管理对企业的成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地、连续地获得合格的、适量的、价格适中的原材料、服务和设备,对于任何企业的生存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要求供应商在市场上采购绿色原料、采用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来达到源头控制。企业选择供应商时,除了对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等指标加以考核,还要加入绿色评估要素,确保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
  除此之外,企业必须意识到,当今的供应链已经不再只是关于科技、库存、配送中心或物流等话题。如今,企业必须越来越关注日益凸现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与流程标准,这些标准为企业监督、调节和报告整个供应链中的社会和环境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在这方面,宏观政策将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中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鼓励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完善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等,为公众提供了网络数据平台,能够查阅环保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发布的31个省和300个地市级的环境质量和企业环境监管记录与数据。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将成为辅助企业维持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创建和维持高效的、透明的、道德的供应链的催化剂。FIC

标签:供应链 竞争 企业 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