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调档函 > 正文

[从疾病到隐喻的心路历程]疾病隐喻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给我们讲述了许久以来人们附着在疾病之上的各种隐喻,包括隐喻产生的原因、隐喻的意义指向、隐喻的公众影响等。她对疾病隐喻的批评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她的隐喻的文化阐释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而我只选择其中关于桑本人和她文章中谈到的心理学角度这一点来看她如何揭开附着在疾病之上的隐喻的面纱。
  关键词:疾病;隐喻;心理学;体验;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苏珊?桑塔格是当代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桑塔格就一直活跃于美国文坛,“她在文学、文化、摄影、电影、政论等诸多领域呼吸和思考、开拓和挖掘,所生产的批评都是第一流的,散发着偶像般的光芒长达四十年;以至于人们只能概括地说:她是一位深入诸多领域的独创性的思想家。”[1](p3)在《疾病的隐喻》里,桑塔格开篇提出:“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2](p5)她的目的就是揭开附加在疾病之上的面纱,“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2](p5)桑塔格做这样的论题,并不是灵光一现的冲动想法,而是自身心理发生机制沉淀的结果。
  一、 主体的心理体验
  1975年,42岁的桑塔格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这对于正值中年的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患病期间,医生曾对桑塔格讲她再活两年的几率不到百分之十,也有医生断言她只能活半年。在医院里,她目睹一些病人总在为自己的疾病而自责,似乎自己得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下流病,医生的抑郁猜测和周围病友的痛苦眼神、亲人的怜悯态度令她倍感痛楚。另外她还注意到,从医院发来的信件上没有邮局的邮戳,好像邮件有什么羞耻的密秘,周围的种种反常迹象令她颇感震惊,因此桑塔格开始查阅各种资料。她了解到,癌症不过是种严重的疾病,通过各种医学手段的治疗患者可以回复到健康王国的公民身份,但人们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各种隐喻,对他们的歧视和毫无根据的指责,更增加了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从而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痊愈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由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桑塔格希望通过理论分析,能够破译隐喻神话,消除附加在疾病身上的无根据的意指,去“平息想象”,“从意义中剥离一些东西”[2](p90),减少社会对疾病的无谓猜测和想象,平息患者的痛苦,至少在精神上让他们得到缓解。
  不管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还是文艺理论的提出,主体的心理体验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是在什么心理基础上才能产生这些创作动机呢?心理学中提出了“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两种不同的概念。“所谓缺乏性动机,就是基于人在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而产生的动机。”[3](p143)而丰富性动机,“不是为了解除缺乏或痛苦,而是一种寻求刺激和满足的动机。”[3](p144)根据这两种概念的解释,可以很容易地推论出,桑塔格正是在缺乏性动机的心理基础上才开始创作《疾病的隐喻》,开始将批评的视点投入到潜在于每个公民身上的疾病上来。桑塔格自己的患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促使她思想开始转变。得病前,桑塔格沉浸在文学艺术中,热衷于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得病后,她开始从被隐喻覆盖的疾病世界中看到不一样的影子世界,里面的意义并非真实,只是对恐惧和无知的牵强阐释。她从自身体验出发,联系周遭病人的苦痛,认为可怕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对某种疾病的灾难性想象,是遮盖了真实的文化假象,这样日积月累,简单的疾病就被赋予了复杂的文化上的隐喻,让人避之不及。桑塔格在她的人生体验中,经历了这些文化上的认可缺乏和心灵上的痛苦,因而开始着手揭开对疾病的无谓阐释以及文化上的无理隐喻。
  二、 隐喻的心理角度
  从桑塔格给我们的文化批评和历史分析中,我们发现,关于疾病的隐喻并不是现代的产物,而且它的指涉范围也很广,包括道德、社会、政治和心理层面的意指。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被更多地指涉到道德层面、政治层面,而关于心理层面的解读,桑塔格在她的文章中也给读者做了一番解释,虽然在她看来,心理因素施加的隐喻意义更值得批判,但我们还是有必要来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疾病的阐释原因。
  阐释,是指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的心理行为。[4](p6)自古人们附着在疾病之上的隐喻,就是对某种疾病不了解之后做出的另一种意义的阐释,而对现实世界的阐释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对应的“影子的世界”。“阐释于是就在文本清晰明了的原意与(后来的)读者的要求之间预先假定了某种不一致。而阐释试图去解决这种不一致。”[4](p7)然而,作为创造意义的阐释者并不是去“涂改或重写文本,而是在改动它。但他不能承认自己在这么做。他宣称通过揭示文本的真实含义,只不过使文本变得可以理解罢了。”[4](p7)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对“隐喻”的理解,就借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解说:以他物之名名此物。因此,隐喻便不再是隐喻,变为事实,是事物的真实含义。
  疾病历来都没有得到客观、科学地看待,古代世界对疾病的思考,被认为是上天惩罚的工具,要么针对某个群体,要么是某个个体,所以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如果有比较重大的疾病或者流行病肆虐,都被认为是人类做错事的恶果。即使到现代,这种认知观念依然流行,只不过没有那么多的神秘感和因果报应论。但倘若某个人患了重大疾病,患者本人则被谴责对该病负有全部责任,是他们在不经意间造成了自己的疾病,某种意义上讲,在心理上暗示他们的行为活该使自己得病。其实,关于疾病的心理阐释,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医疗手段还没办法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做出科学解释,所以心理病因和心理疗法就名正言顺地占据了主导位置。例如十九世纪的结核病和二十世纪的癌症都被认为是情绪导致,不同的是一个被看作是具有浪漫气质的,另一个则是偏激的。心态导致疾病,这种对于疾病的心理学解释会一直持续到人们真正找到疾病的发病原因,例如结核病的浪漫气质解说一直到结核杆菌的发现才偃旗息鼓,而对于癌症来说,当今社会已然没有了早期对“癌症=死亡”的绝对解释,人们在面对癌症、谈论癌症的时候也从容淡定了许多,但一天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和彻底的解决方法,人们心里依然对癌症有抗拒性和排他性。而心理学理论就会一直承担将责任置于患者身上的反面角色,将他们归类为“他者”,被社会所排斥。
  三、 总结
  桑塔格关于疾病隐喻的批评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她的隐喻的文化阐释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我只选择其中关于桑本人和她文章中谈到的心理学角度这一点。虽然桑塔格对人们妄加于疾病上的心理学解释不赞同,但我觉得即使是反面教材也有必要拿出来让大家来探讨,以致从这些反面理论观点中抓住它的根源来自何处,从而生发新的观点。在桑塔格发表《疾病的隐喻》时,褒贬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息,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我认为单从桑塔格激起了人们对于疾病的隐喻的文化反思这一点来看,她已经成功了。
  注释:
  [1](美)卡尔?罗利森,利萨?帕多克.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M].姚君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郝永华.《疾病的隐喻》与文化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8,第4期.
  [6]井莹.驱散疾病王国隐喻的阴霾――论苏珊?桑塔格中期作品中的疾病主题[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标签:隐喻 心路历程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