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

社会科学方法论

期末论文

题 目:从《中国历史研究法》看钱穆的史学方法论

思想

学生姓名: 宋舒赟学 号: 专业班级: 汉语国际教育17班指导教师: 赵鸣岐

摘要:《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先生讲述他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的主要著作之一。纵观全书,贯穿其中的不仅是钱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担忧和思考,更是其极具现实意义的史学方法论思想。本文试图从钱穆先生其人、钱穆先生史学方法论思想内容及其对史学研究的启发三个方面来论述对钱穆先生的史学方法论的看法以及阅读《中国历史研究法》后的感想,并且试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对当代学生和青年学者的影响。

关键字:历史研究方法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传统文化

引 言

“历史是什么,怎么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是历代学人孜孜以求的问题。”①近代以来的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解释,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更是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瑞典马悦然教授评价钱穆时说到:“钱穆在本世纪的中国史学家中是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②钱先生一生的史学著作和学术著作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现代史学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作者其人及本书简介

(一)作者其人

钱穆( 1895~1990) , 字宾四, 江苏无锡人, 著名历史学家。他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并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他以《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一举成名。

(二)本书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钱穆先生1961 年在香港的8 次演讲汇集而成的。2001 年由三联书店重版。这本书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社会史等六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和方法。此书还附录了他早年的两篇论文《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这篇文章中体①刘西真、王娜.《读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大众文艺.2012(16)

②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现的思想与正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钱穆史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

钱穆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不仅撰写了丰富的史学著作,还继承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史学研究方法作了很多阐述。史学研究方法实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具有普遍性和原则性的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亦称为史学研究方法论; 一是史学研究不同层面和领域运用的专门方法,也称史学的具体或专门研究方法。③钱穆对此都有相当丰富和精辟的论述。本文主要就其史学方法论思想作一初步分析。

(一)注重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特殊性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钱先生在开篇就给历史定义了三种性质。即, 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这三种性质是他后文所论述的研究不同历史的方法的共同基础, 在钱穆先生的几讲中共同的观点就是: 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 必有其特殊性。

历史研究应当注重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特殊性, 就是要求研究者从历史本身出发, 而不是从主观出发来研究历史。如,中国史的进步似乎不重在社会经济方面,而重在政治制度方面。若论经济状态, 中国社会似乎大体上停滞在农业自给的情况之下。然而中国政治制度由封建到统一、由军人政府到士人政府、由士族门第到科举竞选, 实有层累的演进。钱穆重视历史研究的特殊性, 是因他十分强调民族性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他说, 历史不仅是文化生命, 还必须是民族文化生命, 没有民族特征和精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民族是历史文化生命创造的主体, “文化必有一主体, 此主体即民族”④。

钱穆先生所强调的历史研究贵在求其不同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特殊性,实际上,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片面强调历史研究的普遍性和以西方历史发展模式为标准来衡量与评价中国历史的做法的有力批判, 具有现实意义。当然, 钱穆过于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特殊性, 忽视了如何寻求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普遍性, 也是片面的。

(二)通与变相结合

历史研究所以要通与变相结合, 是由历史自身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决定的。历③刘卫、徐国利.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 史学月刊.2002(10)

④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第43页

史研究做到通与变的结合, 这是钱穆先生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首先,研究历史既要有会通的眼光和方法, 又要明变。其次, 钱穆认为, 历史研究的会通和明变应当结合起来。

钱穆关于历史研究必须将通与变相结合的思想,在历史观上本源于《易经》的通变史观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思想,而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思想。钱穆对司马迁备为推崇,说“究天人之际”和“通古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

今之变”十个字“可以说乃是史学家所要追寻的一个最高境界,亦可说是一种历史哲学”。此后的中国史书“都不能有太史公这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伟大理想和伟大见解了”。⑤钱穆的贡献在于,他吸收了近代西方生命哲学和文化生命史观的一些观念,对历史生命的通变及其相关的历史研究法作了现代意义的诠释,使中国传统的史学通变思想在理论性和时代性方面获得了重要发展。

(三)通与专相结合

“通”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方面是指对客观历史的通盘了解,另一方面是指对与历史学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与此相对应,“专”涵义应该是: 一是指对社会历史各个领域的具体了解, 二是指要深入掌握历史学本身的知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一讲是“如何研究通史”, 后面七讲分别对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和文化史的研究法作了详细阐述,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必须讲究通与专相结合的思想。首先, 通专结合, 应做到通史研究与专门史研究的结合。其次,通专结合, 是指历史研究应该具备的一种知识结构。

钱穆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史观、中西学术传统的本质及特征等方面出发, 对历史研究通与专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和精辟的阐述。他犀利地反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界一味追求西方学术重视学科分类, 而忽视学科会通、片面重视专家之学的风气, 进而提出了通与专相结合的史学方法论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四)考据与义理相结合

钱穆认为, 历史研究既要重考据, 又要讲义理, 遵循考据与义理辨证结合。他十分⑤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民书局.1980年.第92页

重视考据, 说:“讲历史该有考据, 不能仅凭思想。”⑥ 同时, 不能只讲考据, 尤其是将考据学等同于史学。他又认为, 治史更贵讲义理和思想。历史考据要有义理的指导, 不能离开义理来考据。历史研究需要考据来明辨是非, 然而,“要是非不谬, 那都有关于义理”⑦钱穆先生不仅对历史研究必须将考据与义理相结合作了深人阐述, 而且对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片面强调考据或义理,割裂考据与义理的做法及其实质和危害做了十分尖锐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当今,钱穆所批判的历史研究风气依然存在, 他的独到的见解实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警世之言, 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钱穆史学方法论思想的启发

钱穆先生的史学方法论思想是由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决定的。由于他坚决主张以中国传统史学为本源复兴和建立中国现代新史学,轻视西方史学,反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方法的西化趋向和风气,所以他的史学方法论思想既有浓厚的传统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性,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一)以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钱穆先生写本书的目的是:“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⑧而钱穆先生也是一生“为故国招魂”,主张以“温情和敬意”对待中”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反对历史研究和学术研究中的各种形式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治史态度与方法,强调史学的治用,主张以史学来经国济世和复兴民族文化。

总之,由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钱穆研究学问的最后落脚点是落在文化问题上,他毕生治学的宗旨,人生的终极关怀就是关心中国文化的传承,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震撼冲击下,中国文化传统何去何从的问题。

这就启示青年学者们力求在认同中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坚定的捍卫者、承传者,以史学来阐明中国民族文化的真历程、真面目与真精神,以史学来阐⑥钱穆.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第45页

⑦钱穆.史学导言.中国史学发微.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第42页

⑧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序言

篇二:钱穆 中国历史研究法 书评

以史为经,以文为玮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书评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6月,169页,ISBN7-108-01529-3

【摘要】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①钱穆先生如是说。钱穆先生自局势动荡的三十年代开始,一直站在维护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从中国的历史著眼,肯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反击"西化"论者贬低本族文化的论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考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强调中国文化的长处和价值,以重振民族的信心。

【关键字】文化、爱国主义、责任感、创新

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史学界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钱穆先生也逐渐改变了治学的方向,把治学重心由“考史”转为"著史"。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就是其中之一。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应东北沦陷后教育部要求开“中国通史”课程的要求,以通史和文化为其总题,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六个分题,并以文化这一总线索贯穿始终。通读此书,不难看出钱穆先生深厚的历史修为和文化底蕴。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思想深度,以及蕴含其中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都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意义。由于钱穆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优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的学者,更为此书注入了潜在的人格魅力。

一. 形式和内容

1.内容全面具体,详略有当

本书虽然仅仅八讲,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并时刻穿插着对中西历史文化,发展背景,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对比介绍,并在每一讲中都详略有当的阐明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表现钱穆先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怀。

2.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本书开宗明义,以“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贯穿始终,总讲题为如何研究中国史,并在全书的每一讲都始终渗透着文化这一总主题。不仅如此,作者在前一讲中提出的问提,还会在

后几讲中有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如作者在第一讲中提出注意研究历史的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那么在后几讲中我们就会看到作者有进一步的补充阐释。全书在每一讲中都遵循着提出问题、阐释问题、概括总结、提出方法这一总的行文思路,清晰易懂。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等,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并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的空间。

3.恰当的运用表现手法

作者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用的比喻新颖独特,使得晦涩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

②如作者以“西洋历史如一部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 这一比喻来说明西洋历史和中国历史

③一个是划分开来,各有起讫,另一个则是前后相承,不可分割。而以“七巧板”的板块移

动规律来比喻历史文化变迁须有步骤,有选择则更是巧妙。作者还常用设问手法,以给予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对比的手法更是贯穿始终,中西文化、地理、经济、习俗传统、宗教等的对比,历史人物之间的对比,不同的历史名词,命题的对比,借此辅助作者更好的解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而举例论证方法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的议论紧凑严密。

二. 思想价值

1.宣扬爱国主义传统,彰显民族精神,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者在第一讲和附录中就说道:“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④“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这不是空

⑤空洞洞的爱,他应该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认识

历史,不至于盲目崇拜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泛滥,才能看清祖国的未来。作者指出,甚至远在欧美各地的华侨,都能赤手空拳,凭他们的一份智慧技巧和劳力血汗,争取生存,甚至头角峥嵘,这说明我们中国国民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已经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者借此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作者提出:“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

⑥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甚至许多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便知今

天的天下兴亡,我们也是在责难逃。”作者列举了如此多的人物、史实,就是为了说明,即使不得志、不成功、无表现,我们每一个国民也有责任承担起祖国复兴的重担。

2.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文化认同,重建文化自信

此书中作者强调各个历史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独创性,作者列举了中国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全国皆兵、军人不干政的军事制度,赋税制度、盐铁官卖、节制资本、调节物价的经济制度,地方自治,藩属统治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历史上先进的制度,呼吁国民认同、尊重并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骄傲。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作者认为那些说“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

⑦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的观点是必须否认的 。作者更强调说“世界上唯有

⑧中国人无地域偏见,无民族偏见,而能高揭一文化大理想来融通各地域,调和各人群”。

作者以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既以强大的融合力延续了数千年,它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是无法被取代和轻视的,中华民族的国民重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3.拒绝全盘西化,坚持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强烈呼吁近代的中国人,不必因为一时科学落后,就全面否定本民族文化,全盘西化,我们的文化是坚韧性最大,持续力最强,推拓力最大,融化力最强的文化,自有其存在

的价值和借鉴意义。作者提出“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

⑨有的旧历史、旧传统,以为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我们偏要勉强学

步,则所谓落后,便真成为落后,而无法追上了。故中国今后最要急起直追者,却不是追随西方,乃在能追随中国古人那一种自创自辟的精神。”⑩说明我们不必全然抄袭模仿西方,可以采人之长,补己之短,采取扬弃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亦不能将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作者还借经济史上之种种发明,如钞票,近代山西票号之信托制度等金融措施,来增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启示我们可以在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上,自己因地制宜,别有建树。作者更是以身作则,给读者示范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实例。作者一反西方规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中国社会之最特殊之处,根据中国社会中同时有士、农、工、商之四民,称中国社会为“四民社会”。又根据社会中士的地位之变动将中国社会再细加划分为“游士社会”“士族社会”“门第社会”“白衣举子社会”“科举社会”,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一味抄袭,牵强比附。为后继者做了好榜样。作者强调,任何一文化系统,必有其优点与长处,当然也必有其劣点与短处,不能说专对自己寻瑕求玷便是好。要保留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却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扬弃的态度,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之处,进行文化创新。作者对“西化论”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作了坚决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振兴提供了有理论参考价值的新方案。

4.呼吁历史学者和历史教育者树立使命感

1)对历史教育者

作者呼吁广大历史教育者“应该澄清当前流行的一套空洞浅薄乃至于荒谬的一切历史叙述。我们应该设法叫我们中国人知道真正的中国史,好让他们由真正的知道,而发生真正的情感。”11作者衷心希望“全国史地教育界同仁,固当益自奋励,肩此重担。而在提倡史地教育的行政长官,以及关心此问题的爱国学人,则希望不断地给与我们以鼓励与助力,乃至于给与我们以宽容与期待,莫要把此事业看轻易了”。12

2)对历史学者

作者呼吁更多的历史学者致力于先生历史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创作。“旧史翻新的工作,我们也没有人认真去做。我们前一辈的未尽责任,将这些任务都卸给我们。我们如再不尽责,这也是一时代悲剧,总该有人来负起此责任的。13”并进一步之处史学学者的责任是指出中国历史以往之动态,即其民族文化精神之表现。作者希望史学学者能够从现在做起,不再犹豫和迟疑,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弘扬中国历史的使命感。作者对历史研究的现状充满忧虑,“目下由于写的人少,看的人也少,史学变成独家冷门货,无可选择,也无从评价。这须要有人多写,多比较,自然可望不断有更好的新货新花样出来。”14呼吁更过的人热心于史学,贡献一生精力来研究中国历史,希望能为中国新史学号召起一批自告奋勇的义勇军。

3)钱穆先生的学术建议

钱穆先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历史学术问题给予广大的历史学者们以参考和借鉴,并衷心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最终得以解决。如在第二讲中提出的“就清代之藩属统治言,亦尚有中国传统美意在,实在还值得今天我们来再行研讨”“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兵役制度,直到今天,亦仍有现代性世界性之意义,而值得再加研究”15的建议;还有在第三讲中提出的“鄙意若要研究中国社会史,除正史外,最要材料,若能用中国的地方志与家谱配合参究,必然可能有许多宝贵的发现。所以特地在此提出,请诸位有志作此项研究者注意。”16的建议。给予学者们提供参考。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治学态度上对历史学者们进行启示,“昔人治史,先从一方面再转别方面,久之各方面俱到。今治国史,苟能于政治制度上,或于食货经济上,先事寻求。事实可以范围理论,而理论不足以改变事实。超越事实

空言理论,则理论尽可有千百样不同,而事实则只此事实。此乃所谓历史,虽千头万绪,不胜浩繁,须虚心耐烦以求认识。”17其实历史学者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有怀疑精神,敢于否定权威,实事求是,不懈的追求历史真相。

三. 缺陷

1.一些极端观点有失偏颇

1)作者的民族本位文化观虽有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侵略的一面, 但亦有对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面。如作者在第四讲中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太过于侧重工商业,而忽

18略了农业,这实是一大纰谬”就不免有些极端。

2)作者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对中西文化之异的宏观把握有些地方有失偏颇,有的归纳和总结仅仅停留在中西文化的表层现象上, 没有找到它们的根本差异之所在。而他强烈的民族本位文化立场又导致了他对中西文化时代差异的忽视。

3)作者对西方哲学历史认识思想没有作系统的研究和借鉴, 这使他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陈旧落后,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其中还不乏矛盾和混乱之处

2.不可避免的时代和思想局限性

1)由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厚爱, 使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过分倾向于理想化, 为此他要求人们应全面地认同传统、肯定传统、回归传统, 因而对传统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 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惰性缺乏自觉的、深刻的理性分析。造成了片面性。

2)钱穆先生将西方学术文化视为一种物质性的文化,是低于中国道德精神性文化的,“他把道德的终极人文价值视为道德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决定力量, 实际却是贬低了科学与物质经济力量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终走向了唯道德主义”。19因此对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很少吸收,且常作贬低。反映了他思想的时代和民族局限性与保守性。

钱穆先生在时局动荡之时,为弘扬民族文化,鼓舞国民爱国精神,增强国民文化自信,谱写了这一“以史为经,以文为纬”的伟大篇章,尽管由于时代和思想局限性,还存在许多不足,然而,只是给予我们的坚持爱国主义,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的启迪,就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①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上册,页1。

②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页。

③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42页。

④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页。

⑤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1页。

⑥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10页。

⑦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1页。

⑧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22页。

⑨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6页。

⑩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74页。 11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7页。 12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69页。 13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4页。 14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5页。 1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9页。 16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1页。 17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54页。

18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9页

19中国知网《浅谈钱穆史学方法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刘博雷 葛利荣 刘叔才

篇三:读《中国历史研究法》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 目录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 ........................................................................................................... 1

第一讲:如何研究中国通史。 ........................................................................................... 6

第一,历史的整体特征: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 6

第二:从历史的“大变”与“小变”中把握历史规律。 ........................................... 7

第三:研究历史的三种途径 ........................................................................................... 8

第四:国人讲史的传统:史才、史识与史德 ............................................................... 9

第五:研究历史要随着时代不同而不同 ....................................................................... 9

第二讲: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 ......................................................................................... 10

第一:政治的要点在于制度 ......................................................................................... 10

第二:“封建”之争:中西历史的差异性 ................................................................. 11 第三: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考试、监察制度、户籍制度、军事制度等的历史价

值与现代意义 ................................................................................................................. 12

第四:研究制度史的两要点 ......................................................................................... 14

第三讲:如何研究中国社会史 ......................................................................................... 16 第一:中西社会形态的差异:不能用西方学者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套用中国历

史。 ................................................................................................................................. 16

第二: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 ......................................................................................... 18

第三:方志、家谱对研究社会史的重要作用 ............................................................. 21

第四: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 ................................. 21

第四讲:如何研究中国经济史 ......................................................................................... 22

第一:作者对经济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的看法 ......................................................... 22

第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 ......................................................................................... 24

第三: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变迁 ..................................................................................... 25

第四:古代经济思想的现代价值 ................................................................................. 26

第五讲:如何研究中国学术史 ......................................................................................... 27

第一:中国学术的特点 ................................................................................................. 27

第二: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纲: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 ............................................. 29

第三:中国史的主要精神向往:“善” ..................................................................... 31

第六讲: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 31

第一:作者的历史观 ..................................................................................................... 32

第二:历史人物分类 ..................................................................................................... 33

第七讲:如何研究历史地理 ............................................................................................. 35

第一:中国历史的舞台是固定的,其历史也是统一的。 ......................................... 36

第二:中国文化扩展的特点 ......................................................................................... 38

第三:中华文化的新生 ................................................................................................. 39

第八讲: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 ......................................................................................... 40

第一: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 40

第二:研究文化的几个要点 ......................................................................................... 40

第三:文化精神与文化病 ............................................................................................. 42

第四:创造属于自己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 ................................................................. 42

一、前言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研究历史的传统,从西周开始,历朝历代就非常重视对历史史籍的编撰与整理,因而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史学材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但另一方面使研究历史的人无从下手,难以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而这本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以简练的语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为我们更好的把握中国大历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内

容虽不多,也不是什么宏幅巨著,但其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时期,儒、墨二家是后来诸子各派的发端,由此分源别派,

旁通四达,互相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月、父母、志学、初仕、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如对晚清今文经学家如谬平、康有为等认定刘歆伪造古文经一呈,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了结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在北方学术界一举成名。。此外,钱穆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之学、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 钱穆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晚年的钱穆比较偏重于文化哲学的研究,并就中西文化的问题作了很多深入的思想考,在其一生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于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1991年第4

期)中,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了新的体认,并“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即在此。”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本书由钱穆先生的八次演讲汇集而成,分为如何研究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文化史八个部分。通过这八个方面的阐释,钱先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历史,很对观点与我们普遍对中国历史的看法不一样,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历史,增加对中国历史的理性认识,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内容评析

下面逐一对这八个部分的观点进行分析。

标签:中国历史 读书笔记 研究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