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白鹿原的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题记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不少评论家赞誉《白鹿原》是史

诗或有史诗风格或价值,且不管它是否真能当得起,但说作者的意图,从题记看来,它有意

写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性文化的丰富表述在作品中是有机的,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了小说的

行进。这篇文章试图找出小说中的性文化描写,并做分析。我的方法是从人物入手,抓住有

名的个人、无名的众人的言行,进行思考,梳理,找出规律。 首先要抓的是黑娃。鹿三与白

嘉轩的关系是长工与地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不平等是这种关系的最根本特点。白嘉轩

待鹿三如亲兄弟,同吃同做,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两家的不平等关系和地位,如果有一天,鹿

三对白家轩说:“我当地主,你当长工,我待你就像你待我一样。”白嘉轩是不会同意的。老

年的白嘉轩待鹿三更亲密,只能说明白嘉轩生存状况的下降。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关系使鹿三

愚忠于与白家,但本质上的不平等却使鹿黑娃天生具有叛逆憎恨情绪,黑娃从小惧怕白嘉轩

便是一个表现。一个具有这样精神气质的人最容易在女人身上出问题。黑娃产生对性的朦胧

意识是在白兴儿的庄场看畜生交配。黑娃伸手抓鹿兆鹏的裆这一细节具有普遍性。这些都是

他对性产生认识的开始,大多数的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农村里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洗礼”,

如果顺其自然的话它是无害的,但是徐先生和三个家长的严厉惩罚打破了这个自然的过程,

给黑娃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痕,以致许多年后他还记得这一场景,记得白兴儿。《白鹿原》很看重情欲对作品情节的推动作用。形诸文字的情欲往往成为一节故事的线

索,从情欲萌动到情欲的煎熬到情欲的释放,很明显地构成故事的发展。黑娃在郭举人家熬

活,受到李相的“启蒙”,引发情欲,遇上情欲旺盛的小娥,干柴烈火,便燃了起来,然后东

窗事发,逃离郭家。这是小说中黑娃命运的一个突转。 田小娥很好地满足了黑娃的性欲,村外的独窑充满了人性酣畅淋漓的满足后的愉悦,也

充满了小家庭的温馨。性欲对黑娃的制约在小说中到此为止。黑娃的最后一个女人,他的贤

淑的妻子是黑娃向儒家回归的一个“人证”。 第二个要写的是田小娥。田小娥是一个辐射面极广的人,带出了许多故事,许多人物在

小娥的辐射下人性得以展露。在郭举人眼中,田小娥是“妾”,每月逢一的性发泄对象。她勾

引黑娃是性欲使然,后来和黑娃的两性关系才建立在爱之上。鹿子霖有老婆,但老婆太老,

不中用,性感的田小娥在他眼中是“受活受活”的工具;白孝 文在老婆身上完成“受种”的使命后,经不住诱惑一次次去证明自己是男人,最后成功

了,也彻底堕落了;寂寞的光棍狗蛋向田小娥献殷勤,在窑子外面唱“赞诗”,如果没有鹿子

霖这个“第三者”的话,也许狗蛋会成功,但在两个男人对女性的斗争中,胜方显然是有权

势的鹿子霖。这麽多人在田小娥身上花费功夫,这不是田小娥的错,换了个别的女子也会是

一样的故事,这是封建思想压抑了的人性潜在的运行。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一种“潜

在的社会运行”,它不以道德为基础,而以性和金钱为基础。道德约束越严厉,这种运行越具

有悲剧性,两者总是对抗的,力量成正比。田小娥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孝文媳妇和白嘉轩娘白赵氏之间有一节有关性的精彩的细节,很有震撼力。白嘉轩传旨

让仙草指点媳妇,仙草难为情,把任务传达给了白赵氏。白赵氏接了任务后,“竟然有些按奈

不住”,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做婆婆的对媳妇持有的那种“过来人”和长者的封建家长威力。

孝文媳妇就像一只羔羊一样被她弄得团团转(她耍尽了威风),最后才做作地“压低声一字一

板地说:‘你黑间甭跟马驹稀的那么欢!’”这句话从她那“脱掉牙齿漏风泄气的嘴”里传出来,

令人恐怖不已。然后她给下了命令——十天稀一回,并且给她俩被窝里打了墙。她的手腕很

卑劣,令人毛骨悚然——

孝文和她又进入那种欢愉销魂的时刻,窗外响起婆的僵硬的声音:“孝文,甭忘了你是个

读书人奥。”随之就听见婆的小脚噔噔噔响到上房里去了。 白赵氏完全丧失了人性中的羞愧这一本性。最后她失败了(她的失败说明人的本性是难

以抑制的),她的“权威”遭到了挑战,她把气全出在孝文媳妇身上,并说出了令人恐怖的话:

“嗬呀,说一千道一万全成我孙子的不是咧?你个碎屄就没一点错咧?你看你那两个奶!看

你这样子就知道是爱挨毬的身胚子!”??“你要是再管不住,我就拿针把你的碎屄给缝了!”到后来孝文在白嘉轩的一顿训斥下老实了,白赵氏还以为是自己的功劳:白赵氏??还以

为是自己威胁孙子媳妇的结果,借着孙子媳妇送饭的时候,口气宽松地说:“俺娃你放心,婆

不用针了??”

这让人想起老年曹七巧打探他儿子和儿媳的房事那一细节来,还有那句“经典名言”—

—切下来有一碟子。

相反白灵的房东魏老太太,谈起性来“跟说柴米油盐一样平淡”却不令人浑身起鸡皮疙

瘩,反觉得她说得实在。那是因为魏老太太是经历世事后的纯真,而白赵氏则使倚老卖老的女巫式行为。最后值得说得有名有姓的人物是鹿兆鹏的老婆。她的死直接的原因便是性欲导致精神失

常。从一而终的思想害了他,她的父亲冷先生有莫大的责任。她也许可以找到发泄的方法,

如果她不是冷先生的女儿,如果她的婆家不是鹿子霖这样的白鹿原上有名的家庭,因为在民

间有我前面所说的“潜在的社会运行”。在白鹿原上生活的芸芸众生,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如白鹿两家是大家庭。他们的

生活少一点封建的强权,多一点民间的自由。因此,性在《白鹿原》里行在民间显得更为自

由。在民间,除开夫妻之间的传宗接代毫无生趣可言的性以外,还流行着许多男女苟合的故

事。

黑娃在原上掀起一场风花雪月,斩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和尚,一个是碗客。这两个人都

死于乱搞女人。但是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他两个的死别有意味。老和尚收租时占尽女人便

宜,“这个老骚棒无论年老的,长得俏的长得丑的,一律不拒一律过手”,但是,“这个秘密谁

都明白可谁也不愿说破。”谁也不愿说破,一方面由于老和尚是地主,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潜意

识里认为用一个非处女的一夜可以少交点租这并非伤天害理之事,一方面怕是不少女人本身

就无所谓或渴望那样做吧。碗客很令人气愤,但请看这一句: 在好几个村子发生过这样的事:碗客装作收钱走进一家老相好的院子,村人很放心地从

毛驴驮架上把大碗小碗哄抢一空,有一回,竟然被谁拴在门口榆树上的毛驴给牵走了。 人们是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碗客的行为。贺家坊“忙罢会”上麻子红戏班上演的《走南阳》演的是大胆的调情戏。“戏楼前人山人

海”,“台下一阵起哄叫好打唿哨,小伙子们故意拥挤着朝女人身上蹭 ”,戏楼前也是一个风

流韵事的产生场,白孝文有了自然的反应,并被田小娥用美人计勾上了,从此走上了另一条

路。

鹿子霖在白鹿原上各村庄有一大把老相好,认了一大堆干儿子,关系还很融洽的。 最能

体现民间男女苟合风流韵事多的要数“棒槌会”了。它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愚昧,也体现了一

种古老的性欲自由。

不管怎么说,性在《白鹿原》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欲,《白鹿原》的性文化主要体

现在传宗接代和性欲发泄上。它和《白鹿原》的仁义精神相冲突,作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这种性推动了小说的发展,一方面这种性与作者钟情的儒家文化精华矛

盾。但这不是作者自身的矛盾,而是社会的矛盾。其实作者在这里不必要偏重哪一方,因为

他在以小说来表达一个民族的秘史。篇二:白鹿原读书笔记 上一趟白鹿原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了,看过陈忠实的小说,就觉得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史念海在《河山集》里也有描述。黄土地貌的塬、墚、峁地貌组合,关中平原上虽然没有陕北延安那样的波澜壮阔,但是

这白鹿原毕竟是自己亲身登上的,而非透过火车车窗干巴巴的望着。更何况白鹿原被赋予的

历史厚重感,是古城西安,乃至关中大地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那本惊世骇俗的《白鹿

原》问世之后。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1991年出版以来,在读者群和评论界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该作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强烈地响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出现的种种具有浓郁商

业色彩的庸俗文学,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诉说了这个民族所曾经历的彷徨与

呐喊。它有如一幅激荡、恢宏的历史画卷,以其凝重、厚实的画笔,描绘了我们民族的思想

意蕴与精神主体。

白鹿原见证了中国五千年来的荣辱变迁,东周平王,面对犬戎的攻击,幽王被杀,都城

镐京被毁,至此遇白鹿,据说:凡白鹿经过的地方,祥光照及的地方,尽皆一片郁郁葱葱,草

木茂盛,百卉竟开,毒虫殆尽,疫疠灭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人们为了纪念这只带来吉

祥康乐白鹿,从此便把这原起名为白鹿原。平王遇此吉兆决定回师,不把都城建在原上。 白鹿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系列巨大动荡变迁。小说里白灵之死,朱先生之死均有白

鹿跳跃于原野之间,在麦地里奔跑的形象。人之死,虽然是莫大的不幸。灵魂出窍被白鹿领

到另一个极乐之师,何尝一种莫大的幸事,荣耀之事。 小说中与白鹿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象征就是”白狼”.贾平凹的小说有《白朗》,讲的

就是一个土匪。平凹也是个老陕。狼要吃人,牲畜,祸害人间,《白鹿原》里,黑娃革命不成

投靠“白狼”土匪窝,走上一条不归路,白鹿村将其踢出族门;镇嵩军在白鹿原逍遥法外,

为非作歹,“那些腿上绑着白布条子的兵,更是“白狼”一样十恶不赦”;原上瘟疫肆虐,也

是以“白狼”的出现为征兆。活跃在白鹿原上的不管是鹿还是狼,这块古原总是静静的躺在

骊山之西,灞河东岸,左望高帝长陵,右望文帝霸陵。古往今来,不管是项羽,刘邦,还是

周亚夫,狄青 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还曾经是唐玄装的埋骨地,玄装

初葬白鹿原,数万秦人送葬。如今的白鹿原建有大学城: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学院西安数字技术学院,西安航空

旅游学院,西安外贸职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在这里落户。

思源学院里面有陈忠实文学馆。 还有小说中出现的白鹿书院,位于新区的图书馆。若是对陈

老的小说感兴趣,不妨前往一看现实版白鹿书院之貌。 五一早晨,闲来无事,乘兴而去,在南门上车,坐910公交,南门的公家站牌之多,简

直是把人搞得一头雾水,不得不吐槽,西安公交站牌设置的不够人性化,南门站竟然有8处

乘车点,而且候车区也没有一点提示的标示或者地图。我跑了三处,后来经由以一位热心的

老人指点才找到,我事先按百度地图,爱帮公交指点的竟然不准,看来度娘也不是万能的呀。如愿上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从西北坡上,绕着一小段盘山公路(更确切的说是

盘坡公路)。上原后是开阔的土地,若无高大建筑阻挡视线,肯定是一览无余的胜景,在“汽

车科技学院”站下车,马路对面就是西园。西园门前树立着一块碑,上书陈忠实提的“白鹿原”三字,下面碑文我给抄了下来: 白

鹿原,据《三秦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而得名,《辞源》载,“白鹿原即灞上”。

后因宋天圣年间,大将狄青在此安营扎寨,又称狄寨原。白鹿原历代为兵家必争之 军事要地,素为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也是解放前曾是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和建立党组

织最早的地方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留下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一举轰动国内外。《白鹿原》无疑是当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史诗巨作。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认为:“其可贵之

处不在于秘,而在于史。”[1]李建军则更明确指出:“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史、心灵史、苦难史、?

折腾?史、命运史。”[2]遗憾的是,各类评论对小说的“史”至今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概括,没

能深入挖掘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秘”和“史”被抽象地分割,作者苦心追求的民族

的秘史反而被模糊了。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自己有限的史学功底,对《白鹿原》做一次文学

以外的探究,一窥这被掩盖的民族秘史。

一、纵向历史的爬梳

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渭河平原五十年沧桑变迁的史诗性小说,《白鹿原》准确地把握了传

统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虽然立足于近代,却透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和行为描写,

将一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的民间生活毫无保留地曝露在读者面前。 白孝义无疑是幸运的,在他之前已经夭折了三男一女。“白鹿村家家的牛圈里都埋过早夭

的孩子,家家的田地里都施过渗着血肉的粪肥。”作者以一种看似拿“万物为刍狗”的达观笔

调写下了这一触目惊心的历史真相,而作为总结腾之于白赵氏之口的也只是一句麻木不仁的

“注定不是阳世的人”。话虽无情,但笔端之外却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中国千百年来令人心酸的

生育史。“生子早夭”乃至“生子不举”的现象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即以产生。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子多福的民间信仰是这一悲剧滋生的温床。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偏

僻的农村,即便在繁华的都市也是习以为常。1793年,由大洋彼岸千里迢迢过来的马戛尔尼

一行赶上了中国最后一次,也是整个清代最鼎盛的乾隆盛世。这位西方外交家用自己的笔记

录下了这个现象。在北京城里,“每日清早令人驱车巡视街道,见有已死或见弃之于婴儿,则

纳之车中拉至义冢埋之,亦有弃于沟中者”,而广大华人对此早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

亦不足为怪。”[3]悲凉之情,跃然于纸,而白赵氏岂不正是那千千万万个华人中的一员嘛。小说中白稼轩治理村上八个赌徒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他先是命人用干枣刺刷子狠狠地

抽打他们,又令赢钱的把钱还给输家,最后让这几个赌徒将手塞进刚烧滚的开水锅里,直烫

得他们“叫爸叫爷叫妈不迭”。一个封建族长的权威就这样被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而其刚柔

并济地的处理手段读来更是叫人拍手称快。然而,“把手塞进开水锅”这样一出颇具乡野传奇

色彩的情景仅仅是作者的杜撰吗?其实不然,吴伯箫先生在《难老泉》一文里也有类似的场

景。说的是几百年前山西某地南北两渠的农民为了水源而争斗不止,最后官府出面,在一口

沸腾的油锅中放入十枚铜钱,依据双方从锅中取出的铜钱数来分配水量。北渠一位青年从油

锅中取得七枚铜钱,使北渠人获得了胜利,而他自己则因烫伤过重而死。为了纪念这个青年,

村民将其尸骨埋在了“中流砥柱”之下[4]。相比以警示为旨的前者,这个故事无论从过程还

是程度上显然都更进了一步。但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有其生活依据的。在山西洪洞

的“好汉宫”前立有一碑,碑文上所载内容即与《难老泉》所载大同小异,前后呼应[5]。两

个故事虽然语境迥异,却殊途同归,把几个世纪来民间处理纠纷的手段就这样残酷露骨但又

痛快直接地呈现出来。

田小娥死后引发的瘟疫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作者以一种魔幻的描写,刻画下了原上村民

在面对瘟疫时的众生相。看似荒诞不经,却真实地反映了民间对瘟疫的认识。余新忠先生指

出,清人对瘟疫病原的认识主要有鬼神司疫和疫气致疫两类[6]。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

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疾病[7],瘟疫自古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天敌。古人在面对

这来无踪、去无影的大害时,往往因为现实的无助而心生恐惧,由恐惧而导致迷信。贴桃符、撒石灰、建庙堂、盖宝塔,也就是这逻辑发展下顺

理成章的事了。事实上,又岂止面对瘟疫如此,中国历史上凡是到了社会发生巨大变动需要

抉择而无良方时,上至高居庙堂,饱度诗书的士大夫;下到躬身田间,大字不识的老百姓,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集体的非理性。君不见,远有北宋靖康之际的郭京撒豆成兵,近有

清末庚子年间的义和拳设神坛,这正是所谓的历史的惯性啊。在魔幻的外衣下,包裹的是百

姓苦难生活的写照和对现实灾害的无助。

二、横向历史的补阙

虽然小说“下笔最精彩、着墨最多的还是关于关中民间生活形态的描写”[8],但对发生

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并没有回避。作者抛开成见,不带任何政治倾向地

记下了那段云谲波诡的人世沧桑,而在故事背后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廓清的历史迷雾。

“白狼”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名词,是灾难和罪恶的化身,也是革命“反正”成了

之后在白鹿原上的直接反映。关于他的出现,刚从西安城里回来的冷先生只是用一句“龙一

回天,世间的毒虫猛兽全出山了”的戏言做了简单的交代。那“白狼”究竟是何物呢?作者

在后面又借何县长的话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原来“白狼是个人,是一帮子匪盗的头领”,不仅

在河南闹,还打算进潼关,比嘈传的白狼还恶过百倍。何以始于民国初年,纵横豫、鄂、皖、

陕、甘五省,名噪全国,长达三年的白朗起义在白鹿原上被如此的误解呢?笔者认为作者在

利用“白狼”这个道具巧妙地铺设了一系列剧情的同时也合理但隐秘地向读者交待了小说的

时空背景。事实上,当沿海城市接受欧风美雨已达半个多世纪之际,西安这个位于中国内陆

西北一隅的古城仍是相当闭塞的。一位西方记者在他的旅行著作中这么写道:“陕西是如此古

老而僻远,古老到即使在中国都无人知晓其历史的源头,偏僻到连北京人提到它的时候,都

好像在说异国之地。”[9]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也许就不难理解白朗在白鹿原上的遭遇了。 白鹿原发生过一次饥荒,直接原因是旱灾。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旱灾的存在对于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社会本是一种常态。然而,审视近代中国的灾荒史,会发现在这常态

背后突现出了几个以往所没有的特点。首先是发生次数的增多。刘仰东先生指出:“在近代中

国社会并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还是从灾荒的类别上看,用?

十岁九荒?甚至用?无时不在?来形容灾荒的频发,是绝对不为过的。”[10]第二是灾害程度的严

重。以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为例,由于连年的不雨,旱灾持续了近四年。覆盖山西、

河南、陕西、直隶和山东五省,并波及陇东、苏北和皖北等地。殃及灾民1.6亿—2人,直

接死亡人数不少于一千万人,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何以近代灾荒发生的频率是如此之

高,危害又如此之大呢?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些灾荒和白鹿原上发生的并无二

致,最直接的原因都是旱灾。这个解释显然有点苍白。其实作者已在开头借斯诺的《西行漫

记》把答案告诉我们了:

“陕西长期以来就以盛产鸦片闻名。几年前西北发生大饥荒,曾有二百万人丧命,美国

红十字会调查人员,把造成那场惨剧的原因大部分归咎於鸦片的种植。当时贪婪的军阀强迫

农民种植鸦片,最好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一遇到乾旱的年头,西北的主要粮食小米、麦子

和玉米就严重短缺。”

这段文字不仅清楚地解释了近代灾荒频仍的历史原因,也早早地给“仁义村”打上了灰

色的底色。一段秘史被作者这样不秘密地公布出来,其本身也足以引人沉思。书中白灵和鹿兆海这对昔日的革命情侣的陨落令人扼腕。一位坚持共产理想,却死于肃

反;一位一心抗日,却死于内战。两人的命运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鹿兆海的死无疑是当

时国共内战的缩影,而白灵的死却不能简单归于是其“野性子招致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

白灵的命运是先定的。众所周知,年轻的共产党在经历了大革命、反围剿和长征之后已是元气大伤。因此,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这

个政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相比那些农民出身的党员,像白灵这样出身地主(富有)家庭

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共产党里不仅另类,还显得扎眼了。他们的投奔从开始就被贴上了“投

机”和怀疑的目光。早在井冈山时期,每逢肃反就会将“打击矛头集中在党内出身地富家庭

的知识分子身上。”[11]小说中发生的那一幕,只不过是井冈山的重演罢了。到了抗日战争时

期,更多的像白灵这样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左翼思潮的影响而涌入延

安。这些“单纯到透明”的年轻人,最终也未能摆脱被认为是“特务分子”的命运而成为“整

风”的对象[12]。没有人能置疑一个政权受到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但也毋庸讳言,由整

风到肃反,必然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对于这段历史公案,作者在小说中这样写道:“重要的

已不是烈士的死亡细节和具体过程??重要的是对发生这一幕历史悲剧的根源的反省。”信哉!

三、结语

上述这些情景是小说的亮点,也是争议的焦点。赞美者肯定了作者的“魔幻处理”,认为

篇二:《白鹿原》读书心得

《白鹿原》读书心得

记得著名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以前,我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直到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才觉得果真如此。每一个民族的故事都是一部史书;而一个家庭的变迁,往往也就是这个民族发展史的小小缩影。

在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在网上看了电影《白鹿原》。《白鹿原》是一部厚重纷繁的文学史诗,区区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怎能充分展示大西北关中平原的精彩纷呈。所以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开头是白鹿原上金黄色的麦浪映入观众眼帘,最后还是以金黄色的麦浪谢幕,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都经过简化处理。所以说,要想真正了解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还得仔细研读小说本身。

提起《白鹿原》,首先要介绍下该书的作者——陈忠实先生。他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出生于渭河平原的西安灞桥,高中毕业后便到农村插队,虽历经农村的艰辛与磨练,却一直钟爱自己的文学写作,未曾放弃。他试想,一个不了解农村的人,又怎么能写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充满农村气息的文学作品呢?他从容自若地选择素材和开掘历史事件的细节力量、情感内涵和眼光,使作品外部沧桑浑厚、细部严谨精致,让人在不由自主地在品读中产生钦佩,在钦佩中发出喟叹,在喟叹中仔细品读。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玉汝于成、磨练意志。在生活实践的大熔炉中华丽

蜕变,毕竟是“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每念及于此,方知我成长的道路莫不也要如此!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西安这座古代名城,具体地说,它写的是西安其中一个平原小县的农村生活变迁。

小说围绕白鹿两家三代人的恩怨离合展开,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反映了从国民革命到解放初期关中平原农村面貌的发展变化。其中的主要人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但是作者通过形象的艺术塑造和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历史观和革命观。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丰满,很具典型性。老一辈的是白嘉轩、鹿子霖、鹿三这些父辈的人物,而小的当然是他们的孩子们,如白孝文、白灵兄妹,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黑娃等。作者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与展示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加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刻性和丰富性,揭示了传统文化中某些落后思想的弊端,同时也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严厉地抨击,起到了唤醒读者树立民族危机感的警示作用。

文中重要而关键的人物当属白鹿村中的族长白嘉轩,高大的额头、突出的颧骨、挺直的腰板、执拗的脾气。尤其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更为主人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背景。作为封建礼仪维护者和守护者,主持村中重大事情,充满凛然大义。对长工鹿三视如兄弟,情深而义厚;对子女要求苛刻,甚至是在儿子触犯族规的情况下仍狠下决心鞭笞儿子;在村中重大事情面前临危不乱,不论是在土匪动乱、灾荒饥馑、瘟疫肆虐,还是在时代变迁的关键时刻,都以他独特的思考方式、执拗的性格特点化

险为夷,从而在白鹿原上树立威望,也使“仁义白鹿村”声名远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堪当重任、充满个人魅力的典型人物,的确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楷模、学习中的榜样。尽管他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与实际的农民形象,但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是他的凛然大义,桀骜不驯,这也是我们所缺少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独立思考而不特立独行,行为果断而不鲁莽行事,坚守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得之泰然,失之坦然。也许就是嘉轩为人处世的生动写照,这大概为整个原上树立了一种精神,一种魂灵,使这个苍老的大地虽历经多次纷争与磨难,却坚强而执拗的在欲火中重生,这无疑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在白鹿原正义精神的照耀下,也存在一种龌龊而卑伪的阴影,文中假仁假义的鹿子霖,明着,摆出一副光明磊落的面孔,实则以各种无耻的手段对付白嘉轩,步步紧逼。耍阴谋,玩手段,攻心计,为的是争名逐利。这当然也是一种智慧与实力的较量,正义和虚伪的对决。白鹿两家先是换地风波结果是得不偿失,自家风水丢失,后又与田小娥搭上错综复杂的暧昧关系并唆使田小娥用尽手段使白孝文沦为死人一般,却盘算去拆白家的祖屋,一切的一切足以证明其本来面目。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结果死在凄冷的寒夜,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作为我们青年人反观于己,谨小慎微,即使不能拥有高尚的品格,也不能失去做人的准则,触及社会道德的底线。未来更需要我们带着光明与正直的包袱行驶在成长的道路上,唯有如此才会让我们内心倍感充实,脚下愈加坚实

整篇小说最具争议而又推动故事深入发展的女性人物田小

娥,这一文学角色占到了《白鹿原》整书的五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为原上人们憎恨而不齿的对象,甚至是唾弃乃至咒骂。她的出现预示原上鸡犬不宁,更是祸端的开始。直至死于其“父亲”的刀刃上,了结生命之际,却阴魂不散,滋生瘟疫。尽管她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但她却没有理想的生活,连最起码的社会伦理道德底线都突破了,何来幸福!哪有自由!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心理,却怎么能谈自己的幸福安稳呢?这也是其个人的悲哀,也许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而真正代表整个白鹿原幸福自由的青年人物当属白灵、鹿兆海、鹿兆鹏、黑娃等一批热血激进青年,接受新思想的教育和启蒙,投身于社会由动荡到安宁的纷乱年代,不惧任何反动势力和封建家长制的压迫,敢爱敢恨,为革命、为爱情殒身不恤,理应引起我们大学生的深刻思考。在这个急躁的社会,是否更该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很大程度上,人活一生的意义就是不断明晰和精确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也有可能终其一生这看法最后形成,但是没有这过程,直接决定我们对生活对理想的看法结果。其实,我想这个过程就是领悟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只有在书中,我们才会真正确立其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明白人活一生的意义,当然在这我们才会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不过这种影响可能是终其一生的,以此变涵养我们淡定从容豁达的心境。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在经典文学著作中蕴涵着丰厚而强烈的精神动能,而阅读它们就像和许多高尚的哲人谈话一般,聆听其教诲更能在繁芜的成长道路中正确而坚实走下去。白嘉

轩、白灵、鹿兆鹏这些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灵感,却脱离不了现实,这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我总认为,作家的情感和作品的表现,会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文学在这个时代的个性力量和启迪作用,而诗意的表达常在细小处显现出人性和精神的高度。的确,有一本好书可读,人间便没有孤独寂寞,也没有任何情何以堪的窘迫,唯有坚持专注全身心的品读,相信它会对我们人生的成长道路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

篇三:《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读书笔记

初次读陈忠实先生的作品《白鹿原》竟是源于得知先生于今年4月29日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的消息。随即在网上查询与先生有关的人生事迹与文学作品,企图读一读先生的作品来窥探他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不断挖掘新闻去得知他的消息。查询之后,最感兴趣的便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了。

引发先生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欲念,起始于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写作。先生在写到8万多字的蓝袍先生时,发现人物蓝袍不够丰富,支撑不起来构思里宅第几代人生活的轨迹,于是将笔头转向《白鹿原》的写作。小说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清末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讲述了在陕西关中平原里素有仁义之称的白鹿村白家和鹿家的成长与兴衰。主人公一生娶妻七次,两个家族祖孙三代人为了政治纷争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小说里人物的恩恩怨怨交杂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统治与家族宗法制度之间,他们的人生际遇、事业仕途、爱情遭遇都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融为一体。当然,小说也刻画了极具反叛、追求个性与自我的人物,他们企图学习新知识,摒弃旧习俗,追寻自己信奉的真理,但也都逃脱不了封建礼仪的禁锢。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白鹿原中“白鹿”的意象问题。20世纪初,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方法的核心,美国诗人庞德在《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给意象下定义:“意像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客观事物,表现主观必须通过客观事物形象:以客观约束主观,竭力避免改变客观事物的形状和性质,赋予客观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另一方面,意象派诗人强调描绘客观事物必须表达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诗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身完整的复合体。”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之象是卦象,后来发展到唐宋时代,用各类事物承载意象表达感情。一般来说,意象分为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那么,意象理论运用到小说《白鹿原》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个人认为,“白鹿”的直接意象代表了两个意思。其一,交代了小说发生的地点白鹿村;其二,介绍了白鹿村两个大家族白家和鹿家的兴衰恩怨;“白鹿”的间接意象便与人物形象和性格有关。第一,迷恋又敬畏白鹿精神的主人公白嘉轩;第二,反对封建礼教崇尚精神与思想自由的白灵。

一、直接意象之交代小说发生地点—白鹿村

白鹿原首先代表了整个故事发生在陕西省关中平原的白鹿镇上。白鹿镇名称的来源带有一定的神话传奇色彩。苍茫壮阔的关中平原曾经出现过一头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鹿角更是

晶莹剔透。这头鹿从原上的东边跑到原上的西边,蹦蹦跳跳。庄稼汉们发现凡是白鹿经过的地方,麦苗长高了,整个河川和原上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是白鹿原的来由。因此,这里面的“白鹿”直接交代了关中平原上白鹿村的来由,同时也暗示了白鹿镇由兴盛繁茂的开始走向衰败落后。主人公白嘉轩正是因为爬上土岗解决生理需求而不是同往常一样去后院茅厕,才发现风水宝地。也正是因为白鹿的偶然出现,为整篇小说情节的运转、人物之间的争夺与饶恕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直接意象之介绍白鹿两个家族

小说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家族恩怨就是以白嘉轩为代表的白家和以鹿子霖为代表的鹿家。两个大家族之间的斗争与发展给整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带来了丰满、多样、个性化的特色。这里“白”与“鹿”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仅是代表两个庞大的家族和不同的人物。从白嘉轩因为中意了鹿子霖家的土地开始,白嘉轩便开始在心中谋划如何从鹿子霖手里换来风水宝地却又毫无漏洞,不仅能让鹿子霖心甘情愿地与他置换土地而且使人看不出破绽。小说第二章结尾就是这样写的(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白鹿原的读书笔记),“一当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白鹿家族的内斗便始于此这块宝地。因此,白鹿还象征了白家和鹿家这两个大家族。

三、封建礼教生生不息的守望化身—白嘉轩

白嘉轩是白鹿镇的族长,负责白鹿镇所有村民出入族谱、祭祀活动、封建教育等事宜。在他的门楼下,挂有清秀的“耕读传家”的牌匾。一定程度上,经济决定政治。白嘉轩骨子里对封建小农经济的维护投射出他对传统礼俗政治的坚定。他虽然身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却像清末社会中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的一只坚毅而挺拔的白鹿。探究白鹿精神,得从白鹿起源分析起。白鹿经过的地方一片生机、绿意盎然。而由白嘉轩为代表的人民,就将整个封建文化、落后惨败的习俗礼仪支撑在这片土地中。即使他们所处的时代见证了辛亥革命、民国时期、共国合作、北伐混战等等这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背景,但白嘉轩的思想深受封建礼仪的感染,他信奉封建文化、乡村习俗对人的约束和禁锢。无论对内对外,他都将这种生生不息的秉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内,他一生娶过7个女人,前6个女人全都无后而终,为了传宗接代繁衍子嗣,他不惜父亲离世毅然迎娶第七位妻子。他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将子女送往朱先生开办的白鹿书院,让他们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反对白灵去城里新式学堂接触新文化。叛逆的白灵崇尚爱情自由,并十分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之白灵从小接受城里新式学堂的教育。因白灵参与政治活动,父亲最终与白灵解除父女关系。对外,由他组织并成立了白鹿镇第一个封建礼俗的文化产物——《乡约》。小说在第六章介绍了朱先生用楷书书写的章法,包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等条例。随后由他将《乡约》

介绍给族里人,并在鹿子霖、徐先生的监督下将《乡约》具体的规矩实施下来。每晚白鹿两姓满16岁的男人必须齐集学堂,悉心收听讲解,不能来到之人必须向族长白嘉轩请假。凡为人处事违背《乡约》者依据情节予以处罚。白嘉轩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维护者,是小说里一个刻板而又坚定的人物。这个人物经历了具有反叛精神的白灵、鹿娃、鹿兆鹏、鹿兆海等人物的离去,他却最终倚靠一根拐杖,弯腰驼背地行走在白鹿村,经历着这个浩大的关中平原一草一木的成长与衰败。

四、生死的精灵—白灵

白灵是白鹿原的精灵,生有百灵报喜,死有白鹿托梦。白灵出生呱呱坠地时,外面便有百灵鸟前来报喜,于是取名为“白灵”;在白灵离世时,也有白鹿托梦父亲白嘉轩。如果说白嘉轩为维护封建礼俗的所表现出来的刚正坚毅是白鹿的精骨,那么白灵身上散发出来的敢爱敢恨、反叛独立、追求个性、国家情怀就像血液流淌在白鹿的体内,每一个角落都是白灵精神的体现。整部小说里,白灵就像一个正义天真的天使,从反对接受旧式学堂的教育追求新式教育、从以命威胁父亲来反对传统的婚姻秩序、从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忠心于自己追寻的党派等等这些情节,我们都似乎看到了奔跑在广袤的关中平原里一只孤独而又勇敢的白鹿。小说第二十六章里讲到她与一位省府某要员的秘书的对话,读来甚觉有趣。“你像汪精卫”“你就是中国第二”“我已经嫁人了”“杂牌子军队没规矩。那可是个冷恐子。他说谁要在我身上打主意,他就跟他拼个血管子。”“我怕”等这些人物语言的对话将白灵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段语言描写里面,包含了肯定、疑问、设问等多种语气,将看似平静的对话转化为丰富的 人物刻写。第一、这段对话不仅告知了读者白灵所支持的政党,也体现出她极力反感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她幽默风趣地嘲讽秘书像汪精卫,但同时又不漏痕迹;第二、白灵与鹿兆海因为党派选择不一而终结了他们的爱情,最终与拥有共同信念的鹿兆鹏产生了爱情。这段对话也体现了白灵爱情观里的英雄主义。在她心里,卢兆鹏是强大的,是有血性的,是一个有力量的共产党员。其中包含了肯定、疑问、设问等多种语气,反映了白灵内心坚定不为所动的爱情理念,同时也将她悉心呵护爱情的小女人的那一面也表现出来。

像“冷恐子”“血管子”等词语都是带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时代特色。给这段话增添了时代色彩。整篇小说不乏这类词语的呈现,包括白鹿原上古老的祭祀活动、神灵解说、镇妖塔的描写都反映了原上经久不衰的古老的信仰。法国学者巴尔扎克这样赞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想,一个民族的秘史应该怎样鲜活地表现呢?与其称之为民族的秘史,我更认为它是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缩影。它代表了清末直至文革后的陕西关中地

带百姓的生存状态,但是这么一段悠长的历史中,整个中华民族里面又有多少这样的“白鹿原”呢!有多少夹缝于时代艰难生存的人呢!时代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也是多民族竞相融合与碰撞的时代。我们观看了《白鹿原》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我们还要以包容的心态迎接未来许许多多的文化,迎接许许多多的关于民族的历史的文化。我想,这也是我不断前行的方向吧!

余云艳

学号: 201620136814

于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日完成写作

标签:读书笔记 白鹿原 白鹿原读书笔记1000 白鹿原小说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