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儿女丰子恺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

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作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爱的教育》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15,000,000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接受了他父亲的巨大影响,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少年。在书中,他以一个孩子的 1

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他的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故事。虽然校园是书中绝大部分的故事演绎的舞台,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窗口看到当时整个意大利的一个缩影。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和骄傲自大的沃蒂尼同样出生在富裕的中产阶级阶层,前者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后者却骄奢横溢,目中无人;而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者加罗内和克罗西,一个是非分明,敢于和邪恶抗争,是弱者心中的英雄;另一个活泼可爱,小小的年纪就帮助父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如果说加罗菲的生意经和小聪明让人忍俊不禁,那么弗兰蒂的冷漠的内心和丑恶的面目则会令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不齿。虽然作者用简单而平实的笔触勾勒出这一个个孩子形象的时候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相差了上百年,但是他们却仿佛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几十年来都没有被人们忘却的真实原因吧。除了安利柯的日记,《爱的教育》一书中还穿插了安利柯的父母和他的姐姐西尔维亚给他写的一些信以及九篇老师让孩子们听写下来的每月故事。如果说这些信带着深深的时代烙痕,让崇尚人文的现代人多少觉得有些教条,有点空洞,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的话,那么那九个故事的存在却包含着作者的许多匠心。聪明的读者,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九个故事中的九个英勇的少年他们来自意大利九个不同的大区(意大利的一个大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份。),他们 2

站在一起代表了整个新生的意大利和它的未来。故事中的九个小主人公们是九个小英雄,为了他们心目中崇高的目标,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在他们的事迹中表现出来的忘我和克己的精神,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眼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但是它们却体现了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

(1810-1861)当时的治国理念,是年轻的、刚刚统一的意大利所需要的奉献精神。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

“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 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3

随着时代的变迁,《爱的教育》对于意大利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已经不像它刚出版时那么重大,近几年来,在意大利本国的媒体上不断有文章抨击这本书存在的现实意义。有人批评它“田园式的、牧歌般的”情怀与乌托邦社会一样缺乏现实意义;有人抨击说那些每月故事中的英雄少年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是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人说书中恩里科的班主任佩尔博尼老师采用的教育模式有煽情的嫌疑,已经不合时宜,对待当代的青少年我们需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坦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等等等等。

但是,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在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中产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大家都知道语言的统一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上的统一的必要条件。在很长的时间里,“意大利” 这个名词一直都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如果说现代意大利语的开山鼻祖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用他的经典著作《约婚夫妇》使现代意大利语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为意大利政治上的统一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在《约婚夫妇》面市五十年之际到新生的意大利统一政权产生后的二十五年里,我们说是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进一步巩固了亚历山德罗·曼佐尼的成就,为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德·亚米契斯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朴素、平实的语言使《爱的教育》成为 4

了一部喜闻乐见的作品,使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参与阅读。它对文字统一、文化推广的作用几乎可以和二战后进入人们生活的新型媒体——电视相媲美。另外,政治上的局限也并没有阻碍《爱的教育》在广大民众中获得伟大的成功,它提倡的奉献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甚至还对当时整个意大利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就在今天,《爱的教育》也仍然是意大利的青少年们学习写作、表达时的“模范文章”。二〇〇一年六月十五日的意大利晚邮报的文化版上就有这么一篇文章,介绍意大利诗人帕斯科利给一个孩子的一封信。诗人在信中说: “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堪称青少年学习写作的典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励了无数人的杰作,自问世以来60多年长盛不衰。该书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还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著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钢铁是怎样 5

篇二:读丰子恺作品有感

读丰子恺作品有感

洋泾中学 许焕武

很久以前,我对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就很感兴趣。这次能聆听老师对他的介绍,了解更深了。

在读他文章的过程中,我就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读书是在跟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在对话、交流,好象在拉家常,在谈一些身边小事,但同时能以小见大,从中扩大见识,吸得精神营养,净化心灵。。。丰子恺就像在身边的长辈,给你谈谈周围的“小事”——个人的、社会的及人生本性、生活和艺术。其文章让人能在一个很轻松的氛围下感受、体会“大道理”。过后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真实、清净与享受快乐。。。

我虽然无缘亲眼见到丰先生,但脑子里却浮现出一个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静的相貌,一团和气的风度,无论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风浪,他也总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飞溅中,没有忧虑没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旧。

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在他的《大帐簿》里,他细细地写尽人生旅程中的无数疑惑与悲哀,最后他仍然纯朴地希望宇宙间有一本大帐簿,事无大小轻重、来历都一一记录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学画回忆》则像放电影般重现出幼年子恺学习画画的趣事,他将那些孩童可爱真挚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细致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没有一丝人造的虚假气息。还有《华瞻日记》里的无邪童真;《秋》里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灵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现出他的朴素而真诚的文风。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对生命的沉思,都渗露出他的真,他的朴,能让读者随之进行一次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

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个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撑出一片天空。他让旅客的心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对彼岸阳光的希望。

丰子恺先生有一付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付善于分析的大脑,有一付善于描写现实的手。他的所写所画,像似在不经意之中随意勾画,有些画,笔法简单到不可再减一笔的境界。然而他所表现的,却几乎包含了社会的所有层面。因此也可以说,对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读”,因为画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一个中国人,凡稍许受过教育的,都学过中国历史。然而,我们所学到的历史,大都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历史;即便有电影、有电视,但在电影电视中人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经过后人诠释过的,时常使人不禁对其真实性表现出怀疑。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实证性的资料毕竟太少了。然而我们有了丰子恺漫画,有了这样一部用画表现的历史,她表现出无可怀疑的真实性,加之赏心悦目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翁叟还是孩童,无论是智者还是文盲,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不分民族,不分国籍,不分男女,均可成为爱释手之物,她的教育意义,蕴藏在“读”画之中,其作用更是潜移默化的。

仰望着蓝天白云,我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们世界才可少些欺诈,少些执着,多些自然与淡泊。正如丰子恺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样。

感谢老师为我们开的这个讲座,让我们对丰子恺先生及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篇三:源氏物语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首先《源氏物语》成书于1000年前,那个时候世界上各个国家几无交流,文学发展各自成体。当时的西方正在普遍建立封建制度,宗教运动,也是中世纪的黑暗年代,当时的西方人人自危,疲于求存,几乎没有什么具备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留下。但是《源氏物语》出现了,紫式部即是开拓者,又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填补了公元1000年左右文学史的空白。

其次,紫式部写《源氏》的时候正好身处大唐影响后的日本,平安时代女性地位不高,写作用汉字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一般多用假名,于是导致我们今天看来即便翻原著也觉得文字晦涩难懂,并且假名文风柔美细腻,语言环境愈发神秘,日本艺术审美趣味中的“物哀”与“幽玄”被书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隔着重重雾纱见而不得心向往之。据说作为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在看过英译本的《源氏物语》后才喜欢上这部作品的,他觉得原著生涩难懂读起来艰难,而英译本却让他感动得要落泪。东瀛民族善于以小见大,世界之大都不过是春之曙夏之夜秋之昏冬之晨,花草鱼虫皆有禅意。而中国深受儒家教义,胸怀世界,民族大义,宇宙苍穹皆为我忧,所以《源氏物语》只源氏公子一人的情仇爱恨便已成巨著,而《红楼梦》则与乱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余下皆是野狐禅。 第三,紫式部书写《源氏物语》当年,日本妇女并没有权利拥有名字,众人只知作者本姓藤原,“紫”是因书内女主人公紫姬而得名,“式部”是后来以父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才被人称为紫式部,可见当年女性地位之低。但是如同林黛玉一般,紫式部有幸出生于书香家庭,自幼便随父学习汉诗与和歌,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了解与体会。在那样的一个大背景环境下,紫式部以细腻独特的女性视角写下了男权社会上层贵族一夫多妻制下女性悲歌也就可以理解她的无奈与喟叹了。

说是女性悲歌,其实主角光源氏也是个可怜人,一生也轮回在无常里,找不到归宿。其母亲虽然深得皇上宠爱但是因为出身低下处处遭人算计,于是在源氏三岁时便不堪凌辱折磨含恨而去。幼年成长中母亲的缺席导致了源氏一生都在各种女人身上追随母亲的影子。《源氏物语》这本书被很多不了解的人诟病为“大叔推倒萝莉”“萝莉养成计划”“百人斩”其实是与之有很大关系的。用佛洛依德的话来解释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伴随了源氏一生,儿时的恋母情节没有得到良好的疏导最后才演变的如此花心,也害了所有女子。他追寻了一辈子的真爱,懂得欣赏每个女人的美,不论对方美丑贫富,他都可以为了每一段感情付出所有,痴于女子千娇百媚,醉于女子风情万种,敬于女子博学多思,但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猛一回头,发现紫姬才是自己的真爱,可惜那时紫姬已经香消玉殒。这样的男人放现代不能容忍,但是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看,的确没有什么恶感。每一部经典作品都不应被因为一些狭隘的思想而被批判。

读源氏物语,能读出日本文化中许多东西——知道世事无常,却又深陷在世间看似繁花似锦的荣华富贵之中,不能自拔,很矛盾纠结的心理。

萝莉养成之类的,是情节。看客们看到了源氏养育紫上,最后娶她为妻的圆满剧情。而这个故事最终是个悲剧:源氏年过四十,内心却依然不满足,而迎娶了朱雀帝的三公主之后,紫上发现多年以来自己认为很牢靠幸福的人生,居然什么也不是,自己人生的三观都是源氏教导出来的:女性要美丽温婉有才华,重

要的是,要顺从,要能够忍受男权社会给予的一切重压。

但是,在三公主的问题上,紫上的世界观完全崩溃。三公主是个呆板的13岁少女缺乏女性风韵,源氏对她不过尔尔。紫上一点也不嫉妒她,但就是这个毫无魅力的少女,居然毫不费力夺走了她拥有的一切。

万事,转头空。紫上因此而死。书中,能够“顺从,能够承受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一切重压”的女性,才有良好结局,比如用自己的一生去韬光养晦的明石之上,还有玉鬘这样理智的不选择爱情而选择面包的女人。

紫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顺从,就送掉了性命。胧月夜、六条等等这些反抗了女人都是悲剧。

另一方面,书中描写的日本民俗文化、上层贵族丝竹雅乐、平安时代风雅清丽、大唐影响下审美情趣甚至是借用的白居易唐诗造词都能让人感觉到作品的美感。顺便说一句,《源氏物语》因进入西方世界较早,全球翻译语言众多,光是在中国形成影响力的几个译本便有钱稻孙译本、林文月译本和丰子恺译本。个人偏爱更具女性气质的林文月译本,辞藻优美,和歌翻译古风悠然,意境凄清。 举个小栗子

源氏欲见空蝉而不得的时候泣不成声写的和歌:

环露痴心仍重逢,岂料啼多袖已朽。

蝉翼单衫缘何弃,寒冬来时哭声哀。

秋去冬来凄心苦,泪眼茫茫生死别。

空蝉死后: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亦可怜。

蝉衣凝露重,树密少人知。

似我衫常湿,愁思可告谁?

桐壶更衣的绝命诗: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朱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

其中第一句日语古文是“限りとて别るる道の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命なりけり”,钱稻孙译文“临到歧途悲欲绝,不胜薄命恋残生”,丰子恺译文“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林文月译文“大限来时悲长别, 残灯将尽叹命穷”,译文各具风情。

看完文字我们看风俗------------

日本的平安时代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佛教得到发展。绘画受唐和五代的影响产生了摹写日本风土和人物的“大和绘”,后来进一步以和歌为题材,达到了绘画、书写、诗歌三位一体。当时贵族喜欢采集古乐,还成立了“大歌所”,专门传授日本音乐。建筑已经初具日本特色了,服饰、器具从《源氏物语》中更是可以看出有着自己的不同之处。书中描写的贵族闲情生活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游宴、赏月、和笛、辩香、沐歌、仪式等都令今人羡慕不已。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那个终日琴声笑语不绝,游宴歌舞不断的六条院,就是源氏根据各个妻妾的不同爱好所设计的,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于一体的风貌:

“紫姬所居的东南一区内,石山造的很高,池塘筑的很美。栽植的

无数的春花,窗前种的是五叶松、红梅、樱花、紫藤、棣花等春花。

其间又疏疏的杂植各种秋花。

秋好皇后所居的西南一区,在原有的山上导入清澈的泉水。欲使水

声增大,建立了许多的岩石,使水流成瀑布,在院中种植大量的秋

树、各种菊花,秋景之美,远胜山野。

花散里所居的东北一区,绿树荫荫、夏花繁多,牡丹、蔷薇、池塘

中荷花飘逸。

明石姬所居的西北一区,苍松、古柏、腊梅,所布之景十分适合冬

日赏雪。”

庭院分区煞费心思,适逢每位人物的个性。春花绚烂却年华易逝的紫姬夫人住在春之院,人淡如菊与世无争的秋好皇后住在秋之院,热情好客的花散里住在夏之院,隐忍刚韧的明石姬住在冬之院。自然景物成为了人性的隐喻,又暗示了她们的结局。

又如夕雾新罹右大将之职

“其时天色将晚,乐人照例表演《万岁乐人<贺皇恩>》等舞乐。但

仅为走走形式。旋即舞罢,管弦之会便即开幕。因太政大臣亲身参

与,众人无不竭力献技,合奏更为出色。琵琶依例是萤兵部卿亲王

弹奏,其人所擅甚博,实属罕见之才。源氏弹奏七弦琴,太政大臣

弹奏和琴。源氏久违太政大臣之和琴妙音,今日重闻,更觉优美之

极,振人心弦。故他也大展身手,倾技以施。两人合奏之乐音,优

美绝伦。弹毕,两人共叙往事,又说到当今光景:亲戚之谊愈深,

友爱之情更浓,凡事皆坦言商讨。二人言语投机,心景愉恰,杯盛

之间,逸兴泉涌,至醉后,忽徒生感伤,泣下不止。”

再如朱雀院五十寿辰,恰遇是上庆祝大典

“紫光人所带四个贴身女童,皆容颜可佳,身着红外衣,白面红里

汗巾,淡紫色锦织衬衣,外缀凸花劲颈,红色练绸单衫,言行举止

皆甚文雅。明石女御屋里,新年里布置得富丽堂皇。众侍女竞相斗

艳,装扮得艳丽多姿,甚迷人眼。女童身着青衣,暗红汗衫,外缀

中国线绸裙,又间夹婊棠色中国统罗讨衫,众女童皆无二样。明石

夫人之女童装饰稍逊,着红面紫里衬袍者二人,着白面红衬袍者二

人,外衣皆为青磁色,衬衣或深紫或为淡紫,皆用研光花绸,极为

俏艳。三公主闻知集于此者众,于是悉。已将诸女童装扮得格外出

众:着深青色外衣,白面绿里汗衫与淡紫衬衫。这服饰虽不甚华丽

珍贵,然整体气派,极为堂皇高雅。”

大典上

“源氏忍不住偷窥三公主,只觉她比之于人,更显玲现娇美。其贵

秀胜于艳丽,若二月中旬新柳,略舒鹅黄,且柔弱不胜鸟飞。她身

着白面红里常礼服,头发自左右向前挂,如青柳丝,恰是荣贵公主

模样。明石女御姿容比之三公主更多艳丽,然优雅无二。其雍容气

度如夏日藤花,兀自艳放于群芳零落后。她因有孕在身已久,奏毕

颇觉倦怠,遂将筝推置边上,依靠矮几,用手支撑。其矮小纤弱,

而矮几则大小如常规,所以她必高抬手臂,如此则又极木舒适。见

此,源氏便欲替她特制一合身茶几,足见其关爱之心了。她身着红

面紫里外衣,秀发长垂,极为清整。灯光映衬,风姿绝妙无及。紫

夫人着淡紫外衣,深色礼服与淡胭脂色无襟服,头上青丝浓密柔顺,

披于肩前,恰好相称其身,观之风韵十足。若用花比,可谓樱花,

然比樱花优美有加,这姿容的确殊异。明石夫人置身如许贵妇人中,

似要逊色,实则不是。其言行举止,优雅有致,叫人见之则自觉寒

颜。其姿容风貌闲雅,不失切娜,妙木可喻。她身着柳绿色织锦无

儿女丰子恺读书笔记

襟服,仿佛淡绿衣服,外系轻罗围裙,以示谦逊③但众人于她绝无

嫌弃之意。她却斜坐于一青色高丽锦镶边茵褥上,一手扶琵琶,一

手持拨子,其姿态神情优雅无比,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如五

月初之橘枝,花实并香。”

读罢真觉人人栩栩如生在眼前,那个华丽奢靡的平安上层贵族生活丝竹在耳。更不用提紫姬死去那一幕,佛经念了几天几夜,源氏泣不成眠与用情至深的熏君,最后以浮舟与他在尘世中的决断所结尾,让人肝肠寸断十分难忘。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标签:儿女 读书笔记 丰子恺 丰子恺的白鹅读书笔记 儿女丰子恺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