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教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生成的探索】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强调预设的同时更注重课堂的生成。课堂生成性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开放性、创造性的角色存在于课堂之中,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体验过程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参与课堂。生成性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学习,课堂以丰富多变而存在,教学过程以灵活而富有个性而显得生动。在高中美术中构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捕捉生成机会,及时调整课堂,关注资源的再利用和课堂的拓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生成;构建
   传统的美术教学预设实质是以教师的演绎、归纳来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以自己的认识逻辑来操纵文本、征服学生,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美术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想象、充满个性特征的活动,美术是充满感性认识的一门艺术,审美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这就决定了美术课要符合美术自身规律和审美的差异性就必须要有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由此而生成,才能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生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新理念下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要求在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同时更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课堂生成性教学是对学习主体的尊重和对学习主体发展的关注,更是对真实美术鉴赏课堂的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就是学生知识有效建构和能力习得的过程,也是实践新理念,实现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捕捉机会,催生生成
   资源整合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从课堂教学本身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足够的创造空间,在引导学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把它作为生成的契机敏锐地捕捉、放大,催发、生长有效的生成。生成契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应该以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和尊重课堂实际的态度去捕捉。
   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的教学中,当我问同学们最熟悉的一幅世界名画时,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蒙娜丽莎》。我看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体验,于是改变课堂预案的有条不紊,侧重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我先设计了一段开场白:“《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我们同学能否用一种全新的欣赏方式谈谈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呢?”话刚说完,同学们便议论开了。“这幅画展示了一位面带微笑、端庄的女性肖像”“ 这幅画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以"以人为本"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幅画是提倡个性解放,重视科学,倡导文化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和追求”“这幅画是对中世纪的神本主义思想和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封建意识观念的一种对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我让学生全面概括一下,学生经过思考明确:“ 这幅画染上了浓郁的人性特点及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画面色彩丰富,具有较强的立体空间和科学的透视比例。”课堂到了这里,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后面的学习便会容易而且有趣了。
   学生已有经验的调动,课堂资源的有效整合,课堂生成时机的及时把握带来了课堂的精彩生成。既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打下了基础,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艺术的洗礼。
   二、及时调控,引导生成
   新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强调尊重学习主体,尊重学习主体的过程体验,从生成的角度来看,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引导课堂的有效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礼仪与教化》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作品比较”活动。我先通过幻灯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两幅作品,接着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开始涌跃发言。 “《 秦始皇兵马俑》从作品功能上看,表现的是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的金字塔》从作品的功能上,表现的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从服务对象上看,这两幅作品展示的共同点表明,作品都是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秦始皇兵马俑》展现的是中国特色,《古埃及的金字塔》展现的是异域特色”……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来总结一下,作品的欣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简单归类明确:可以从作品形式,作品的功能和作品的服务对象入手。通过这个归类,两幅作品展现的地域特色显然不属于我们作品欣赏比较的范围。
   学生赏析过程中出现生成资源,也出现需要调控的无效资源。这时便需要及时的调控进行矫正。只有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的生成,有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习主体的生成。
   三、资源再用,提升生成
   资源理念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够整合课程资源,还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而对资源的利用应该以动态的再生的灵动的方式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捕捉到很多能够激发学生生成的机会,可以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灵性与美丽,但这只是静态的把握。事实上,学生的生成资源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生成性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生成灵动,把学习引向纵深,让学生的生成资源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扩大化,让学生在扩大化的生成中充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让课堂在扩大化的生成中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在《图像与眼睛》的教学“意象美术”知识点完成教学中,我出示了两幅作品的幻灯片,一幅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另一幅是毕加索的《梦》然后我提出问题:请认真观察比较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毕加索的《梦》,结合你对这两幅画的了解,说说同样是人物画,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开始认真观察。有的同学在小声议论,有的同学在认真记录,有的同学在默默思考,有的同学在边思考边比划。一段时间过后,我看学生脸上的表情,很多同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堂讨论。“‘蒙娜丽莎’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而毕加索的《梦》有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主人公粉红色的手臂,画家把它画得大大的,主要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暖色的调子,给我们一种很放松、很舒服的、很高兴、很暖和感觉。” “达?芬奇笔下的这一使人难忘的“微笑”已不是具体的佐贡多夫人的表情了,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是“蒙娜丽莎”所有的,是达?芬奇所有的,也是我们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性特质的某种精微的东西。也许,这就是《蒙娜丽莎》巨大魅力的所在。毕加索的《梦》是画家是画家的精心制作,是画家精神与肉体美的最完美的体现”……
   在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中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资源,进行资源再利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四、课堂延伸,拓展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强调文本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美术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具体到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学生见闻。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课外美术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在经验的解读中深化学习,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课堂延伸,在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拓展学习生成,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到现代》的教学总结阶段,我让同学们反思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查资料例说现代主义几大流派。学生在对本节课的回顾反思和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体验中开始总结,一段时间过后,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开始引导学生课堂讨论。“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其代表作是马蒂斯的《两个舞蹈者》、《弹吉它的女人》、《戴帽的女孩》”、“立体主义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其代表作是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
   课堂上的认真学习为知识运用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课堂的延伸带来了生成的拓展,学生在拓展中巩固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总之,作为走进新课程的美术教师,必须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和有效的拓展,努力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尹少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3]《美术学科教学概论》 杨建滨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4月
   [4]《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胡知凡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5]《美术及其教育》 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9月
   [6]《绘画艺术教育》 吴廷玉、胡凌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7]《学习方式的变革》 杨九俊 吴永军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8]《合作学习与美术教学》 梁化山 《美术教育》 2007年2月
  
  

标签:鉴赏 生成 课教学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