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2016阆中高考状元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川东—阆中古城(导游词稿)

阆中古城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

非常欢迎各位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阆中旅游,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四川东北部,是整个四川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

2016阆中高考状元

,和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咱们中国的四大古城。在参观游览的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爱护环境。大家请跟上我的脚步,我们将参观游览古城区的华光楼、张飞庙和贡院。

阆中古城历史悠久。在战国时就被设为巴国别都,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自秦国建县以来,历朝历代都在阆中设置郡州府道。阆中最为显著的特色在于它是一座神秘的风水古城。它建在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顺应了风水理论中龙、砂、水、穴的意象。大家可以看到,在阆中古城里,山、水、城是一体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绝佳的山水格局,与浓郁的风水文化理念结合得近乎完美。难怪许多著名建筑专家盛赞它是当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风水古城”,同时也有了“阆苑仙境”的美誉。大家知道吗,阆中别名阆苑,本是指传说中的西王母居住之地,唐代滕王李元婴镇守阆中时,按宫苑格局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院,因此得名。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第一个要参观的景点——华光楼,已经近在眼前了。说到这阆中的楼阁,华光楼便是首当其冲、不得不提的。历代到过阆中的文人墨客,无不以此楼为诗。其中宋代诗人李献卿留下的一句“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更是传诵至今。华光楼通高三十六米,在一大片古城居民区中拔地而起,气势恢宏,极富古典建筑的特色,素有“阆苑第一楼”的称号。

大家可以看到,华光楼的楼下是一个五米高的石拱门,这是用于人们来往穿行的过街门。由于华光楼靠近嘉陵江,古代是阆中的航运枢纽中心,加之当时楼的两边都是手工业加工作坊,所以昔日华光楼下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曾有诗云“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以此来描写它的热闹。楼上三层为全木结构,每层都装有雕刻精美的花窗,主要是古时候的达官贵人们邀请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欣赏山水的地方。

说到华光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相传华光楼是由唐代滕王李元婴,也就是唐太祖李渊的儿子,被贬阆中时所修建的,当时称之为南楼,古南楼在清朝道光十九年毁于一场大火,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座楼是清朝同治六年所重建的,距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大家是不是很想马上就登楼观景了呢?不过,咱们在登楼之前,还要请各位朋友仔细看一看这座石拱门上的玄妙。石拱门的正中,写有“古镇江楼”四个大字的牌匾,是不是依然清晰可见呢。这个牌匾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是清朝阆中的知事彭凤藻所题。拱门的南北两面,是红四方面军在阆中征战时所留下的石刻标语。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两幅标语,正是因为它们,文革时期华光楼才免遭红卫兵的破坏。咱们现在也才有机会看到这座保存完好的华光楼。

好了,各位朋友,在阆中有句俗话,不登华光楼,枉到阆中游,接下来咱们就一起登上华光楼去一看阆中古城的美景吧!

我的讲解完毕,谢谢老师。

篇二:阆中市鹤峰乡

老区精神今安在 传承创新绘蓝图

鹤峰乡经济社会发展见闻

在古城阆中东北部,沿着省道302线前行72公里,便到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之乡”,“才子之乡”一阆中市鹤峰乡。这里与巴中市接壤,最高海拔886米,属于典型的低山深丘地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森林葱郁,适宜多种草木本药材种植。这里是1933年李先念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站在平头寨红军战斗遗址上,仍可追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迈入21世纪,这块革命老区热土,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传承与创新老区精神,使山乡涣发出勃勃生机,正把建设药材样板乡、集镇建管样板乡与和谐发展样板乡的奋斗目标逐步变成现实。

培育支柱 破穷求富

鹤峰乡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粮油生产、畜禽养殖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群众一年忙出头,也仅能满足温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世纪末,随着省道302线油路的改建,交通顺畅了,观念更新了,党委政府紧紧把握机遇,结合乡情,大胆提出药材、粮油、畜禽、劳务、林业五业并举,强乡富民的发展思路,使老百姓的纯收入由10年前的1000余元,达到今年的4000元,群众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扩大优质粮油生产。近年来全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完善农技、农资配套服务,以优质水稻、油菜为突破口,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000吨,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为畜牧发展提供了饲料。

推广畜牧改良工作。针对传统畜牧生产效益低下实际,全乡推广建立“LY”良种母猪基地三个,外血缘公猪繁殖基地一个,年出栏优质瘦肉猪1.2万头,出栏家禽10余万只,成为阆中生猪发展重点乡,同时还加大畜牧防疫力度,使畜牧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提升劳务输出成效。通过劳务阳光培训和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全乡有序输出劳动力2300人,实现劳务收入2000余万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大力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领家乡群众发家致富。

大力开发药材资源。经过30年的药材生产发展,全乡已初步形成以沙参为主的中药材2000余亩,栽植的杜仲、木瓜、黄柏等木本药材60余万株已部分投产,药材产量600余吨,产值近700万元,人均年药材收入800余元,2008年该乡抓住阆中建设川东北药材第一市的机遇,药材生产在规模和效益上作文章,重点打造500亩沙参提纯复壮园和100亩核心示范片,做大做强药材基地乡。同时加快药材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在已有药材市场和药材协会的基础上,又引进业主饶家富建立药材专业合作社,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进一步提升药农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索林业发展新路。过去,全乡虽然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业经济效益低下,今年农村实行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目前,全乡正在与阆中天罡木业公司签订数千亩的林地流转合同,推行间伐抚育模式,每年为农民增收100万以上,使林业有望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强化基础 增添后劲

2002年,省道302线全面竣工,新线横穿鹤峰乡场,这为鹤峰加快发展带来新的一轮

机遇,乡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高起点规划,多元化投入,实施场镇跨越式发展战略,依托扶贫新村项目,引导、支持100余户农户迁居场镇,拓展场镇面积1倍以上,并大力完善场镇功能,提升场镇档次,对场镇的绿化、亮化、美化作了全面规划和建设,使场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进而吸引了周边乡镇40余经商户落户鹤峰场镇。为了进一步扩大场镇规模,目前,该乡正在进行供水、供电扩容,并筹划场镇规划修编等工作。每逢当场天,场镇人气旺盛,鹤峰已成为周边乡镇人流、物流重要的集散地,特别是到了药材收购季节,这里更是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场镇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好势头。

在抓好场镇建设这个重头戏的同时,该乡还把农村的道路、水利、电力、村级阵地建设予以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后劲和强化保障。破解行路难,近两年,该乡在国家项目扶持下,充分发扬老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先后完成了近20公里的村道改建工程,确保了晴雨通车,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出行、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为今后林业的大发展和群众的住房改建创造了条件。破解用水难,为了改善全乡的水利条件,新建了蓄水量50方以上的小微水利1000余口,加固了三座小型水库,维修完善了6公里灌溉渠系,实现了一般旱年农业无后顾之忧的目标。破解用电难,由于地处偏远,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鹤峰乡很多村都没排上队,今年以来,全乡用电矛盾突出的村,克服过去被动等项目的老观念,采取先改造,先用电,待补助的办法,户平筹资上千元进行电力线路改造,既确保了用电安全,又促进了农村家庭加工和家电普及。破解能源难,在市农能局的帮助下,对在家的农户和新建农房的农户,全面推广沼气池和省柴灶建设,变废为宝,节约能源,使一半以上农户受宜。破解基层难,重点是对全乡7个村级阵地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或新建或改建,充实了阵地内涵,改善了办公条件,增强了基础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

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

伴随经济的发展,鹤峰乡群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新的追求,党委政府适时引导群众参与三个文明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鹤峰。

关注弱势民生。通过对全乡“三孤”人员,特困户,残疾户等弱势群体的排查,建立了帮扶档案,多管齐下解困,或列入五保户,或进入低保户,或纳入临时救助,对情况特殊的还采取一户一策的办法,重点解决他们的生活、就医、住房等困难,基本保障了全乡近300人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

推进素质教育。乡中心校被评为阆中市示范学校,1000余名学生实行寄宿制,学校十分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和生活关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探索育人新法,教学质量连年上升,在片区名列前矛。2007年高考阆中理科状元和2008年高考文科状元其生源均来自鹤峰学校,这已成为山区独特的“鹤峰现象”,引起人们对“才子之乡”的广泛关注。

保障群众健康。近年来,完成了乡卫生院门诊部和住院楼的新扩建,添置了医疗设备,建立了农民健康档案,通过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老百姓的就医难得到较好解决。同时,全乡的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树立服务优先、奖扶引导的新理念,全乡人口出现五年的负增长,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畅通信息渠道。全乡实现了乡村通讯的快捷方便。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200户,完善乡村广播网络,开展电影下乡活动,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边远山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维护安定大局。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完善安全维稳机制,创新警民联防举措,使鹤峰成为民风纯朴、治安良好、社会稳定,人们安

居乐业、投资创业的一块红色热土。

篇三: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习

第二部分 第二章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孟浩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1)这首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写诗人没有赶上送朋友,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伤感心情。②点明事件和诗人的心情,从而统领全诗内容,为后面抒发思念朋友的情感张本,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情景交融。黄昏时分,朋友已走远,自己未能为朋友送行,诗人将自己对好友的眷恋和深情以及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融入黄昏时独自徘徊江边、望断天涯的情景之中。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作于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东)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南国山川之景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结尾有什么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首联静态叙写南国山川、梁馆依旧,用“旧”字与“尚”字点出山川、馆阁虽然仍在,却已残破不堪,繁华不再。颔联、颈联则动态描摹马嘶、雉飞、叶落、野火,动静交叉,意态蹁跹。作者借“南国山川”“宋台梁馆”等景物,突出“流落”之事,形象生动感人,从侧面写出了作者深沉的流浪失落之感。 ②①

(2)化用典故,语意双关。化用庾信思归的典故,似在诉说庾信徒然地羁留北方,在咸阳苦苦地思念着故国,没有一天不想着回来。实际上是借庾信的思念故国委婉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思归”之情、贬谪之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此诗为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松、竹、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由诗中“不随夭艳争春色”我们不由得想起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2)这两句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拂”拟人化地写出竹声的美妙情意,“侵”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创设出竹为我友、物我同趣的意境,“助”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竹影似通人性给人带来欢乐的情状。

(3)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作者以物喻人,借竹的不媚春色、坚守节操、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孤独清高而坚贞的情怀。

4.(2015·锦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 筝

[明]康海[注]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受牵连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请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天上白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

习的秋风。颔联运用比喻、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含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意思对即可)

(2)①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运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②尾联用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5.(2014·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典故的出处。《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向孔子谈自己志向时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现了曾皙洒脱高雅、逍遥自在的情操。“溪边自有舞雩风”的典故就出自这一句。(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诗人的热情,从而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诗人虽远在天涯(海南)却不必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

答案 (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①②①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③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考查辨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经》在章法结构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复沓),即每个章节内容大致相同,只替换几个词语。(2)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兴”的“比”就是指比喻的修辞手法,“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从比兴的角度欣赏诗歌,就是分析诗歌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哪些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相关内容的描写,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这种手法就是“兴”;同时,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也表现了新娘的美丽贤淑等。

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 暮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邻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认真阅读诗作及注释,并联系杜甫一贯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这样才能得出要点完备的答案。(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先点明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或词语作答。

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诗人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感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危急。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琅玡溪 ①②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9.(2014·银川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及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2)(示例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出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示例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示例3)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示例4)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②

标签:阆中 高考状元 2016全国高考状元 2016年高考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