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三作文 > 正文

2016级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

p class="txt">历史试卷

命题人:李军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2.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 )

A.儒学独尊 B.国家财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3.《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4.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5.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6.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 )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7.据史书记载,官员口口口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口口口口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 )

A.御史大夫 B.刑部尚书

C.平章政事 D.军机大臣

8.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土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9.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10.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11.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这反映了 ( )

A.孔子地位的下降 B.理学地位的提升

C.宗教迷信的盛行 D.君主专制的衰落

12.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蜩(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13.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散,定丁数以为撙节”。这反映了明代( )

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 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 )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15.下列古代中国艺术形式,能以“传神写照”“随类赋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理论指导的是

( )

A.国粹京剧 B.李白诗篇

C.绘画技艺 D.书法艺术

16.顾炎武说:“今之君者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这反映出 ( )

A.专制制度强化导致事务繁杂 B.机构膨胀导致地方负担过重

C.中央权重地方官责任心缺失 D.官员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说:“古者井田养民,其田皆上之田也。自秦而后,民所自有之田也。上既不能养民,使民自养,又从而赋之,虽三十而税,较之于古亦未尝为轻也。”这反映出作者的主旨是 ( )

A.呼吁健全的社会保障 B.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C.主张限制自耕农经济 D.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18.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

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2 +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

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

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

C.新思想的萌发 D.维新变法运动

20.《(1898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材料中的“战” ( )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 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

2016级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

21.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这一现象造成 (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22.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人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3.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4. 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计划并人度支部(即原来的户部);并将原隶属于外务部的海关总税务司移交税务处管辖。清政府还声明不会改变海关内部制度。此举反映出清政府试图 ( )

A.从列强手中收回海关管理权 B.排除总税务司干预外交事务

C.摆脱列强对财政命脉的操控 D.改变屈辱的半殖民地的境遇

2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26. 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 )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27.“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 ( )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28.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学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 )

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29.“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一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亲俄之风”的表现有 (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国共第二次合作

30.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国民政府着手解决了一部分民生问题

34. 20世纪30年代后期,张闻天曾指出:“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同时面对太多的敌人,~?最不应该的就是两个拳头去打人,要知道,打倒一切是小孩子的幻想,结果是被一切打倒。”张闻天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 )

A.巩固工农联盟 B.开展武装斗争

C.建立统一战线 D.争取进步力量

3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D.马克思丰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36. 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 ( )

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

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37. 1941年5月下旬,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致中国外交部长的信中表示:“希望在和平状态恢复的时候,能和中国政府以有步骤谈判和订立协定的程序,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 )

A.表明美国开始改变中立立场 B.是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

C.履行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约定 D.鼓励了中国的抗日斗争

38.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 )

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

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 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

39.阅读下面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注册商标和外国洋商在中国的注册商标统计图,出现图中变化的原因是 (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C.中国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40.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41.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42. 1953年某地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传单主要是为了 (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43.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篇二:高三历史-扬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lass="txt">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写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选择题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表明( )

A.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 B.冶金业高度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D.小农经济的推动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解析】据材料?《考工记》记载?和?‘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

可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冶金业高度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小农经济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

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

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故D项错误。

【答案】C

3.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

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 )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 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

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

4.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

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维新思想

【解析】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甲午战败之前,故①错误;甲午战败,清政府

签订《马关条约》,后逐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

商业,故②正确;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知识分子认识到日本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故③正确;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在中共成立后,而非甲午战败后,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

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据材料?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可知这一时期还未形

成婚姻自由的社会状态,故A项错误;1908年新文化运动还未发生,故B项错误;根据题

干中描述当时社会出现青年男女自由相识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思想,而这种现象被官府禁止,说明旧思想抵制新思想的蔓延,故C项正确;1908年辛亥革命还未发生,故D项错误。

【答案】C

6.孙中山曾说过:“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

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为恶,而基础已经远不止如前,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从中可看出孙中山( )

A.将建立共和制度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

B.利用袁世凯推翻清王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认识到唤醒民众的重要性,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完成,准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据材料?谓袁不可信,但我因而利用之?可知孙中山只是利用袁世凯,故A项

错误;根据题干中?则贤于用兵十万?可知孙中山利用袁世凯是为了避免发动战争,故

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唤醒民众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革命任务是否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B

7.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

B.“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C.“短暂发展”出现于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前期,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考点】晚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解析】?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A项错误;?黄金时代? 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故B项错误;?短暂发展?应该是出现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C项错误;?日益萎缩?

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描述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D

8.民国二十二年七月,《申报月刊》发表了《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一文。作者“以为

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与之无关的时代背景是( )

A.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遭到重挫

B.苏联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获得初步成功

C.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日战争迫近

【考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

【解析】民国二十二年换算为公历应该是1933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

策遭到重挫,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3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获得初步成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应该是1936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9.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中华民国领土非经国民大会议决,不得变更。”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国民政府有收复东北等失地的决心

B.从侧面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对《马关条约》的态度

C.表明国民政府要维持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抗战胜利

D.国民大会是当时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立法机关

10.“国家要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和指导

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上述文件内容应出自(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

篇三:2016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 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 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2.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3.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4.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5.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6.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A.唐代的邸店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D.宋代的交子

7.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

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8.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 9%。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C.商业环境的恶化 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

9.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天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l or.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11.19世纪下半期,棉布、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大宗商品,比重约占中国进口商品的30%。其中消费产品占中国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

91. 9%和91. 6%。材料反映了

A.西方的商品输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西方的商品输出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中国近代工业化进展缓慢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不合理

12.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陋习,悉照买卖常 规,最为扼要。”这主要反映了洋务派

A.意识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重视经营管理的市场运作

C.摒除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D.重视民间资本的大量引人

13.以下是1872年一一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A.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B.洋务企业规模最大

C.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4.《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这说明晚清时期

A.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B.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C.地方政府搜自截取中央财政D.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受到冲击

15.有学者研究发现,1895一1911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T对华经济侵略一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D.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16.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说明了政府对外资政策的改变 D.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

17.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18.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中共则进行了土 地革命。二者都

A.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B.要求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D.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19.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 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20.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现代工业存在国营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两 种主要形式,两种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B.生产的经营规模

C.生产的经营方式D.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2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 最高值的原因是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突出B.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D.工业化建设掀起高潮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

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等改革措施。这 些措施的实行

A.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贸体制

B.促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推动了我国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

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

23.17世纪初建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经辉煌一时,但19世纪中期以后它的经营却 日益困难并最终解体。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殖民掠夺的经营方式难以持久B.商业垄断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C.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英国对亚洲市场的依赖性减弱

24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25.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95年出版的《道德论》一书中说:“如果一个社 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 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威胁社会稳定”。这段话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

A.经济危机的发生B.工人运动的兴起

C.垄断组织的形成D.社会阶层的分化

26.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27;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 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28.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 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A.苏联经济完全融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29.1933年罗斯福执政后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并下令美国中央银行扩大美元的发行 量,美元发行量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猛增,此举产生的后果是

A.加剧了西方国家间的贸易冲突

B.导致美国国际信用降低,出口低迷

C.导致美国出现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D.削弱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

30.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 上交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 和劳动者收人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31.下面图表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 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32.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A.联合国与欧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标签:高三 期中考试 试题答案 2016潍坊高三期中考试 2016初一历史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