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川剧的观后感

时间:2017-03-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川剧的观后感

我家乡的地方戏——川剧

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

怎么样,现在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在戏曲中,我们能够学会许多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听一些戏曲,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东西.

川剧的观后感

本文不适合您的需要吗?请点击:

川剧观后感之一

11月15日,也许在我以前的生活里,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但是今年的这一天,我第一次走进省川剧院,第一次在现场观看并切身感受这部川剧经典剧目《变脸》的精彩演出。当时我就知道,这一天,对我而言,已经被印上了铭记的标志,已经在我心里打上一个不可遗忘的印迹!

因此,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感慨万千,想就这部经典剧作,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如有疏漏或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海涵指点。

电影版的《变脸》,我只是略有耳闻,并没有看过,而这部由电影改编的《变脸》,我从剧目开始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与打动了,并随着剧情的发展或舒眉而笑或黯然落泪。我虽然不是四川人,但观看时语言上没有任何障碍,也没有我印象里对戏剧类剧目的冗长与不耐烦的感觉。我想,如果说语言上没有障碍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字幕提示所致的话,那么整个剧情畅顺自然,环环相扣,引人同感的戏剧讲述以及它所包含的艺术性、文学性与思想性,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这个时代、这个人文素质与欣赏水平不断发展的时代所赋予戏剧的发展要求。

而在我看来,川剧《变脸》则为中国戏剧树立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它以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娴雅之风格,剧情起伏跌宕却又不落俗套之发展,不能不说与一些仍停留在被传统观念束缚下的陈旧形式的剧目有着时代性的明显差别。

如果说我有些偏激的话,我也可以接受。因为,像川剧《变脸》这样,能让剧院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完完整整,目不转睛,随剧而感,结束之后立于原地,目含泪花齐力为其鼓掌的戏剧剧目,我还没有再见过。

但是,我也不是要打着口号说要破除陈旧,将所有的传统优秀剧目来个时代大变脸,而是说,可以保留这些剧目原有的模样,原有的风格,但是为何不试着将这些剧目如《变脸》一般,稍作改编修饰,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了解先知,感受时代戏剧的机会呢?

如今的时代虽不全是年轻人的时代,但年轻人却担当着时代的重要角色。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我们中国的国粹,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渊远流长,我们的传统戏剧剧目先“变脸”一下,又何尝不可呢?

时代承受之重,力在人为!

川剧观后感之二

变脸 观后感

》与电影乃同一故事。我想走进剧场的人,基本上都是冲着川剧“变脸”两个字去的。川剧中“变脸”的绝活的确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曾经在成都的一个茶馆里看过真实的变脸表演,变脸者就站在你面前离你一步之遥的地方——这颇有些挑衅的意味,就这样,当着你的面把脸换了,而你,尽管目不转睛,却仍然停留在方才那一幕的云里雾里。

又是魏明伦编剧。这个九岁失学投奔梨园,号称“巴蜀鬼才”的四川才子。曾经看过他的《中国公主杜兰朵》,也就是改编自著名的图兰朵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世界各国有很多个版本,但是魏的川剧版本最令人称奇,传统的川剧和中国公主就这样被他和交响乐意大利串在一起了,看完之后不得不令人惊叹他天马行空的力,他的思想不墨守陈规,张扬,一些毫无相关甚至完全不能联系到一块的东西就这样被他浓缩到了一个舞台展现在同一个时空之中,感染力和表现力及其富有张力。

但是,如果是单纯冲着变脸而来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又让他失望了,因为此剧名曰川剧变脸,实则更像一出现代舞台话剧,除了开头和结尾(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川剧的观后感)有变脸绝技功夫以外,更多则是围绕变脸这个主体讲述了一个深切感人的故事。

川剧《变脸》描写了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的艺人水上漂。在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将其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暗中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已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管。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不料反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而最终狗娃鸣冤跳崖以亲身上演了一出〈舍身岩〉,感动了军部师长,水上漂得以昭雪,弃以男女之见,将绝迹传授,变脸绝技从此得以发扬光大。

要说剧情,可能实在是很俗,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这样悲悲怯怯的故事,而此剧出彩的地方,除了真挚的情感表达,演绎出一部催人泪下的人性悲歌之外,可能就是在舞台呈现中,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模式,扩大表演区域,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深化情感沟通,加强了悲剧的震撼性,好几次都看见“狗娃”跑到人群当中,在跳舍身崖那一幕,当狗娃的声音从二楼传来的时候,大家都探出了脑袋搜寻狗娃的影子,虚虚实实,以至于分不清哪里是戏,哪里是人;而作为后台的乐队和唱高腔的人,也不时站出来,加重了真实感与角色感,故事性和画面感都极强。

另一个亮点就是剧中透出浓浓的巴蜀风情了。川剧比不上京剧的条条框框一板一眼,也比不上昆曲的华美文雅温婉动人。却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和气息,不拘于传统,巴蜀文化本在中原正统文化之外,这就造就了四川人不受拘束的想象力,而此剧想象更加离奇,富有感染力。舞台背景中,气势磅礴的三峡,充满了浓郁民间风情的巴蜀小镇,高低起伏的青石板,山寨门;甚至还有最后出场的纤夫和川江号子!流露出川东地区豪迈的感觉,更有民间唱堂会和袍哥等川江码头文化的影子,更注定了本剧的世俗化,言语中不时透露的可能不算很文雅的“格老子”、还有三场之后一直围绕在耳边的“茶壶嘴嘴儿”,无一不显示出了语言的生动和幽默,包括狗娃临死前吐出的一句“能看到变脸,格老子的死了也值得”,不知道是为了讨好观众还是增加感染力,让人看了反而觉得不是滋味。剧中出彩的地方还有川剧中的高腔,记得不知道多少的日子,总是在睡午觉的时候,不时被楼下老年活动中心咿咿呀呀哭魂般的女声高腔和锣鼓给震醒,以至于对该声音保持警惕畏惧感,但是此次发现原来高腔也可以如此动听和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剧情相当完整,重点处理也相当到位,毫无累赘之感。比如三公主跳崖这出戏与后来狗娃跳崖的前后呼应,让我之后仍然能反复回味。“你若不为我夫昭雪,我就割断这绳索,随父而去了~”总是萦绕在耳边,颇有些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我本是男儿身,又不是女娇娥”所带来的震撼。在水上漂得知狗娃是女儿身时多次想要赶走狗娃又多次反复,演员表演其复杂心情矛盾心理的重点刻画也是可圈可点。

遗憾也有的,比如最后一场戏,总觉得处理的不够眩烂。“像夏花一样绚烂的死去”,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然而,虽然有多人的变脸和锣鼓的助阵,然后最后这场戏仍然显得不够绚烂,原本可以处理得更加煽情一些,这样也许可以减少一些我们对狗娃死去的悲哀。

最后就是要赞以下剧中一老一少两个演员了,剧中大部分的唱词和表演都由这一老一少包办了,实属不易。我能听到那个10来岁的小女孩最后声音都唱嘶哑了。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变脸 观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如果需要看更多相关内容,请多多支持本站,向您的亲朋好友推荐本站。

[责任编辑:]

川剧的观后感

在悦来茶园看戏,又遇市川剧院优秀小生王超出演《送行》。王超是戏迷们十分喜爱的川剧小生,他嗓音圆润清纯、音域宽广、其表演儒雅气派而刚劲奔放。有人认为川剧高腔不好听,但没有人不赞赏王超的高腔唱段。有人认为一些演员唱高腔是干吼,憋出来的声音让人听了很不自然。然而王超唱起来却自然顺畅,高低音行腔自如,犹如从心中流淌出来清溪,让人感到如高山流水般沁人心扉,充分展示了川剧高腔的魅力。笔者多次观赏过他的高腔折子戏《访友》和《装盒盘宫》,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次他同优秀青年旦角演员罗芳演出的《送行》,据主持人称是第一届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晓艇亲授。他们精彩的演艺、优美动人的唱腔,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一阵阵的喝彩!

看完这出戏后,不得不让人想起川剧大幕戏《柳荫记》。近闻省川剧院在复排《绣襦记》、市川剧院在复排《鸳鸯谱》。《柳荫记》这样一出川剧名戏,五十多年前曾轰动京华,要说川剧艺术的传承,《柳荫记》是最应该传承下来的川剧大幕戏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笔者觉得最具代表性的是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的《柳荫记》。越剧最后是化蝶,而川剧最后是化鸟,这与巴蜀地区的传说有关。巴蜀竹林间曾飞舞一对美丽的小鸟,被人们称之为祝英台和梁山伯,二鸟总是双飞双宿。祝英台鸟全身雪白,尾巴特别长,飞舞起来犹如白练飘逸;梁山伯鸟羽毛黄黑相间,形状和大小如麻雀。笔者小时候多次见过这鸟,而且很神奇的是,还有一只与梁山伯相似的小鸟,在 祝英台 与 梁山伯 飞走后才飞来,独自叫嚷一阵后才飞走,总是追不上梁山伯与祝英台,人们称之为 马家娃儿 ,巴蜀民间的 梁祝 传说就由此展开。因而川剧《柳荫记》最后化鸟,极富巴蜀民间特色,难怪戏剧专家看川剧《柳荫记》后认为: 在地方戏诸剧种中格调比较高,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深刻的一种。

川剧《柳荫记》于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由川剧名家陈书舫和袁玉坤主演,是川剧参演的唯一大幕戏,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据说当时最受戏剧界称道的就是《送行》一折。京剧名家程砚秋先生观看了《柳荫记》的演出后,深深被陈书舫的精湛演技所打动,他向陈书舫要来本子,把《柳荫记》搬上了京剧舞台。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早就注意到陈书舫这位地方剧种的 皇后 。在川剧《柳荫记》演出之前,梅先生特地赶到川剧团所在地参观排练,看完后他连连称赞陈书舫细腻深刻的表演艺术。此后,梅先生还收陈书舫为徒。

这样一幕在全国影响颇大的川剧大幕戏,却多年来专业剧团没有全本演出,常演出的只是其中两则戏《送行》和《访友》,让戏迷们感到遗憾。其实复排这样的大幕戏,比创作新戏更利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振兴。首先,一些演出过这戏的老一辈艺术家健在,便于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经典剧目的艺术精华;此外,复排这样的大幕剧投资少,服装、道具不用新制;再者,这样的大幕戏角色、行当齐全,演员众多,有利于培养、锻炼青年演员。还有一点,古装经典大幕戏最能传承传统戏剧的艺术精华,不像排演现代戏,多出于政治原因,观众并不买账。成都市川剧院曾在悦来茶园演出过大幕戏《秦香莲》、《花田错》、《隋朝乱》等,深受观众欢迎,就是很好的证明。

 

 

王超与罗芳演出的《送行》

标签:看川剧观后感 川剧变脸 川剧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