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重工巨头海外开疆拓土|中国重工未来价位80元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国际金融危机和迪拜港口物流危机给中国港口物流上了一课,中国港口物流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局面可能会提前到来,并将引起中国港口码头利用率下降。      8月13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三一集团正在征服全球工程技术的心脏地带――德国,这预示着中国快速发展的重工企业对欧洲工程市场发起了攻击。近几年来,三一、徐工和中联等重工机械企业瞄准国际市场,竞相攻城略地,敲响了中国重工的威风锣鼓。
  
  进军海外市场
  
  近几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去海外投资办厂成为中国企业扩张的一种新选择,国内工程机械三巨头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正在加速海外扩张,势头迅猛。
  作为中国旗舰机械集团之一的三一重工正在德国科隆附近建造的混凝土泵厂计划于2011年初投产。在技术方面,三一重工可以与德国对手一争高下。三一董事长梁稳根信心百倍地希望至少在德国取得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要征服这个全球工程技术的心脏地带。
  这种自信是有根据的。三一重工生产的机械设备从挖掘机到履带起重机等多种多样,不一而足。2006年,该公司超越了德国的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混凝土泵制造商。在其成立的16年间,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增长,令业界称奇。2009年该集团全球销售额达306亿人民币。
  徐工在挣脱凯雷强行收购的魔爪之后,也把触角伸向海外市场。面对国际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徐工有自己的发展路径,计划分三步:第一步,产品走出去,包括服务、备件走出去。代理商建设、网络建设;第二步,研发要走出去,就是人要走出去。国外研发机构的建立;第三步,企业走出去。
  徐工在国际化的路上走得比较早,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他们1996年一大批产品出口,回款却收不回来,派出去的人也失踪了,有上亿元的损失。现在他们吸取了教训,集团董事长王民声称“不见兔子不撒鹰”。
  但徐工遇到海外的“肥肉”还是果断地下手。2008年12月,徐工在海外的第一家装配厂在波兰罗兹省沃维奇市落成,主要用于装配徐工装载机、压液机、平铺机等产品。
  据巴西媒体8月9日报道,徐工集团有望近期在巴西东北部设立一家组装厂和一个销售中心,并可能将巴西发展为辐射周边国家的销售平台。报道说,徐工集团的产品几年前就开始在巴西销售,其重型建筑设备平均每年在巴西的销量达到240套,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目前已获得伯南布哥州有关方面的许可,年内落户于该州内的一个工业园区。
  三一、徐工大踏步进军海外,中联也不甘示弱,接连出手,将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巨头带出泥潭,就是中联海外扩张的一个大手笔。
  今年5月22日,长沙招商引资代表团一行来到了中联在意大利收购控股的赛利公司(CIFA),此公司今年前5个月的销售实现37%的增长,创造的奇迹让意大利装备制造业界惊讶。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非常感谢中联,支持CIFA度过金融危机。此次海外出招,使得中联成为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公司。
  当时,金融危机的冬天寒冷刺骨,即便拥有80年历史、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巨头意大利CIFA也难耐严寒,在寒风中哆嗦,行将破产,急需一个“高人”将其带出泥淖。无比幸运的是,CIFA遇到中联重科董事长兼CEO詹纯新,他当机立断炮制了一份价值2.71亿欧元的并购案。并购一年间,CIFA显著复苏,销售总额环比增长近40%。
  
  扩张路径各异
  
  三一、徐工、中联是公众心目中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三巨头,这三家企业在海外扩张这条道上也是各显其能,各有千秋。三一专心国外建厂,徐工偏重收购海外研发机构,中联则专注海外并购,路径各异。
  三一重工倾向于自己投资建厂,海外建厂是一种本土化的扩张方式,消化当地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与地方利益捆绑在一块,减少恶意倾销的负面影响。
  2009年1月29日,三一重工与德国北威州府正式签订投资协议,出资1亿欧元在科隆建设三一欧洲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3.5亿欧元,利润总额4802万欧元。
  同年9月,三一重工在美国建立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这是目前中国在美国投资建厂的第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如此大规模的海外扩张,让市场对三一重工刮目相看,这个当年与凯雷竞相收购徐工的不安分的家伙,为报“一箭之仇”,在国际市场上把触角伸向凯雷的后院,令人称奇。
  徐工集团把收购外资研发机构作为核心战略,尽管徐工集团收购海外研发机构暂时尚未实现,但是这一战略计划很有参考意义,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走出海外是徐工的必然之势。同时,由于其在国内无与伦比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徐工在打开国际市场的途径上也别出心裁。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徐工集团不搞简单购并和规模增加,而将重点关注研发、销售等核心能力提升。”
  徐工将密切关注国外工程机械行业变化,力争实现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国外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具有全球销售网络或区域销售网络的工程机械专业销售公司的突破。
  中联重科偏重于海外并购,通过并购实现实体资产、技术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快速整合。相对于单纯的海外建厂,通过并购具备行业内具备较强实力的外资公司,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营销、人力资源的整合。
  2008年6月,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斥资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100%的股权。其中中联重科出资1.626亿欧元,获得60%股权。至此,中联重科成为了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可以说这次并购在中联国际化征途中具有里程碑的战略意义。
  
  重视扩张隐患
  
  中国重工企业海外扩张的形势喜人,但大踏步进军也潜藏诸多隐忧。
  一是成本压力。当海外投资成为行业内的一种趋势时,应谨防盲目跟风、无节制的扩张。工程机械企业逆全球经济衰退形势而上,积极实行海外扩张战略,已初步具备国际化视野,显示了中国重工机械企业卓越的战略眼光。但如果不以提高技术为核心,纯粹的扩建工厂将徒增运营成本。在当下现金为王、人人自保的情势下,如果资金链条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后果不堪设想。
  业内人士就为三一重工的资金压力捏了一把汗。由于连续在海外扩张建厂,资金压力徒增,三一重工暗藏险象。三一重工的资金渠道有三,即上市圈钱、银行贷款和销售款回笼。这三大渠道每一个都举足轻重,倘若发生意外,三一重工必然要承担不能承受之重,给自己套上一根绞索。
  二是文化差异。海外收购是一种抄底行为,拣便宜扩地盘。但如果我们的管理经验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而无法消化收购成果,那么,收购来的就不是有效资产,而将是烫手的山芋。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步履还显稚嫩,有点踉踉跄跄,资本运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都缺乏经验,特别是如何处理和工会的关系方面,还缺乏管理外企的能力,很可能水土不服,难以消化。
  为此,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生态环境构建,融入当地社会,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传统、产业环境,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义务,与当地居民进行近距离沟通交流,制造“人和”环境。FIC
  

标签:开疆拓土 重工 巨头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