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合同范本 > 正文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世界最大城市排名2017

时间:2018-09-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重庆,下文是小编收集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重庆市资料,欢迎阅读!

  重庆市的概述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有“中国火锅之都”、“中国会展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之称;商周时期是巴国的首都,因宋淳熙十六年,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由此得名;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陪都和永久陪都;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大区驻地和中央直辖市,后又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又恢复为中央直辖市[3]。

  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有科研机构千余家,高校67所[4]。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等战略项目。

  城市的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

  重庆耕地面积162.2万公项,农用耕地开发度较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猪肉生产基地。还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水果、榨菜、桐油、烤烟产地,有梁平的“柚子之乡”、潼南的“黄桃之乡”、涪陵的“榨菜之乡”、黔江的“烤烟基地”、石柱的“黄连之乡”之称。 荣昌猪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2015年,重庆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植业771.49亿元,增长4.6%;畜牧业275.87亿元,增长2.7%;林业44.33亿元,增长9.5%;渔业58.46亿元,增长14.0%;农林牧渔服务业18.52亿元,增长9.6%。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38.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033.68亿元、60.44亿元、542.90亿元、74.91亿元和26.22亿元,分别增长4.6%、9.3%、2.5%、14.0%和9.4%[8]。

  第二产业

  重庆是国家重要的 现代制造业基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1933年,重庆有近代工厂和手工工场415家;截至1936年,四川同类工厂仅583家,重庆占四川厂家总数的71%,资本数、工人数均占全四川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庆仍是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城市。

  抗战初期,1938年 宜昌大撤退,大量企业内迁至重庆。短时间内,企业数猛增至300多家。在约300平方公里内,兵工厂17家,聚集了9万多员工,接续着中国工业的命脉,也撑起了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工业脊梁。抗战时期,全国械弹2/3是“重庆造”,重庆成为以 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2015年,重庆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55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404.66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大中型企业总产值14668.15亿元,增长6.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5%;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415.18亿元,增长8.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5.3%;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4028.40亿元,增长12.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8%。

  第三产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已形成了农业农村和 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拥有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内陆首个 国家级新区—— 两江新区、以及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 重庆铁路保税物流中心、 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 万州保税物流中心,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生鲜海产等口岸。

  1936年,重庆城内有商业行业27个,店铺字号3058家,而同期各类工厂仅400余家,重庆一直是西南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截至1937年,除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外,重庆市共有银行13家(钱庄23家)。1937年8月,原在重庆设有支行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三行成立了联合办事处。1938年1月10日,交通银行重庆支行正式开业。中央信托局迁入中央银行办公,邮政储金汇业局于1938年初迁渝,4月在重庆设了重庆分局。改组后的“四联总处”设在重庆;11月, 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农民银行四行的总行或总管理处内迁到渝,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都设在重庆。

  重庆市的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代表: 渝派川菜( 渝菜)、 龙门阵、 重庆方言( 渝语)、战时首都文化、 川剧、 袍哥 文化、 重庆码头文化、 川江号子、 蜀绣等。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 巴文化,它是指 巴族和 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廷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到了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

  重庆的山歌民谣中各种类型的 劳动号子丰富多彩, 三峡纤夫与险滩恶水搏斗高唱“ 川江号子”,打石头有“ 石工号子”,抬滑竿的有“报路号子”。自古以来 巴人又喜欢“ 摆龙门阵”(讲故事),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陪都文化

  陪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 重庆成了 中华民国的战时 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 张大千、 胡适、 傅斯年、 林语堂、 钱穆、 梁实秋、 郭沫若、 柳亚子、 马寅初、 陶行知、 梁漱溟、 徐悲鸿、 老舍等,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重庆成为了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 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 丁肇中、 朱光亚、 周光召、 邹家华、 茅于轼、 吴敬琏、 丁雪松、王家声等。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方言文化

  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 西南官话。狭义的 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 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标签: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 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