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诗歌传统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优秀传统的诗歌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繁荣当代诗歌创作,既需要理论的探索,也需要有效的组织活动。就在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上诗人和评论家为诗歌发展积极献计献策的同时,一次洋溢着青春热情的诗歌活动也在四川展开。
  在当下的诗坛,校园诗人是一个相对孤独与沉寂的群体。在世人“诗歌是否已经远离年轻一代”的疑问中,校园诗人如“星星之火”,静悄悄地在各个高校中涌现与成长。在由《星星》诗刊社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上,十几位年轻的诗人一起探讨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倾诉他们的创作困惑,也展示出令人感动的责任感。
  
  让年轻诗人增加校际间的交流
  
  7月27日的成都艳阳高照,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诗人却在这天为蓉城增添一丝清凉的诗意。当海南大学的学生张波从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吕汝伦手中接过一面蓝色的旗帜,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就此开营。
  据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介绍,夏令营迄今已经办到第三届,可以说是成果丰硕。每届夏令营的大学生诗人都写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将年轻的诗歌理想融入其中。《星星》诗刊也用很大篇幅向读者展示和推荐了历届的出色作品,在全国高校的诗歌爱好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前两届的参与者中,已有一部分人创作日臻成熟,得到了诗坛的瞩目和认可。
  比起上两届大学生诗人,这届参与者整体上更为年轻。他们大都在1985年后出生,还有“90后”参与其中。梁平说,这十几位年轻诗人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全国十几所高校,都是《星星》诗刊编辑部从千余件投稿作品中遴选出的佼佼者。他们的创作基本代表了当下大学生诗歌的较高水准,展现了年轻一代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
  为什么要为如此年轻的大学生诗人举办夏令营?梁平回答,几千年的诗歌传统需要当代大学生来传承,需要每位大学生诗人担负起责任。当下的大学生诗人大都局限于校内文学社团这样的“小圈子”,长此以往,大家的创作风格容易趋同,视野也不够开阔。我们举办夏令营,一个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年轻诗人增加校际间的交流,并把这样的交流经验带回校园。我们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希望每个人在诗歌中享受快乐。
  
  在孤独中“坚守自我”
  
  夏令营期间的交流会上,大学生诗人与梁平、潘洗尘、李亚伟、龚学敏等诗人促膝谈心,交流写诗体会,评点诗坛现状。而当大家谈及自己的创作心路,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四川大学的高佳嘉谈到,平时和同龄人说起自己写诗,总会有点难为情和不自在。如今的诗人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那样风光,诗歌也不像那个时期那么备受瞩目。这点,大家身处象牙塔之中也都能感受到。
  河南工业大学的褚平川同样有这种“孤掌难鸣”的体会。他说,自己时常在学校论坛上找写诗的“同道中人”,却一直没有人响应,讨论诗歌的氛围基本没有。这也是当下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工业院校的普遍情况。
  曾担任复旦诗社社长的徐萧也认为,尽管一些大学文学社对校园诗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就全国来说,校园诗歌创作情况不是很好。他说,当代大学生诗歌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有时“身在此山中”的大学生并不能识得整体的面目。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些关键词,如“开放的压抑”、“急躁的繁荣”等等。就诗歌在校园的状况来说,我们很难用乐观来形容。
  广西民族大学的苏丹由此提出“坚守自我”的创作理念。她说,对于诗歌,我觉得用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话来说明:“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我一直把诗歌当成生命个体内在修为的事情。对诗歌的探索,就是对自我思想、精神、文学素养的探索提升过程。所以,每个人在诗歌的王国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面对当下浮躁的诗风,更要清醒地把持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针对大家的观点,梁平、潘洗尘谈到,中国新诗近百年来的确有所谓的巅峰时期,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生新诗起到了革命发动机和引擎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大学校园拥有上万个诗社和上千种诗歌刊物,也形成了鲜活的诗人群体。没有他们的参与,朦胧诗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和影响。现在看来,那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随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诗歌回到了它本应的位置,成了文化“蛋糕”中的一块。这对需要远离喧嚣的诗歌创作而言,反而可以说是变得正常了。希望大家关注于诗歌写作本身,并不必过分消极。
  
  诗歌写作进入了“复制时代”?
  
  北京大学的张慧君说自己十分幸运,在她们学校的五四文学社里,喜欢诗词的同龄人每周都会聚到一起,与诗人交流,切磋写作经验,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她提出一个问题,即大学生的诗歌写作普遍偏向于个人化体验,而尝试大题材又容易写空,那么诗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否需要模仿,等到技巧成熟时再展现灵性?
  在座的几位诗人都对“模仿”这一入门途径明确表示否定。他们指出,“木匠会劈木柴,但会劈木柴不代表就是木匠”,当下网络上动辄可见铺天盖地的诗歌,很难辨别哪些人会“劈木柴”,哪些人会“做家具”,更看不出哪些人能成为“鲁班”。诗歌是一门手艺,自古都有它的门槛。自从网络兴起,诗歌的门槛没了,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诗人。这样的环境里,盲目模仿十分不利于自己创作水平提升。
  诗人们还提到,诗歌写作已然进入了“复制时代”。现在很多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技术相当扎实纯熟,但作品缺少个人气息,甚至“像得一塌糊涂”。举一个例子,顾城和舒婷的作品风格明显,把他们的诗混在一起隐去名字,读者照样容易分辨。而把当代很多诗人作品掩上名字,就很难看出作品的主人是哪位了。大家表面上都在写个人的生活,但其实如今连个人生活都是千篇一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他们希望同学们在创作中摒弃模仿,潜下心来磨练技艺、积累生活经验,同时不要局限在“小世界”里,年轻诗人之间多做交流。“别的不说,只要你们在这次夏令营中能成为朋友,将来还能保持联系,一起谈诗论诗,我们就心满意足。”
  大学生诗人们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大家表示,当下是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但我们始终相信心灵深处需要诗歌的抚慰。校园诗人已经成为诗坛不可或缺的风景,我们将为此做出更大的努力。

标签:传承 诗歌 传统 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