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教学设计 > 正文

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_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初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促进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学习语文的质量和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如激活课堂,让教学生动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激活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重视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论语十则》这课的导语,我这样设计:“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第一位?(可让学生们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这么一说,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兴趣。
  2.巧妙提问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问题设计得好,加上课堂上老师运用得当,一堂课就能被充分激活。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宁鸿彬老师的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置理论,张富老师的问题“连问连答”理论,都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和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
  3.增加文学欣赏
  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语文课上如不加以利用,岂不太可惜?语文课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于那本语文教材。每周或间周上一节文学欣赏课,把平时看到收集到的优秀作品,名著片段等读给学生听,读完后师生共同做点欣赏、点评;也可以印发下去让学生自己阅读,但那会少了学生细心聆听的乐趣。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要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
  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
   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分析人物描写运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上课注意力差的学生就更容易走神。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讨论――笔录”。而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或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或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学习完毕或抽查问询,或收取学生课本(或笔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如下方面做好笔记:一是生字词注音释义。在读书过程中,对遇到的那些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及时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自己根据上下文理解,然后记在书上相应的地方;二是用一定的符号确定文章的结构,筛选相关的信息,例如主旨句、线索、优美语言以及其他指定信息等;三是读书中闪现的灵感,快速地用笔锁定在有关的文字旁;四是读书中生发的疑惑以及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索,准确地笔录在课本的空白处;五是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迪,也要简明扼要地予以记录;六是由文字萌发的想象,用手中的笔给予生动形象的再现;七是对作品在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在书上评头论足,说优道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此也可以有所取舍。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反复的阅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自学解决,同时对文本也能有自己的独到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并且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真正达到了吗?
  四、大量阅读,培养出能力
  首先,大量的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而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出色的语文能力。阅读是如此重要,但保证有效地阅读更重要。根据我校师生共读书的“百日读书工程”的实施,我认为课外阅读应做到“四落实’:1、时间落实。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时间列入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中,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并严格执行。2、书籍落实。要求学生自己拥有10本左右古今中外名著。还可以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或同学相互交换阅读。3、笔记落实。学会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三篇读书笔记。 4、活动落实。定期举行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以期达到更高成效。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又提高了能力,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陶冶情操。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语文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标签:教学方式 效率 提升 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