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佤族捣酱菜加工及开发前景浅析:酱菜批发市场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云南沧源佤族捣酱菜是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一种开胃菜,其主要特点是料真味实,古朴自然,气味浓烈,别具特色。本文主要介绍了沧源佤族捣酱菜的加工工艺、特点、存在问题并探讨了产业化加工前景等。
   关键词: 佤族; 捣酱菜; 加工; 前景
  中图分类号: TS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85-02
  
   云南沧源佤族“捣酱菜”是一种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菜品,它不但开胃爽口,而且也是一种做菜常用的调味品,一日三餐,捣酱菜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对“捣酱菜”的工艺流程及特点进行介绍,并对其加工中存在问题和产业化前景进行了探索。
   1 基本情况
   1.1沧源佤族基本情况
   沧源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佤族世居云南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佤族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据现有调查资料,沧源县境内的佤族都是从其他地方迁此定居的,境内自称“布饶”的是于600年前从阿佤山中心地区景栋、绍兴迁来,岩帅、联合、新华、建设、团结、贺科、帕结、安也、贺勐、安海分别是从柬栋、困马、敢诺、大漫海等地陆续迁来的,“本人”是陆续在民国年间从永德、镇康陆续迁来[1]。沧源佤族自古以农业生产为主,在沧源岩画有少量记载。沧源地区盛产稻谷,主食以旱稻为主,其次为玉米、高粱、小红米、饭豆、绿豆、荞麦等杂粮。副食产品为瓜类、青菜类、竹笋、芫荽、辣椒、葱、蒜等。肉类主要食牛肉、猪肉、鸡、鱼、田鼠、螺蛳等。
   1.2沧源佤族饮食情况
   1.2.1饮食特点
   沧源佤族饮食口味以辣、咸、苦为主,料真味实,古朴自然,气味浓烈,别具特色。
   1.2.2形成原因
   (1)地理因素。沧源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覆盖率高,蔬菜水果种类多,野生菌类,竹笋类常年可采,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也在此生长繁殖。生活用菜取材广泛,大多数取之自然,带有特别的“野”味。做法也粗狂、古朴,形成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味[2]。
   (2)性格因素。沧源佤族生活在风景秀丽,清新自在的大山周围,骨子里都透着原汁原味的“自然”,能歌善舞,热情奔放。他们热爱自然,对生活富有激情,是个喜爱刺激的民族,用佤寨老人的话说就是“做饭都是用脾气性格来做的。”菜肴风格属火火辣辣型。
   (3)生活习惯因素。佤族以农业生产为主,需要强健的体魄进行劳动生产,要食用很多食物进行能量补充。佤族很少食用清淡菜饭,多为辣、咸、苦、酸食物,味道浓烈,具有开胃、增强食欲的作用。一日三餐,捣酱菜都会出现在饭桌上。捣酱菜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品,在炒菜时,若菜品单一、清淡,捣酱菜也将作为一种调料品放入其中,增加菜品的风味[3]。
   2 捣酱菜制作工艺及异同点
   2.1捣酱菜典型菜系制作工艺
   2.1.1干巴捣酱
   采用沧源特有的高峰黄牛干巴制作。高峰黄牛营养价值高,口感较好,在当地有比较充足的原材料[3]。高峰黄牛干巴与其他牛干巴相比,味道更咸,牛肉香味浓,形状小巧,再加之它使用大石磨挤压,避免了机械对牛肉味道的影响,保留了黄牛肉的原汁原味。
   将黄牛肉切成条状,大致长度为10cm~15cm,宽度为5cm~8cm,厚度为3cm~5cm。在切好的牛肉条涂抹10g~15g食盐,5滴~8滴酒进行反复搓揉,然后用大石磨进行挤压,之后再放入5g~8g食盐,6滴~7滴白酒,经搓揉均匀后放入瓷盆内,并用盖子盖住,腌制半月,期间3d~4d翻肉一次,使其腌渍均匀。挂在屋檐下自然风干或放在火灶上烘干,7d~8d便可食用。将制作好的黄牛干巴埋入火灰内,20min便可取出,抖落擦净干巴表面的炭灰,用手顺肉丝将牛肉撕成细条状,因为制作好的干巴长度不长,所以不需要再用刀切断。把干巴放入木制冲臼与小米辣5个~6个、大蒜4个~5个、大芫荽3棵~4棵一起捣碎入味,混合均匀,直到捣成偏平细条短碎状为止,呈土灰黄色即为“干巴捣酱”。“干巴捣酱”是佤族的捣酱菜中最具特色的,它有香浓的黄牛肉香,味咸伴辣,气味浓厚,越嚼越有咸香。所以“干巴捣酱”原汁原味,别具特色。
   2.1.2鱼肉捣酱
   一般使用鱼刺较少的罗非鱼,将清理好的罗非鱼用水煮熟,挑出鱼刺,取出鱼肉。在锅内放半碗水,待水快煮干时,将鱼肉回锅,放入适量水芹菜和薄荷、小米辣、大芫荽、花椒与鱼肉一起搅拌均匀,3min后取出,待温度降低即可食用,一般呈短碎块状即为“鱼肉捣酱”。“鱼肉捣酱”鲜嫩可口,辣味十足,伴有水芹菜和薄荷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2.1.3生姜捣酱
   采用新鲜的生姜,洗净,将姜块放入冲臼,与小米辣、青辣椒、大蒜、芫荽捣至碎糊浆状即可。若不是新鲜的姜块,可在捣碎过程中加少许纯净水进行制作。“生姜捣酱”呈黄褐色,气味浓烈,苦辣参半,令人食欲大开,不仅制作方便简单,也是当地百姓最常做的捣酱菜。
   2.1.4茄子捣酱
   将茄子放入火炭堆内闷烧,10min~15min后将茄子取出,抖落上面的炭灰,将外皮剥除,把茄肉撕成条状并和小米辣、大芫荽、大蒜、青辣椒一起捣拌均匀,捣匀呈黄绿碎条糊状即为“茄子捣酱”。“茄子捣酱”入口即化,伴有茄子的清香,香辣爽口。
   2.1.5豇豆捣酱
   豇豆用水洗净后,放到火炭堆内闷烧,10min~15min后将其取出,再次清洗,用干净的毛巾擦去豇豆外皮的水分,用手拧断豇豆,放入冲臼与大蒜、小米辣、芫荽一起捣碎,呈绿色短碎条状即为“豇豆捣酱”。“豇豆捣酱”嚼劲好,辣味与豇豆结合在一起,并伴有豆的微酸,开胃爽口,别具风味。
   2.2捣酱菜异同点
   2.2.1捣酱菜共同点
   (1)风味。材料都是以小米辣、大蒜、大芫荽为主,味道多以辣、咸、苦为主,气味浓烈。
   (2)取材范围。一般都在山间、田地中获取,污染较小,取材广泛,天然纯正。
   (3)加工器具。大多数都用木质冲臼捣碎,不使用金属机器设备进行加工,其原汁原味不受影响,原有风味保存较好。
   (4)形状。一般都以碎状为主。佤语称捣酱菜为“抓”,意为将菜料捣成浆糊状而食用[2],但是随着时间和生活状况的变化,“捣酱”在形态上也发生了变化,依食材而定,虽说是捣酱,多数都不会是糊状,但在形态上都具有碎状这一特点。
   (5)保藏。捣酱菜都是现做现吃,都为凉菜,不宜久储,沿用至今。
   2.2.2捣酱菜不同点
   (1)形状。虽然都具有碎状这一特点,但是具体在制作过程中,捣酱菜在形态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例如“干巴捣酱”、“茄子捣酱”、“豇豆捣酱”都为短碎条状,“鱼肉捣酱”为短碎块状,“生姜捣酱”为碎糊浆状等。
   (2)食材季节性。捣酱菜依食材的季节性,在食用时间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干巴捣酱”、“鱼肉捣酱”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制作食用,“豇豆捣酱”一般都在6月~8月进行制作食用,9月~10月食用“生姜捣酱”的机会较多。
   2.3捣酱菜存在问题
   一方面传统捣酱食品加工过程较为原始、粗放和简陋,加工卫生条件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没有科学的保存方法,容易造成物理性和生物性的二次污染而存在安全隐患;另外,更多的注重捣酱菜辣、咸、苦为主的风味,没能充分的运用营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营养搭配。
   3 捣酱菜开发前景及产业化加工思考
   (1)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饮食消费也都有了更大范围的融合。佤族的捣酱食品作为一个特有的民族特色产品,消费人群越来越广,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充分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和保存技术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原有佤族捣酱食品风味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化研究。
   (3)充分运用现代营养理论进行合理的调整。丰富佤族捣酱的品种。
   (4)充分运用当地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进行宣传,带动佤族饮食文化的大发展。
   4 结语
   目前,捣酱菜还未被开发成商业产品,但是它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若在先进的设备及成熟的加工技术下,它将会成为另外一种新颖的民族特色产品,与佤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将为沧源的民族特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色彩,为经济的发展带去更多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73.
   [2] 陈国庆,谢玲.中国少数名族风情游丛书 佤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20-21,145.
   [3] 甘胜磊.沧源高峰黄牛牛干巴产业开发现状与前景浅析[J].中国牛业科学,2011,37(2):66-68.

标签:佤族 酱菜 浅析 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