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竞聘书 > 正文

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当前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作者对网络的定义和特征、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一些影响,并就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生活、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 生活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中,从搜索引擎、电子邮件、BBS,到人人网、微博等的出现,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工具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手机上网功能、wifi普及,无论什么时候走到哪里,什么时候,都可以迅速看到最新的消息。可以说是网络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时,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网络行为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引导大学将网络新技术运用到成长过程中,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自律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定义及特征
  网络生活空间是一个具有实在性的数字空间,一个新的社会公共领域,被视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通过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拥有自己的向度和规则。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多维性和全球性。
  多维性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属性,当互联网以超地域性将地球连接成一个小小的村落时,网际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我们无法想象的空间中蔓延、伸展着,这样的多维性使得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相形见绌。网际关系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各种各样的限制,真正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
  2.虚拟性。
  所谓虚拟性,指网络行动得以依附的行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Cyberspace)。以赛伯空间为活动平台的网络行动,不具有现实物理空间中的社会行动那样的可触摸的时空形态,而只有功能上的实在性和可重复性。
  3.不确定性。
  信息的庞杂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征使得作为行为目的、意义和情感的传播通道并不是清晰可辨的。同时,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使得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交往易变、混沌,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
  4.非中心化。
  网络交往突破了人们现实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特征。它消灭了权威式中心化的主体意志,而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所形成的非中心化的网际关系。
  网络的以上特征,使得生活在网络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精神状态,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2010年,学生、企业一般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三大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分别占整体网民的30.6%,16.2%和14.9%。由此可见,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现状,我进行了调查研究。选取上海海事大学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76人,占77.6%;女生22人,占22.4%。整个调查问卷内容包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网龄上网频率、网络重要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上网的原因、内容、方式,对信息的判断力,对网络问题的看法(大学生对网络的控制力,对网络信息、网友、网络色情等的价值判断),以及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网络德育方面的情况。
  调查发现,与其他网民相比,大学生网民具有如下特点。
  1.上网时间长、频率高。
  上网时间频率方面,被调查学生中,62%的学生经常上网,32%的学生有时上网,没有从不上网的。76%的学生每天上网,并且38%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2个小时,28%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2―4小时,14%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4―6小时,而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这一数据显示,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提高和网络服务的不断丰富,高一年级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大于低一年级大学生。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控制上网的时间,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网民的上网时间逐渐延长。
  2.学习型、娱乐型上网多。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受到愈来愈多的大学生的青睐。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娱乐兴趣正从以前的单向娱乐(如听音乐,看娱乐新闻、电影等)向聊天、博客等双向互动型娱乐转变。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聊天交友、学习查资料、听音乐看电影、网上购物、参加论坛讨论、玩网络游戏等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资料和娱乐。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的占了74%;上网学习的大学生占60%;46%的学生是浏览新闻,拓展课外知识。随着网络商业的发展,42%的学生选择了网上购物。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男生上网娱乐的目的更强一些,但是女生比男生更喜欢网上聊天;男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高于女生,男生较喜欢对抗性强的网络游戏,而女生更喜欢休闲类游戏。
  3.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控制力较弱。
  (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辨别力较弱。对于网站上的新闻,5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是真实的,28%认为是半真半假的,16%认为是完全真实的,少数的人认为大部分是不真实的。面对论坛上的帖子、网友的聊天内容和免费的邮件内容,多数人认为是半真半假的,56%认为网页上的广告大部分不真实。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真假信息有自己的斟酌、分析能力。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少数大学生失去甄别、判断的能力,或迷茫无助、无所适从,或冲动盲目。
  (2)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控制能力较弱。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网上获取的信息,70%的学生只作为参考和引据,他们认为网络论坛中的言论应先通过搜索引擎甄别再说;24%的学生会分析归纳后提炼出己见;只有6%的学生略作修改基本照抄。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客观地对待网络的信息内容。少数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认为网上内容健康或有害信息多,这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来为自己的生活或者学习服务,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
  4.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38%的学生在遇到不宜观看的文字、画面时会立即关掉窗口,20%的学生会点开浏览,40%认为无影响。在对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调查中,30%的学生在网上抄袭过论文,故意传播过病毒或破坏他人的电脑系统,侵犯过他人的隐私,在网络上发布他人的隐私或者恶意攻击他人,在网上散发过不良政治谣言。这表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甚至网络犯罪)意识淡薄,大学生在网上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5.网上交流热、现实交流冷淡。
  为了缓解现实交流的压力和痛苦,许多大学生选择投身于网络交流。在“网上交流的原因”一题中,64%的学生选择了排遣压力放松一下,40%是交流自己的感受,38%认为是结交朋友,30%是打发时间,少数人选择了能够得到某种心理满足。60%的学生以匿名的方式上网,以网络的匿名的方式修饰自己、虚夸自己的行为,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导致自我角色的迷失。因此,网络交流解决了大学生一时的心理问题,又造成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会在情感上对网络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
  6.大学生对校园网关注不够。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在吸引大学生兴趣和登陆率方面仍显乏力和弱势。尤其“红色网站”在栏目的设置、内容、形式,互动平台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与拥有巨大量资金支持的商业网站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68%的学生听说过但没上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网站或网页,12%不知道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仅20%的学生知道并且上过网站,多数学生较少关注和浏览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网站。由此可见,我们要积极推进校园网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开发和强化以各种主题活动为主题的栏目建设,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纵观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整体状况是好的,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上网,不沉迷于网络,上网有明确的目的,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较好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及时的引导。
  三、大学生上网对策分析
  基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培养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的鉴别力与选择力,避免失落与盲从,积极规范和引导其网络行为。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和应用能力。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不仅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大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除了要重视法制建设,还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特别要强调网民的网上行为自律,对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60%的学生认为应加强网民的自律。通过增强自律意识,提高网络时间的管理能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学习时间管理能力,并在学校中加强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做文明网民。还可以在网上开展网德大讨论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2.切实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引导青年开展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当今,许多大学生仅把网络当做获取信息的工具,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交流和分享意识,限制了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这种现象既阻隔了个体间的诚挚理解,又有可能使个体沉迷网络,逐渐迷失本体而被网络“异化”。这时的网络不是“工具”而是“主体”。因此,大学生们应转变态度,通过网络互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除此之外,应加强现实的人际交往,经常性地参加社团、学生会的活动,了解自身的心理需求,经常性地开展人际交往。
  3.树立教育由传统“主客体”向网络“双主体”转化的理念。
  教育者要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一是利用网络手段,以生动、有趣、活泼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思想政治理论。网下网上对接,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全方位手段。二是运用网络平台,资源共享,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三是展开网络工作,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学生相统一,网上教育与网下工作相统一,建设监督与正面引导相统一,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统一,并最终实现网络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
  4.把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以主题网站为核心,把握统一的网络舆论导向。把校内的图书馆网络平台、教学单位网站、管理服务部门主页、团学网站、学生个人主页等全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在复杂的交互式的校园网络平台上,引领舆论走向。其次,应注重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将一些优秀教育教学软件、素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和资源库及名师公开课资料、录像转化成网上资源;建立课件库,开设教研论坛、课题研究、学生点击等鼓励上网。再次,培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干部队伍。思想政治队伍要善于分析网上搜集来的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单纯地借助于课堂主渠道和一些校园文化的辅助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尽可能地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校园BBS是大学生浏览最多、最受欢迎的校园网站。因此,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是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中心环节。这样不但能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而且能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
  网络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崭新载体和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手段。它有助于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开发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完善、综合、渗透与发展,从而使个体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为大学生主体素质的现代化及发展提供可能性,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成波,商树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3]张雷.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网络文化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7,(9).
  [4]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标签:网络生活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