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今年暑期普通高中校长学习会上,我以《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为题,谈了做好普通高中工作,必须从“求真、尚善、臻美”开始,在“按规律办事、守住底线、拥有尊严、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塑造美丽心灵、打造美妙课堂、营造美好环境”的道路上实现“不一样的精彩”。今天,我们又汇聚一堂,探讨如何推进全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做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是“功在国家”的大事、“前无古人”的新事、“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事。当务之急,既要破解“剪不断”、实现“纲举目张”,又要破解“理还乱”、做到“明思善行”,自觉地从“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开始,实现“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不一样的精彩”。
  一、“问君能有几多愁”,却话“创新”正当时
  关于“怎么看、怎么干”普通高中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这是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决定了其观察事物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常言说: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力,成之难。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而“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这道出了教育的终极使命。做好教育工作“难”,做好基础教育工作“更难”,做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工作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之所以“难上加难”,是因为普通高中具有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大众教育、多样化选择性教育、准大学教育等多重使命,是因为社会对普通高中“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的迫切要求,是因为普通高中自身“超越‘前人’、超越‘个人’、超越‘部门’”的现实追求。
  我省普通高中发展进入了“多愁善感”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普通高中发展主要“愁”在“有学上”,主要任务是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完成高中教育的普及任务。进入新世纪,普通高中发展主要“愁”在“上好学”,主要任务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内涵,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现在,普通高中发展主要“愁”在如何实现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推进普通高中自主、多样、特色、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创新高中教育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系统论认为,“模式”是指特定时空条件下,事物组成要素协同建构而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功能表达形式和运行机制。由此可演绎出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是指特定阶段,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其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协同建构而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育人功能形式和培养运行机制。组成要素一般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制度等。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指对现有高中教育模式的自觉扬弃和主动超越,体现在高中教育的整个过程,包括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关系的优化、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弹性选择制的课程模式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重要实现途径,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既是理性自觉,更是实践需要。
  首先,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始于社会发展的强烈呼唤。“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竭的动力”,“是人类智慧开出的最美丽花朵”。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一些国家和民族因缺少创新而沉沦消失,一些国家和民族因重视创新而新生腾飞。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有298项,其中产生于中国的有173项,占60%。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保持着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一书中强调“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八大理念”之一是“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当今,国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竞争的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早在1964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呼吁:“给潜在的创造力以公平的机会,这是关系到社会生存死亡的重大问题。”美国于2001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重点在于“不让可能掉队的孩子掉队”;2006年实施《美国竞争力计划》,重点在于“不让天才学生掉队”。全球创新人才培养正在由“谁是天才”转向“天才是怎样思维的”、由“单向认知的提高”转向“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由“分散的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课程的整体规划”、从“天才教育领域的相对独立”转向“与公共教育的相互融合”。许多学者认为,“高中教育事关国家安全”,“高中阶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奠基时期”。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从普通高中抓起。应当看到,我们并不缺少具有成为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但我们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必须下大力气,争取有大突破。
  其次,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源于现有模式难以为继。现有的高中教育模式本质上是传承性的教育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使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规范为价值导向,以刚性必修制课程为载体,以他主接受性学习为重要实现途径。魏所康研究员将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概括为:“给学生以刚性,有刚性才有规格;给学生以模仿,有模仿才有继承;给学生以讲解,有讲解才有理解;给学生以训练,有训练才有熟练。”这种模式确有使基础知识牢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优势,但这种模式是以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牺牲相当数量学生的兴趣为代价的。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就是要克服“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刚性而轻弹性、重灌输而轻探究、重他主而轻自主”的弊端,“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的“第一目标”。
  第三,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旨在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首先,注重学思结合是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主线”。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其次,注重知行统一是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主调”。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第三,注重因材施教是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主题”。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在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创新”活水来
  就普通高中教育内部来说,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阻力是“观念模糊、观念滞后”,最大挑战是“主而不导、强主弱导”,最大制约是“载体乏力、载体不全”。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顶层设计、潜心施工,立足长远、扎实推进。
  (一)创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规划纲要针对传统人才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树立以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一是树立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观念。全面发展的根本是“人的解放”。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优先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学校的义务。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基本面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特别是好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二是树立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的观念。强调“人人都能成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权成才”,接受教育、发展自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强调“为人人成才服务”,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教好每一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成才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成为相同的“标准件”,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拔尖人才”。人才的多样化发展要建立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尊重个性特点和个性选择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
  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当今学习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把人才成长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努力推进普通高中与小学、初中、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有机配合,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与科研机构之间有机联系,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保证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多样性。
  (二)强化主导。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挑战来自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克服“主而不导、强主弱导”现象。PISA创始人及总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与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差距在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资源合理分布欠缺、优秀人才进入教育体系困难”。这值得我们深思,应从体制和机制创新入手,从源头上解决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强化主导的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强化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诸葛亮祠堂前有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由此想到普通高中教育,“从古知兵非好战”就是“善教者以不教为教,教是为了不教”。正如托马斯?阿奎纳所言:“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换言之,教学也是学生“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教学过程既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压抑学生,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知识容器,否则会“宽严皆误”。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是助产士而不是产妇”。
  强化主导的核心是“一名好教师教出一批好孩子”。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曾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吴非在《致青年老师》一书中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良好习惯。至于我们教育中的发现和创造,最终也必然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学生与教师相处时,不仅在“察言”,更在“观色”,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细微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爱默生认为,人的眼睛传递的信息和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从眼神的语言中了解心灵世界。然而一名辛勤工作而“不善主导”的教师,其负面作用就很大。他“不善主导”,本是他个人的不幸,而当他通过辛勤的工作,把一批原本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得和他一样“不善主导”时,教育的不幸就出现了。因为,他们越是辛勤工作,学生就越是摆脱不了他,离教育的原点就越远。
  (三)完善载体。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制约是“载体乏力、载体不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实践环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来实现的。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校内,又要超越校内。韦钰曾经说过:“教育改革很复杂,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程上。学生如何学,教师怎么教,学生能否从改革中受益,这才是衡量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她从生理学角度尖锐地指出,“这种长年累月的填鸭式教育构建的脑蛋白结构是抹不掉的”,其结果是“越教越笨”。
  创新载体重在打造美妙课堂。余文森教授总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三条规律,与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好的学习不仅仅是“求知”,还要“求不知”;一个好的课堂不仅仅是“把不会教会了”,还要把“会的教不会”。课堂只有突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从“时间+汗水”的传统教学走向“智慧+艺术”的现代教学,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问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智慧学习”的能力,让“优秀者更优秀,平常者不平常”,才能真正地培育出“自主的个体、共生的精神、领袖的气质”。
  创新载体重在关注“会学”。我们在讨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时,时常把“基础”定位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世界先进的教育体系则认为: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强调“学会”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能力体系”,让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创新载体重在实践探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次他突然问学生:“5加5等于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片刻后有一学生说:“等于10。”蔡元培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胡适在上世纪30年代写有一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们的先人“问题意识”很强,一部《论语》,几乎全是师生之间的“启思”与“导疑”。作家刘震云曾有感而发地说:“对好奇心的压抑就是对创造力的压制,把一千个人变成一个人。中国教育本身需要教育。”华应龙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融错三步曲:第一步,容错,容忍、包容错误,错是错;第二步,融错,将差错化为教学资源,错不是错;第三步,荣错,出错是光荣和荣幸,错还是错。正确的解答,可能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
  三、“踏遍青山人未老”,赢得“创新”满目春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课题;奠基创新人才培养既不能“雾中看花”,也不能“盲人摸象”。巴甫洛夫曾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的成就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登高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新事物,看到更辽阔的远景。”因此,试点探索、局部先行,个别试验、形成经验,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破解难题的智慧。首批14所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是由学校申报、地方推荐、专家遴选、省教育厅批准而产生的。试点工作政府关注、社会期待、家长瞩目,试点学校校长务必增强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
  (一)心要热,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
  “心要热”就是指做好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要带着感情、心向往之,带着热情、心无旁骛,带着激情、心领神会。认真思考试点工作在体制内能做什么,需要体制外提供什么?在学校内部能做什么,需要学校外部提供什么?昨天已经做了什么,今天应继续做什么?既不能把试点看成是装点门面的荣誉、优于别人的光环,也不能把试点工作看成是学校份外的任务、人为的负担,更不能期求在短期内形成所谓最佳万能、立竿见影的高中教育模式。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世界在变,创新不变”。试点工作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必然遇到来自文化观念、组织结构、利益关系等方面的阻力。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领异标新二月花”,另一方面“一枝一叶总关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在指导思想上,一要坚持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在“现代性”的提升中突出“自由、创新、快乐”,不能使创新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二要坚持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能力、注重“会学”,发展个性、持续发展。三要坚持由“面向世界”走向“融入世界”,突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四要坚持由“面向实际”走向“立足实际”,强调“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校园焕发绿色的生机,让环境放射人文的光芒”。五要坚持由“面向实验”走向“主动实验”,时刻不忘“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时刻不忘“教育不能简化为人能够决定的事业”、“教师创新教学意味着学生学习的改进并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之中”,时刻不忘皮亚杰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解决新问题的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所为之人,即具有创造、发明和发现能力的人”。
  (二)头要冷,明确试点工作的阶段目标
  所谓“头要冷”就是指通过冷静思考,看到试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通过冷眼观察,看到试点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做好试点工作要有孔子治学“三境界”,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勤于耕耘、耐得寂寞之乐。
  每所试点学校要自觉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统一,努力成为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探索的“先行者”,成为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革新、社会资源整合的“试验田”,成为自主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示范点”,成为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的“辐射源”。当创新教育成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师生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何愁未来没有拔尖创新人才辈出之时。因此,在推动创新教育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现有培养方式,加强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努力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的高中生的优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全面地发挥、持续地发展。
  (三)步要稳,明确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步要稳”就是指做好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一要防止“剃头挑子一头热”,即校长热、教师不热或教师热、学生不热。只有上下联动、师生互动,才能形成合力、激发活力。二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要以创新的思路引领试点工作,以创新的举措推动试点工作,以创新的文化支撑试点工作。三要防止“小马拉大车”。试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善于统筹、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局部突破、整体推进,营造一个更加符合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创新思维的环境。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应坚持解放学生与开发学生并举、面向全体与高端引领并重、课程体系完善与课程有效实施并行。首先,坚持学思结合,改革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常常用典型化、简约化的方法,对生产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改造,从而大大缩减了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学习者赢得认识活动的时间和速度。改革接受性学习关键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其次,坚持因材施教,拓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所进行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不直接呈现有关概念、规则等结论性内容,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研究、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再次,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非中介性为主要特征、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对某一原理的理解,对某一道理的感悟,对某一知识的同化,对某一教诲的领会,其实都是体验的结果。有人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教育。”
  (四)行要力,明确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
  加强领导。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马约尔曾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化对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试点工作责任制,试点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领导试点工作,切实做到长远有计划、近期有安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人员,保障经费,创新制度,科学考核,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急功近利、浮躁不实”,强调“知其白,守其黑”;慎提“快出人才、快出成果”,强调“打基础、重长远”;勿求“开小灶、走捷径”,强调“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远离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遵循规律、守住底线、拥有尊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所属试点学校的领导,帮助所属试点学校理清思路,支持所属试点学校创新实践,解决所属试点学校的相关问题,营造有利于所属试点学校完成试点任务的良好外部环境。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高校多元入学的格局。推进试点学校与高校的深度合作,通过举办附校、共建实验室、提前选修高校课程等途径,拓宽学生多样发展、健康成长的渠道。
  强化统筹。就试点学校内部而言,加强统筹的关键在于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全面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发展”。一是突出德育为先。陶行知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要把学生培养成‘瓜裂裂’”。德育的目标就是塑造美好心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好新时期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创新推进,更要刻苦求进,做到“主渠道”畅通有效、“主阵地”建设有力、“主活动”持之有恒、“主队伍”奋发有为。二要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1960年苏联卫星上天,引发了美国对教育的反思,随即制定了“曼哈顿零点计划”,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取得了明显成效。三要强化体育功能。用体育来培养精英,源于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刻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公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同时也锻造了强壮的身体。在最低级的层面,体育是一个心理疗程,能使人摆脱抑郁和沮丧。在更高的层面,体育帮助人领悟人生,迸发出追求理想的勇气。体育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把人生以游戏的方式给你演绎一遍,有始有终,让你懂得奋斗,懂得怎样处理好与队友、对手的关系,怎样去制胜,怎样输得起,怎样在逆境中奋发。体育把复杂的生活简化,给你一个“通俗本”,让你有亲历的经验,让你事先理解许多事后才能理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体育最真实、直观地模仿着生活中的竞争。在美国的中学里,往往最出风头的不是功课好的书呆子,而是“体育明星”。
  狠抓落实。一是以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促试点任务落实。“新颖而有价值是创新的两条本质要求”。创新人才是“永远在陌生的领地上的陌生人”,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才。二是以把握创新的特点促试点任务落实。创新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系于想象,成于实验,是一个“问题+想象+实验检验”的过程,是一个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过程;创新是“定势”的解脱和心智的“放飞”。想象力比逻辑力更重要,生活告诉我们:“没有一位诗人靠语法写诗,也没有一位科学家只靠逻辑思考。”三是以把握项目引领促试点任务的落实。试点工作要与课程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促进老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社团化、活动课程化、辅导个性化、评价过程化,建立兴趣导向、体系开放、形式灵活、合作探究、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课外活动机制。四是以搭建载体促试点任务的落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法规和政策支撑体系。依托各级教研部门,分级成立高中课程研究中心。依照有关规定,成立创新人才试点工作的协作组,建立试点学校校长与大学校长、科研单位与企业负责人互动论坛。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名言。什么是大地?对我们来说,普通高中教育就是大地,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实践就是大地,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就是大地。让我们与大地贴得更近些吧、更紧些吧,从创新高中教育模式开始,实现奠基创新人才培养的“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本文系作者在2011年10月13日全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标签:创新 奠基 人才培养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