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周记 > 正文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一字是成语吗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获得了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找准切入口,从而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真正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投入学习,也就成为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执着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当我正要启发调动学生的情感进入词中苍凉萧索的氛围,感悟诗人悲切的羁旅愁思时,无意中却发现好几位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诗旁的插图上,甚至有人大概意犹未尽进而欣然提笔。不满之余,刚想发作,可转念一想,插图不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吗?欣赏一下又何罪之有?再说,这首诗的内容不正可以用画面来表达吗?所以编者才配了这幅插图。我何不利用这现成的教学资源,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既然大家对插图这么感兴趣,那我们就从它入手来进一步赏析诗歌。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诗句,然后对插图作出点评,你认为图中哪些表现得较成功,哪些还没有表现出词中的意境,有待于我们修改。看谁对词的理解最透彻,点评最符诗意。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没过片刻,学生1(就是刚才研究插图中的一个)首先发言:我觉得傍晚人家的屋顶上应有缕缕炊烟,才更能勾起“断肠人”的愁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不由得惊佩于他们观察的敏锐,理解的透彻,真让人不敢小视。
  学生2:我认为画中的藤不是很好,不但没有枯,反而觉得茂盛,而老树虽光秃秃了,却仍然给人粗壮遒劲之感,都与苍凉萧索的整体意境不符。
  学生3:我觉得小桥下的流水不应这么湍急。再者,从整幅画面的布局来看,最好把它放得远一些,以此反衬眼前苍凉的景色。
  学生4:这匹马也不够瘦,主人的神色渲染得较逼真,但最好下马牵着一起慢慢行进,更能表现旅途劳顿之感。
  学生5:昏鸦应飞得再低些,表现出疲倦的神态,慢慢地聚拢停栖到枯枝上。
  就这样,我没有再对作品讲解一个字,但从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创意的点评中,我 分明看到他们已完全进入了诗作的情境氛围,并进而突破了语言品味的难关,真正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内涵,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课结束了,看到同学们热情未减,于是我又顺水推舟,布置了课外作业――结合课文插图,根据你对诗作的理解,自己创作一幅图画。然后,我根据学生的作品评出了“最符诗意奖”“最富想象奖”“最佳画面奖”等佳作,在班级里张贴展览。这次作业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也对这首诗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三、案例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习中的体验者、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作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发展的促进者。是否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课堂中就是学生是否活动。只有当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动起来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把目光投向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活起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做的。
  要使学生自觉主动而高效地投入学习,教师必须了解其学习的真实感受和兴趣,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基础。当然,了解了学生的想法,还要学会如何尊重学生,满足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有效地动起来,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在本堂课上,由于年龄和兴趣的关系,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直观形象的插图上,甚至跃跃欲试。这让我联想到了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说过的话:“诗是静的画,画是动的诗。”《天净沙?秋思》正是这样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诗中有静态的描绘,动态的刻画,有色彩的渲染,线条的勾勒,有时间的绵长,空间的辽阔,这些正是启发学生想象和品味的好材料。让诗中的景物、人物通过学生大脑的加工形成一幅生动的直观的画面,既而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境,使他们人在诗中,人在情中,与作者直接进行交流,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不比我费尽心机地分析牵引学生进入情境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吗?于是,我因势利导,就让学生从插图入手来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从而一下子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整个活动中,学生在读、评、画几个环节里都体现了他们对诗歌的独到理解、感悟,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书画特长,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快乐,真是一举多得。
  课后,我曾认真想过,这堂因意外而成功的课,倒不仅仅是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更主要的它是教师“为生”思想的表现。假如当时课堂上我强制学生认真听讲或委婉提醒学生进入角色,仍然按照原有的思路继续教学,课程任务也能完成,但效果绝对不会如此令人满意。因为这仅仅是“为教”,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而已,学生是被动的。一堂课,如果不顾学生的感受与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探求欲,教师即使上得再出色,又对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好语文有多少帮助呢?“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感悟与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我们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塞给他们呢?以致充满情感力量的诗篇味同嚼蜡,那将是何等的可惜与悲哀呀!语文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意识,唤起学生个体对教材的情感体悟,营造其对学习语文的独特心态与氛围,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课文的真切理解。这种劳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是教师永远无法“教”出来的。或许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吧!
  (责编 张敬亚)

标签:一字 不着 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