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六年级作文 > 正文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分析]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论文

时间:2019-03-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往来使得跨文化的交往成为时代的必需。深入细致地对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进行分析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础。只有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文化共享性、各种文化的差异程度、先入为主的意识、矛盾与冲突的现状、文化的变异性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进一步研究如何跨越文化的障碍,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特点语言
  跨文化交际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是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尤其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被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词汇。领导人进行政治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去国外旅游、留学或接待来旅游、来留学的外国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人聊天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都是跨文化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特点的研究有利于较少跨文化摩擦,避免交际失误,有效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践。分析表明,跨文化交际具有以下特点:
  
  一、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共享性是指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在交流学中是指人们对同一客体给予和享有的共同编码。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交流双方共享同一文化,而后者的双方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个人、群体或国家),其各自的文化中的队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符号与非言语符号系统的相似与不同混淆在一起,其文化共享性差。编码本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其一,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例如,汉族人把自然界中的清晨东升,傍晚西落的发光的球状天体编码为“太阳”,而英国人把它编码为sun”。其二,是词汇量不同。例如,甲种编码本有2万个收词量,乙种编码本有2.5万个收词量。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如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溜、氽…而英文用以形容烹调方法的词,大约只有10余个,例如,bake(烤),broil(用猛火烤),barbecue(烧),steam(蒸),stew(用文火慢慢煨炖),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弃之不要),simmer(用文火短时间的炖煨),deep fry(炸),panfry(介于炸与煎之间),stir fry (炒)。把上面汉英文里关于烹调的词相对照,可以看到,烩、熏、煲、烘、焙、熬、涮、溜、氽……在英文中都没有相应的编码。 其三,是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事物或人的行为,有时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英国人说“他像一只狐狸”。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这样的理解符合英国人的原意。即是说,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了相同的文化内涵。第四,编码次序不同。例如,中文里的“早晨好!”其编码的次序是“早晨+好”;而在英文里其早晨好“Goodmorning”的编码次序是“好(Good)+早晨(morning)”。两种语言词序的不同是其语法不同的一种表现。语法不同是思维方法的一种反映,而思维方法的不同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同一信息的共同理解与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混杂在一起,影响了对原信息解码的准确性,增大了误解的可能性。
  
  二、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在把文化融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中时,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变对理解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当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的文化差异增大时,误解的可能性无疑更大。
  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例如,菊花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叶子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进行的描述,在各个文化中都是一样的。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它是高雅的象征,人民大众喜欢菊花,北京市把它作为市花。父母亲常用菊花作为女孩的名字,例如“秋菊”。在日本菊花带有一些贵族的色彩,白色的菊花是皇室的象征。在英国菊花只是观赏花卉之一,没有中日两国文化中那种文化内涵。在拉美一些国家菊花却被看作是鬼花,不能用它送礼,只能用它祭灵。例如,在墨西哥过鬼节时,有些地区的人们把万寿菊的花瓣一路撒到墓地的祭坛下面,指引亡灵回家。可以看到,中日对菊花编码的差异较小。中英对菊花编码的差异为中,中墨对菊花编码的差异最大。
  可以说,中国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最大。这种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位贵州农村的农民与美国中部农场的农民的对比看出来。尽管两者有着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和过着乡村生活的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在长相、语言、思想方法、行为举止、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农业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要比中美间的文化差异小。自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文化以佛教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胜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语来源于印度,如:觉悟、实际、清规戒律。孙悟空的艺术原型来源于印度文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应对佛教进行认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之间,其文化差异也是不同的,以美国与其他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相比,显而易见,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最大;美国与加拿大的文化差异最小。
  
  三、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人们自呱呱落地,大都成长和受教育于某种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为准则。对许多准则很多人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与同一文化内的人相交往的时候,人们又不断地运用这些准则,久而久之形成思维习惯,习惯成自然。
  虽然人们有能力冲破自己单一文化的的樊篱,以多种文化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但是实际上多数人难以做到这点。一是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直接与多种异文化接触,扩大自己的阅历;二是有些人即使和异文化有所接触,却偏爱自己熟悉的文化,总是从交往中寻找进一步肯定自己价值正确性的东西;三是有些人会在与异文化接触的机会面前退缩。总之,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在头脑中积淀的文化成分,到成年之后难以改变。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在美国的一点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他说:“帮我写书的那位院长太太,本是我以前一位老师的女儿,现在已有40多岁,她屡次和我直说不要老是称她作XX太太,该直称她做Greta。她更告诉我说,若是我总是规规矩矩地XX太太长、XX太太短,她会觉得我有意和她生疏了。她的确待我和家里人一般,我没有理由生疏她,所以下了几次决心要改口了,可是刚要出口,就觉得无论如何向一个年纪比我高,我十分尊敬的太太直呼她的名字是不成的。这时,我才亲切地明白了文化的作用了。理智上,我明知我非按着美国的方式做不可,做了能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但是我的习惯不允许我。我只能向那位太太道歉,说我实在没有法子改口,同时,我又声明我的不改口,并非对她不领情,有意生疏。(“人们在成人之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潜意识的本民族中心论,即以本民族文化模式为基准来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此外,对异文化的成见和偏见也往往是无意识的先入为主的内容。)
  
  四、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以上三个原因,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误解的机会。在群体层次上,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民族之间有时发生无谓的矛盾以至激化成流血冲突。跨文化交流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在数量上多于同文化交流,而且更难于消弭。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上的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例如,英国籍作家拉什迪写的《撒旦诗篇》,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普遍愤怒。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89年2月发出了对拉什迪的追杀令,导致了英国和伊朗两国的紧张。国际上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突。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甚至认为,世界政局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冲突的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也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发生。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个人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参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也有人把这种定义扩大到由持续不断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失去不熟悉的食品、伙伴等之后的感觉,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所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分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例如,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吴家老太爷从农村来到上海后,因受不了光怪陆离的文化的刺激而死去。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农村封建文化的吴老太爷适应不了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都市文化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上世纪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损失。上世纪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由于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医院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显程度与家乡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
  
  五、文化变异性增强
  
  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在情况报道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是相似的,然而在文化传递功能上有差异。前者更多的是表现文化的遗传性”功能,后者更多地是表现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同文化的交流功能中的文化传递功能,即社会遗传功能,是一种有利于巩固本群体文化的功能。而跨文化交流的传播功能中的文化传递功能,是把异质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即传播一种不同于本民族的异民族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它更多的表现出的是社会的变异功能,使得文化群体的部分成员、文化的某个方面,以至整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发生变异。
  在个人层次上,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异文化的熏染,对本文化成员的文化变迁发生作用。例如,我国一些留学美国的学生,在某些文化的方面带有美国文化的色彩。
  跨文化交流促使某群体文化的某个方面发生变异。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中文报纸上出现了“卡拉OK”这类中西文合壁的词语,中国的方块字中加入了拉丁字母。
  跨文化交流也会使整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异。在1742年至1840年,中国闭关自守,跨文化的交流微乎其微,中国文化发展呈现的是一种旧文化的延续。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打破,出现了广泛的跨文化交流。1911年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帝制被推翻,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9年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40年到1949年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变异。
  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传递功能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向超级大国文化趋同的功能,而在某一文化群体,特别是一些弱小文化群体中是一种变异的功能。
  低效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其他交际障碍的形成多是由于这些跨文化交际的特点造成的。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了解其过程,寻找解决和避免较集中产生的障碍、冲突的途径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交际 跨文化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