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礼仪 > 正文

论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福建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协管员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6年福建省14630个行政村以聘用方式,建立15000多人的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作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五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改善广大农民文化生活作出很大的贡献,也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份力量,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誉。因此十分必要追溯,探讨,研究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创立的时代背景、起因。从多方面、多层次考察它的体制 ,职能的设置,使用管理的机制,理念;归纳、衡量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诸多作用、贡献;进而研究它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在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风骨、习俗中的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举措和所处的历史地位,突显出它作为基础工程的整体的先进性、能动性和稳固性。本文既追溯原创精神,也瞻望未来光明前景,这无疑是群文学研究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为此,谨以本文抛砖引玉。
   一、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产生的时代背景
   加强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求。最广大的农民构成了我国人民的最广大群体,他们的文化需求,他们的生活状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和不相适应的情况。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的热切愿望。如何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等“送文化”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必须看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很大,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基础薄弱,特别是村级文化建设仍然缺乏制度性保障,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设施不完善、内容不丰富、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社会参与渠道缺乏等问题,尚未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还不相适应,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还不相适应。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让优秀文化进入农村大众心灵,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育文化”的转化,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所要紧迫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在于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的要求,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形成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目标。我们认为,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福建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落到实处,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根据省文化厅调查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决定在全省近1.5万个农村的行政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并与之前已经设立的其他服务管理人员一起命名为农村“六大员”,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意见的补充通知》(闽委办[2006]24号),确定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给予每人每年600元(2008年提高到1200元)的服务性津贴(各地还根据当地的实际,配套不同额度的津贴标准)。为此,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此后,又于2009年批转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联合制定的《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确定并规范了农村“六大员”由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为主,采用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体制。村级文化协管员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选聘,任期三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续聘。目前已完成第二轮选聘工作,全省共聘用村级文化协管员14771名(其中党团员占总数60.66%,45岁以下人员占 68.3%,高中以上学历占63%,具备一定专业技能者占39.2%),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的产生是加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育文化”的转化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的重要实施者,也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几个创新理念
   1、建立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是符合文化改革发展的全新理念。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现代都市生活对农村的辐射影响越加明显,村民的信息接受渠道除了电视,还有大量外出人员所传导的各类感受描述,乡村文化开始出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村民的思想观念更趋复杂,其文化需求趋向多元,他们在求富裕、求平安、求信息的同时,对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倾诉和意见表达都非常渴望,但是往往缺少组织者和引导者,缺少公开畅达的交往平台和文化场所。所以,直接面向当地村民的文化服务需要大力加强,这个重要任务必须要有一支贴近村民,了解村民文化需求的队伍来承担。
   建立协管员队伍是贯彻县选聘、乡镇管理、村用的原则,因此,村级文化协管员的选聘对象应是当地的农民群众,不是下派的干部,他们在当地有根,有源,种文化就种在他们身上,育文化也通过他们教育村民。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他们朝夕相处,彼此你知我知,彼此贴心、亲近。从全省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结构看,大多数年龄在25-50岁之间,学历大都在初中或职高以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化协管员由村两委或主干兼任。协管员担负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排头兵的作用,这在《关于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意见的补充通知》中对其主要职责的规定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都可以得到证明。村级文化协管员主要职责中明确规定:“协管员主动运用本村的设施及文艺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科技信息,为群众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就明确指出协管员重要的职责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村民的前进方向,培育村民有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村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这就为“为群众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供坚实的、科学的思想基础。其次,协管员的文化服务应当因地制宜,积极有作有为:如协管员主要职责中提到的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提出村级文化建设规划及意见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节庆民俗及电影、录像放映等活动;同时,管理好图书阅览室,开展读书、学习、培训等教育活动;注意发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资源,做好当地的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等多项工作。可见,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要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文化生活的需求者成为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
   2、重在培训的理念。示范培训与层级培训相结合,逐步提高村级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是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省、地、县公共文化服务的崭新举措和重大内容。
   村级文化协管员是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直接面对广大农村群众,熟悉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推进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对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村级文化协管员大多为当地农民,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作用的关键。福建省文化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列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以培训为抓手,逐步提高村级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从而使农村文化走上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新路子,把人数众多的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知识和现代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海峡西岸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下面分三个方面论述:
   示范培训常抓不懈:近年来,由福建省文化厅牵头组织,福建省艺术馆具体承办,从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把切实提升农村文化协管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组织培训师资,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分别在全省9个地市举办了近50期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班。培训班开设《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农村文化市场的协管》等课程,采用电脑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内容丰富实用,并随着基层文化工作进展,适时增加课程内容,安排省文化厅领导与村级文化协管员座谈交流,沟通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工作难题,使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成为基层文化工作信息上传下达的通畅渠道。深具导向、示范功能的培训班是不可或缺的,事实证明它对协管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层级培训因地制宜:示范培训侧重于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而层级培训则要因地制宜。各市区市、县文化部门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工作侧重于业务能力的训练。主要采取独办或联办等多种形式,举办规模不一、层次不同的文化协管员培训班。通过实物鉴别、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座谈、到示范村实地参观学习、问卷调查、测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多种专业技能培训。至2009年底(首批聘用期间),共组织省级培训班31期,培训4860人;县级以上培训班618期,培训42064人次,基本完成村级文化协管员第一轮的轮训工作。目前,第二轮轮训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省、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特别针对具体工作组织专项培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仅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就培训村级文化协管员14000多人,使这支队伍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主要力量。层级培训,丰富多彩、项目广泛,对提高协管员多方面知识,能力,有很大帮助。
   编制手册作为基本教材:为切实推进文化协管员的培训工作,福建省文化厅根据农村文化建设实际,组织力量编写《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手册》,既作为村级文化协管员培训的基本教材,也作为村级文化协管员开展工作的政策性指导。《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手册》由政策与法规、农村文化工作基本常识六十问两大部分组成,内容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用的法律法规,同时对农村文化工作中需要了解的综合性知识、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电影放映等方面的常识作了介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受到了广大村级文化协管员的欢迎。
   3、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理念。它也初步显示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制度的优越性。
   近年来,随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不同部门的资源部门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基层,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缺乏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的问题;而根植基层的乡村文化资源,需要发掘和整理,这些工作只依靠乡镇综合文化站,是难以承担的,主要还是要由村级文化协管员协助完成。
   在有效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工作和服务过程中提高,亦是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大力鼓励和发动村级文化协管员投身农村文化建设,投身农村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中,大胆使用这支队伍,有效发挥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从下面三个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明在使用中提高协管员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可以收到一石数鸟之功。
   一是发挥文化协管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的作用。福建省有着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8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农村基层。作为最基层的村级文化协管员是发掘、保护宝贵民族民间文化的带头人。在2009年结束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挥协管员熟悉情况了解村里历史、人员的优势,组织他们广泛查找线索、核对资料,收集了近20万条线索,对17个门类90303个项目进行了调查,形成了5742万字调查记录、700多幅照片、700小时录音和854小时录像等原始资料,完成了海量的资源收集整合。这一方面突出的例子如:福安市廉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的文化协管员陈柳峰为了保护村里的古文化资源和古朴村庄风貌不辞辛劳,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在古村落内违规建房,禁止机动车辆进村破坏古村道等等。为了有效做好保护工作,他多次到省建设厅要求支持编制保护规划,并在编制《廉村古村落建设规划》、保护古村落和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富有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方面,村级文化协管员也都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发挥文化协管员在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中的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协管员通过对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将农民急需的时令性技术、文化信息资源,通过出板报、印发资料、制作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分发到农民手中,将分类的技术资料和相关的市场信息刻录成光盘,依托相关部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基层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了大量的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发挥文化协管员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各地在选聘村级文化协管员的过程中,特别重视选聘民间艺人,这些民间艺人进入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后,为继承和弘扬乡村历史优秀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文化协管员努力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走访老人,组建傩舞队,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傩舞,并将大源傩舞申报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寿宁县南阳镇南阳村文化协管员牵头成立了“南阳诗社”,借诗社中绝大多数的老文人、老艺人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有效弘扬、传承了地方优秀民俗文化。
   4、构建激励平台,举办赛事,创造延伸品牌的理念。在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作用的同时,积极构建激励平台,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大的层面上看,是农民培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的有力举措。2009年9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召开了全省村级文化协管员经验交流暨农村文化建设座谈会,表彰奖励了148位热爱农村文化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为农民群众服务的优秀文化协管员。进一步推动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构建交流平台。我们知道,在广大农村,有的协管员是怀有传承千百年的绝技、特技、秘技的能人,应该让他们一展特技,便于传承、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普遍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的技能。为此,2009年第四届福建艺术节筹备期间,特意安排组织了全省村级文化协管员文化技能大赛,并纳入福建艺术节项目。通过4个多月层层培训和比赛选拔,全省有800多位村级文化协管员参与初赛、复赛,有力地推动了村级文化协管员业务技能训练。11月,全省9个设区市共81名村级文化协管员进入决赛,决赛现场通过电视媒体实况转播,展示了村级文化协管员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长,艺术节组委会为获奖选手颁发了个人才艺优秀奖(才艺竞技、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绘画)和优秀组织奖。
   2011年6月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了 “‘文化村官的非遗视角’――全省村级文化协管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技能大赛”,大赛共评出获奖作品共100幅,优秀作品900幅。本次活动规模大,发动面广。全省村级文化协管员、乡镇文化站及县区文化馆摄影干部深入生活,开展采风活动,共收到各类摄影作品4000多幅。来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摄影作品,画面丰富多彩、内容质朴生动,反映了全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风貌和传承现状,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民族民间文化色彩。
   形成延伸品牌的举措:随着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它具有特色的成效,已逐渐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令人惊喜的是,这项利在当今,功在后人的技能大赛,今后,每隔两年还将举办一次,形成延伸品牌。有协管员中有些特技、绝技是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我们热忱地期待着。
   三、开拓创新,彰显成效,适时提升、健全多种至为重要的相关机制,以保障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能长足发展
   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是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一项旨在扎实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创性举措,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各地宣传文化部门在推进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村级文化协管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同时鼓励村级文化协管员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不断创造适合本土实际、符合本地村民文化需求的工作思路和服务模式,为海峡西岸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取得了一定成效:
   村级文化协管员选聘工作,初显成效。由于村级文化协管员在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也更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近年来,先后有3637名文化协管员当选村两委委员,约占协管员总数的24%。这就更有利于促进文化协管员工作的开展。
   2010年第二轮选聘的村级文化协管员素质有所提高,一批更熟悉如何能够尊重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选择、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表达和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所作为的村级文化协管员不断涌现。例如: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村民黄国英,两年前被选聘为村级文化协管员。这位擅长书画、熟悉音乐的民间艺人上岗后,开展了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黄国英所在的西天尾镇不仅成立了南少林书画院,建立了民间绘画基地、裕昆堂教育基金会、妈祖书堂等,一些村民们还成立了十音八乐队等民间乐队。莆田市荔城区一些颇有造诣的九鲤灯舞、十音艺人,或年事已高,或退出表演舞台,九鲤灯舞、惠洋十音发展举步维艰。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推动下,当地选聘文化协管员便成为惠洋十音和沟边九鲤灯舞这两个独具民族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品种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协管员培训,初显成效。通过近年来的培训、辅导,这支人数庞大,贴近基层、贴近村民的福建省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工作成效起到决定性作用。2006至2011年仅省级示范培训期数就达50期,培训人数近8000人,全省各文化馆平均每年培训期数200多期,受训人数15000人左右,培训期数之多、人数之多,可以看出,省、地、市、县艺术馆、文化馆对培训工作极为重视,投入各方面的师资,务必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佳效果。
   以具体地市为例,也可以说明这培训理念的有力有效。三明永安市通过拓展文化服务的形式,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让文化协管员有作为有地位;通过开展读书、学习、培训等教育活动,使村级文化协管员的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
   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村级文化协管员已基本能结合本村实际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加强了俱乐部的管理,做到有专人管理,正常开放等。2008年樟湖镇组织开展了“迎新春广场文艺演出”、“迎新年书画展”、“迎奥运、促和谐、谋发展”为主题的樟湖第十届崇蛇文化节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等,文化协管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全机制,初显成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机制不断完善。主要是三种机制的完善,分别为管理机制:已逐步形成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指导、乡镇文化站管理、任务绩效考聘、服务广大村民”的农村文化协管员管理机制。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管理环节最关键是把好考核聘用关,必须结合村级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从农村文化热心人、有文艺特长的村民中发现人才;从有志于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学生“村官”中聘用人才;从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中选聘人才。通过绩效考核,选拔并建立一支乐于奉献,愿意服务广大村民的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队伍。保障机制:福建省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省级财政每年拨出专款, 对村级文化协管员每月每人发放津贴50元,2008年起又将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100元。有条件的地区还予以配套补贴,如石狮市、厦门市海沧区每月配套增加300元,南平市每月增加80元。虽然实行的是工作津贴,数额不多,但是对于村级文化协管员来说,他们感受到的是政府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的认可和期待。许多部门如电信、图书发行部门等也都给予许多支持和帮助。村级文化协管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村民的尊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不断加强。我们根据全省第一轮、第二轮村级文化协管员人员变动情况分析,许多村级文化协管员由于工作出色,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受到村民肯定,当选新一届村长。激励机制: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爱护。首先,村级文化工作的现状是缺乏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渠道。所以,省、市、县级政府建立农村文化活动专项资金,运用补贴、奖励、项目拨款等方式,加强对村级文化建设的经费支持,可以有效调动村级文化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通过各级政府对表现优秀的村级文化协管员进行先进表彰,树立典型,可以达到鼓舞士气,比学赶超的作用。再次,通过技能比赛等方式,也可以达到促进村级文化协管员勤学苦练业务技能的良好效果。
   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是政府一项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府力度的不断加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断言村级文化协管员这支队伍的明天会更好,而理论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作者简介:陈 丰,福建省艺术馆理论调研部副主任,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标签:福建省 村级 社会地位 作用